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重点】2019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南宋的乱世词心 课外自读学案 鲁人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南宋的乱世词心
课外自读
李清照词四首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词人通过对梦境的叙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及奋力挣扎的苦闷,同时在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句,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2.艺术特色
(1)以虚写实
整首词都是描写梦境。

在现实中的苦闷和伤感,在梦境中希望得到解脱。

有所思方有所梦,梦境的描写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2)豪放风格
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面对这首宋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借写实之景,为梦魂所思作了铺垫。

B.上片首先写夜色将尽,满天云雾中略见曙光,移动的天河中就像有千帆飞舞。

C.“仿佛梦魂归帝所”意思是说,作者仿佛脱离了尘世,进入了天帝生活的境界。

D.全词结尾,作者寄希望于得到“风”的帮助,进入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

A[A项,“借写实之景”错误,应为借写想象中的景象为后文作铺垫。

]
2.结合全词来看,“我报路长嗟日暮”中的“嗟”具体包含了哪些思想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怀才不遇的伤感,前途渺茫的慨叹,希望远离尘俗、去仙境中生活的渴望。

3.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同意。

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象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

它与诗人其他作品的清丽、婉约的确很不相同。

【名句鉴赏】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鉴赏】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这里,“星河”即银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这是写天上的云彩,可谓千姿万态。

虽然写的是作者在梦中所幻想的自然景象,但这一幻想无疑是她在人生道路上历尽艰难险阻、流徙奔波之苦的潜意识所促使的。

所以,在它里面既有壮丽的一面,又有艰险的一面。

它展现出一个晨雾迷茫、云涛翻腾、银河滚滚、千帆竞渡的开阔境界。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为怀念初婚不久离家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写的一首抒情小令。

它集中抒发了作者对丈夫的深笃爱情,吐露了夫妇各居一方的相思之苦。

2.艺术特色
(1)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作者在这短短的小词中,创造了完整感人的意境,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采用移情入景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真挚、深沉的思想感情融入客观世界的景物之中,又借着对景物的描写将它巧妙地抒发出来。

(2)清淡朴实的语言
这首词语淡情深,不事雕琢,言有尽而意无穷。

前人评论说:“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

”这个评语对全词来讲也很对,不过“不经意语”却自着意锤炼中来。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

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片“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于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

B[B项,“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收到书信”于文无据。

]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中的“自”用得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是说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

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

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他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名句鉴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鉴赏】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

“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切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

这和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千古绝唱。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醉花阴》是李清照的前期作品。

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远游在外,李清照写这首词寄给丈夫,用婉转含蓄的笔调,表达了无比深笃的相思之情。

2.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此词艺术上一个特点是“物皆着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2)新颖凝练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
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

“诗用形象思维”,这首词主题是抒发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全词没有明写相思,而是以委婉含蓄的笔墨表达出来。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与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暗示了词人的孤单寂寞。

B.“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有很浓的感情色彩,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突出了伤感的情绪。

C.“凉初透”的“凉”字,一语双关,不但写出重阳节时候天气的萧瑟,更含蓄地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D.“东篱把酒”是为了排遣离愁,“暗香盈袖”更触动了愁绪,“销魂”是愁的表现,“瘦”字是愁的深化。

B[B项,“表明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理解错误,应为“表明词人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 2.李清照的《醉花阴》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从天气写起,转而写室内情景,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下片写重阳这天赏菊饮酒的一幕,暗写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

3.请赏析“人比黄花瘦”中“瘦”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在此作者用来形容花,富有新意,形象生动。

【名句鉴赏】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鉴赏】比喻巧妙是这首词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
身份和情致,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读之亲切。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时李清照已经50多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丈夫病死、文物丧失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1)准确传神的语言
本词语言并不华丽,但却极富感染力,如上片用“风住尘香”写现实之景,不但含蓄,更能让人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失落与哀愁。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本词作者在对景物进行了描绘刻画之后,用一种虚拟的情景,来揭示自己连解脱的希望也没有的绝望境地,从而使内心感情的表达更加充分。

虚实结合,增加了作者悲愁的厚度与广度,使本词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风住”暗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尘香”不仅在写落花已化作尘土,也借此比喻青春时光的易逝。

