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导学案 16.大自然的语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大自然的语言
精彩开篇词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都描写了小草。

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小草中我们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的小草中我们知道冬天已经降临了,大自然用这些给我们传递着一个一个的讯息。

大自然都跟我们说了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语言》去寻找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有关知识,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筛选信息理要点
一、情境导入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

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1)读准字音。

翩.然(pi ān) 孕.育(y ùn) 簌.
簌(s ù) 销声匿.迹(n ì) 风雪载.途(z ài) 农谚.
(y àn) (2)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 āi )蓑.衣(su ō) ⎩⎪⎨⎪⎧连翘.(qi áo )阻挠.
(n áo ) ⎩⎨⎧纬.度(w ěi )忌讳.(hu ì) ⎩⎪⎨⎪⎧销.声匿迹(xi āo )悄.
然无声(qi ǎo ) ⎩⎪⎨⎪⎧候.鸟(h òu )诸侯.
(h óu ) ⎩⎪⎨⎪⎧难测.(c è)侧.面(c è) (3)理解多音多义字。

⎩⎪⎨⎪⎧连翘.(qi áo )翘.尾巴(qi ào ) ⎩⎪⎨⎪⎧衰.草(shu āi )鬓毛衰.
(cu ī)
⎩⎪⎨⎪⎧丢三落.四(l à)落.枕(l ào ) ⎩⎪⎨⎪⎧差.异(ch ā)差.遣(ch āi )差.劲(ch à)参差.
(c ī)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

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

次第: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

是,这样。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①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B)得多。

A .灵验
B .灵敏
C .灵活
D .灵便
②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B)是必要的。

A .观察
B .观测
C .预测
D .观望
③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C)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 .决定
B .制定
C .确定
D .肯定
3.作者链接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是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如何划分?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①~③段),解释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④⑤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⑥~⑩段),依次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第四部分(⑪⑫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二)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交流点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这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交流点拨】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交流点拨】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谈谈你对这首诗意思的理解。

【交流】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

四月,平原上已是春天过去夏天到来的时节,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刚盛开的桃花。

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无处寻觅的时候,重遇春景,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转到这里来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交流】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第二课时探究事理明技巧
一、情境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的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合作探究
(一)文本研读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交流点拨】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交流点拨】“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对照课文P127课底下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交流点拨】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4.筛选信息的一个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找出标志性词语,这篇课文哪些词语是标志性词语?
【交流点拨】“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

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不能调整。

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是从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6.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1.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 【交流点拨】生甲: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乙: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

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丙: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

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丁: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手法的运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

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戊: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

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2.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
..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比1960年迟五六天
...。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3.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交流点拨】生甲:《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柱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乙:《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丙:《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三、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
作出科
学解释

追究因
果关系

阐述研
究意义
四、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交流】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