B.词的下片一些字词用得极妙。

“闻说”,“也拟”、“只恐”三组字词,暗藏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C.“春尚好”“泛轻舟”是对美好事物生活的回忆,是虚写,与“物是人非事事休”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一种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深切哀痛。

读来令人为之涕下。

D.“欲语泪先流”,写词人饱尝痛苦,悲深怨重,心绪杂乱,苦而难言,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一个“先”字,写尽了愁苦之深、之重。

E.“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一奇妙的想象,把“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同时,表现了心中愁苦遣不得、泄不出的无奈。

AC[A项,“借此比喻青春时光的易逝”不正确,应为“对美好事物消散的惋惜之情”;C 项,“对美好事物生活的回忆”错误。

]
2.本词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

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词的风格既含蓄又质朴、率真。

【名句鉴赏】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鉴赏】这句话是说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

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料”。

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是一首名作,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故乡度过的豪畅欢乐的生活,历历如见情景,如闻声息。

下片转言今情,寓无限国事沧桑、身世飘零之慨。

用笔空灵,内涵丰富。

2.艺术特色
(1)含蓄委婉,沉郁苍凉
以乐景写哀情,以淡语写悲愤,在闲适与潇洒中见真情,使这首词感情表达含蓄而有韵致。

(2)今昔对照,深化主题
上片写过去的兴盛欢乐,下片写现在的孤独无奈,二者相互对照,相互衬托,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哀,增加了表现力,深化了本词伤身、伤世、伤时的主题。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临江仙
陈与义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评析此词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中,没有一个华丽辞藻,没有一处用典,更无艰涩隐晦之词,简直如一
幅白描山水画。

虽句句平白清晰,完全出自自然,但又不失之于平直,而给人一种清新幽丽之感。

2.下片从忆旧游回到“闲登小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这里抒发的是一种深沉的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感,惆怅的怀乡之情和深刻的爱国之忧交织在一起。

【名句鉴赏】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鉴赏】这两句是说在稀疏的杏花月影中,吹着悠扬的笛曲,直到东方发白,此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追忆洛阳旧游之乐,抒发南渡后的悲慨。

这两句写的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作者参加文人雅集,其乐融融。

杏花疏影,景色清幽,倚笛而歌,清韵悠远,真可谓神仙过的日子!宋人胡仔说它造语“奇丽”(《苕溪渔隐丛话》),清人彭孙称它“自然而然”。

奇丽而不雕琢,自然而又妍倩,就像李白《古风》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才是它的特色。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与《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壮怀激烈风格不同,它委曲而婉转地倾吐了作者主张抗战、反对投降的一腔“心事”,表达了对统治者委曲求全、屈辱求和的不满,以及自己理想不能实现、豪情壮志无人理解的悲哀。

2.艺术特色
(1)含蓄委婉
这首词表明自己复国雪耻之志不被理解,感慨深沉、悲愤之情,仍不难窥见。

作者的感情表达含蓄委婉,可能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心事不敢明言,但正是这种方法的运用,使本词富有感染力。

(2)生动鲜明,富有感染力的人物塑造
词中用环境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孤独英雄形象。

词中作者刻画的形象感情细腻,在矛盾心情中痛苦挣扎,但不失爱国热情,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事的心情。

下片抒写收复失地受阻、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

2.“阻归程”仅是说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吗?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阻归程”表面指山高水深,道路阻隔,难以归去,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

【名句鉴赏】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鉴赏】这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自己处境孤危、“知音”难遇的一种凄怆情怀,甚为沉郁。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收复失地受阻的惆怅,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写作者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

2.艺术特色
(1)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民歌是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

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

(2)比喻贴切,独具特色
这个“江楼月”的比喻,在艺术上具有特色。

这首词里用的比喻,在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

这样的比喻,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难能可贵的。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

这首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用白描,很亲切,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像“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

民歌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也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2.有人说这个“江楼月”的比喻,在艺术上具有特色,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是到处漂泊、永不分离的赞词。

下片里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是难得团圆的恨词。

同样用月作比喻,一个是表示敬仰赞美,一个是表示怨恨,感情不同。

这样的比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用得又非常贴切,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作者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所以产生上片的比喻;作者感叹与妻子难得团圆,所以产生下片的比喻。

这些是作者独具的感情,所以写得那样真实而独具特色。

【名句鉴赏】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鉴赏】这句写词人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经常月下怀念“君”(指他的妻子),只有月亮来陪伴他。

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

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

张元幹《贺新郎》(梦绕神州路)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词人对中原沦落、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感到悲愤痛苦,又因好友离别更加重了内心的孤苦与痛别之情。

但词人所关切的绝非个人命运的得失穷达,他在关心国家、社会,纵怀今古,沉思宇宙人生。

2.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
上片中词人借眼前景抒写自己的苦恼与忧愤,还抒写了国家破碎的山河之痛和忧愤之情,写得力透纸背,表现了对国耻民痛的深广忧愤。

(2)化用诗句
词上片化用杜甫“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句,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可共语者,只得
和胡铨一样同在福州,而今公又遽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来,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其笔力盘旋飞动,字字沉实,有掷地金石之响。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张元幹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底事”,即何事、为什么,领起以下三句,是作者伤心的疑问;“昆仑倾砥柱”,指遭逢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

B.“更南浦”二句,始入送别正题,将送别场面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之下,突出了送别的意义,充满悲壮感。

C.“目尽”二句是说:我们关注的是天下古今大事,怎么能像小儿女那样只顾个人的恩怨呢!
D.这首送别词与通常婉约之作迥然不同,满纸忠愤,慷慨悲凉,具有震撼心弦的力量。

E.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与“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AE[A项,“底事”应是悲怆的质问,“昆仑倾砥柱”喻指北宋的灭亡;E项,李白的诗句“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运用夸张修辞,“黄流乱注”“千村狐兔”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

]
2.结合整首词,具体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

②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

③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

④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而不平。

⑤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

⑥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名句鉴赏】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
【鉴赏】词人严词质问北宋王朝的沦亡、金兵的猖狂进攻的悲剧产生的根源。

问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况涉及朝廷统治者而不能言。

于是顿挫之笔曲折至“天意从来高难
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言外之意是天高固然难测,而衣冠华族沦于异族之手,实乃人事使然。

“人情老易悲难诉”,言天意既难测,而人情老易悲,今有深仇而不思报,故长叹“悲难诉”。

“悲难诉”包含北宋议和灭亡之悲难诉,南宋王朝苟且偷生、偏安江左、迫害忠良之悲难诉。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本词抒发了作者流年暗度,两鬓已苍,雄心虽在而壮志难酬的悲凉愤慨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词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亢的政治热情与炽热的爱国感情。

2.艺术特色
(1)运用对比,抒写真情
当年与现今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2)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陆游的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词人的“关河梦”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关河梦”指的是北上抗金、收复中原的心愿。

2.请结合全词,赏析“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的佳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在音节上,三个短句,声调急促,步步紧逼,给人一种紧迫感,从而表现词人对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人生的感叹。

从词的上下片关系看,“胡未灭”承接上片“关河梦断”,是“关河梦断”的具体落实,而“鬓先秋,泪空流”又是下片“身老沧洲”的形象再现;从句子的内部关系看,“胡未灭”也是“鬓先秋,泪空流”的直接原
因,两者构成因果关系。

古人常以“鬓先秋”比喻光阴似箭而此生虚度,以“泪空流”暗示心愁不解而报国无门的怅恨,此处两者“连写”,形象地写出词人心头之无奈和悲苦。

【名句鉴赏】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鉴赏】“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

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翼,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张孝祥《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
【整体感知】
1.主旨内容
本词从“闻采石战胜”的兴奋喜悦写起,讴歌了抗战将领的勋业,抒发了自己从戎报国的激情,也暗写了对中原失地的怀念和对异族入侵的悲慨。

2.艺术特色
(1)想象再现场景,联想展露抱负
例如“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如今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

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收复。

(2)喜中有愁,壮中含悲
主要反映了作者闻捷后的高兴振奋之情,不过同时却又包含有“关塞如今风景”和“何人为写悲壮”这样的悲慨情绪。

【随堂练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

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

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

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1.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首句对采石矶的胜利给以高度评价,一个“雪”字表达出作者对未能参加此次作战的深深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