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化学《pH的变化图像的综合》专项训练含详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pH的变化图像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 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B.加水稀释盐酸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B、向浓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溶液始终显酸性,pH不可能大于7,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开始不生成沉淀。
稀盐酸消耗完,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淀的质量不断上升,完全反应后不变,故选项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由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中氢元素来源于稀盐酸,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相等,则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应相等,故选项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故选C。
2.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A.a图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
B.b图足量的Zn和Mg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c图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D.d图等质量块状和粉末状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逐滴加入NaCl溶液,不断产生白色沉淀,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沉淀达到最大值,对应关系正确;
B、镁比锌活泼,镁和稀硫酸的反应速率较快,足量的Zn和Mg分别与一定量的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镁和锌过量,盐酸完全反应,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对应关系不正确;
C、向稀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大于7,对应关系正确;
D、首先粉末状碳酸钙和盐酸反应速率大于块状的,所以对应图象斜率要大,同时由于碳酸钙质量相同,所以二者图象的终点也相同,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3.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
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a→b 段产生 Cu(OH)2的质量不断增大,故溶质质量增大
B .c→d 段溶液的pH 不变
C .整个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一直在不断增大
D .a 点、d 点对应溶液中所含溶质均为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向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时,发生的反应的选后顺序是2HCl+NaOH=NaCl+H O 、22CuCl +2NaOH=2NaCl+Cu(OH) 。
【详解】
A 、a→b 段溶质质量增加,是因为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没有Cu(OH)2生成,A 不正确;
B 、c 点代表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刚好完全反应,则c→d 段溶液中氢氧化钠不断增加,溶液碱性越来越强,溶液的pH 增大,B 不正确;
C 、从反应方程式可知,盐酸和氯化铜分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加,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C 不正确;
D 、a 点表示混合液还末参与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和氯化铜两种,d 点表示混合液已经完全反应,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两种,D 正确。
故选D 。
4.向一定量的Ba (OH )2溶液中逐滴加入稀H 2SO 4下列图象中V 表示加入稀H 2SO 4的体积,其中正确的是
A .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正确,故此选项正确;
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有沉淀生成,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
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钡显碱性,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
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5.大数据处理能及时获得更多的信息,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B.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C.将等质量的铁片和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
D.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产生氯化亚铁溶液,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增大,盐酸反应完铁元素质量不变;故选项正确;
B、向pH=12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pH值不断减小,但不能小于7;故选项错误;
C、将等质量的铁片和铁片投入到足量稀硫酸中,镁片产生的氢气质量大,且产生的氢气速率快;故选项错误;
D、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选项错误;故选:A。
6.测定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时的pH,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盐酸
B.a点溶液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盐酸
C.b点溶液的温度高于a点
D.c点与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曲线图可知,溶液的pH逐渐变小,碱性减弱,酸性增强,所以,实验过程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盐酸,A正确;
B、a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溶质有氢氧化钠和生成的氯化钠,B不正确;
C、已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b点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刚好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最多,溶液温度最高,而a点氢氧化钠还没有完全反应,放出热量较少,故b点溶液的温度高于a点,C 正确;
D、c点时氢氧化钠已反应完,盐酸过量,b点时氢氧化钠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故c点与b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相等,D正确。
故选B。
7.下列图象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的变化关系的是
A.图 A 表示加热两份等质量氯酸钾制氧气
B.图 B 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C.图 C 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
D.图 D 表示电解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入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增加氧气的质量,应该生成氧气质量相同,故正确;
B、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氢氧化钠,则溶液的pH会不断增大到大于7,故错误;
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锌与铁,锌反应的快,铁反应的慢,但是生成的氢气相等,故错误;
D、水通电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错误。
故选A。
8.烧杯中盛有x溶液,逐滴加入(或通入)y物质,烧杯内液体的pH变化如图所示.则符合该变化的一组物质是()
x y
A NaOH溶液稀HCl(过量)
B稀H2SO4BaCl2溶液(少量)
C Ca(OH)2CO2(适量)
D稀NaOH H2O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氢氧化钠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则酸碱中和,盐酸过量,最后溶液呈酸性,故A错误。
B、x为硫酸则开始时溶液的pH不会大于7,起点不对,故B错误。
C、向氢氧化钙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溶液的pH会减小,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时,溶液的pH等于7,故C正确。
D、稀释氢氧化钠最后溶液的pH接近于7,不会等于7,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分别与相应的操作过程相对应,其中正确的是()
A.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不考虑温度变化)
B.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片和锌片
C.向 pH=10 的氢氧化钙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
D.向含有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随着硝酸钾的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不能溶解,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故选项错误;
B、镁比锌活泼,向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镁片和锌片时,镁和稀硫酸反应需要的时间较短,又因为稀硫酸完全反应,因此最终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稀释时碱性减弱,pH降低,但是不能降低到7,更不能小于7,故选项错误;
D、向含有硫酸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后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用同种金属置换不同的盐溶液,盐中金属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后的金属首先被置换出来;用不同的金属置换同种盐溶液,盐中金属先被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较前的金属置换出来。
10.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A.足量的铁片和铝片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向氢氧化钾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D.向pH=1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铁都排在氢的前面,可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铝排在铁的前面,故反应速度比铁快,在图象中,斜率表示的就是反应的速度,斜率越大,反应速度越大,足量的铁与铝与相同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故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导致溶质质量分数降低,而图象显示其质量分数增大,故选项错误;
C、硝酸钡和硫酸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稀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
水,两个反应同时进行,故一开始就会出现沉淀,而图象显示是过一段时间才出现沉淀,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加水后碱性减弱,pH减小,无论怎样加水,其pH总是大于7,不会小于7,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
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前面的金属一般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1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
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错误;
B、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当反应开始后就有氢氧化铁沉淀生成,当氯化铁反应完后,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加,故错误;
C、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固体中钾元素是质量不变,但是由于氧气的生成,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故错误;
D、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不断加水稀释,刚开始是稀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在加入水的过程中,溶液的pH增加,但是溶液不可能变为中性或者碱性,pH一定小于7,故正确。
故选D。
【点睛】
分析图像题时,要抓住图像的三要素,即起点、过程和拐点。
12.下列图像关系合理的 ( )
A.取4g氧化铜和1 g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在久置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
D.向pH= 9的NaOH溶液中不断加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取4g氧化铜和1g木炭粉放入试管中,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方程式
2CuO+C 加热
2Cu+CO2↑可知,第160份质量的氧化铜,与12份质量的碳反应,氧化铜完
全反应,木炭有剩余,设:完全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是x,
2高温CO 2CuO +C 2Cu +固体减少量16044
4
x 16044=4x
解得x=1.1g ,剩余的固体的质量是5g-1.1g=3.9g ,故A 错误。
B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故B 错误;
C 、久置空气中的氢氧化钠会变质,加入稀盐酸后,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当碳酸钠反应完后,生成气体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 正确;
D 、向pH= 9的NaOH 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 不断降低,无限接近7,但是不会低于7,故D 错误。
故选C 。
1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 .向氯化钾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B .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石灰石
C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D .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向氯化钾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沉淀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所以沉淀质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A错误;
B、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在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过量石灰石,溶液会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B正确;
C、稀硫酸是酸性溶液,酸性溶液无论如何加水稀释都不会变成中性或碱性溶液,pH不会大于和大于7,故C错误;
D、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镁的金属活动性弱,每54份质量的铝和足量的酸反应会生成6份质量的氢气,每24份质量的镁会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镁的反应速率快,铝生成的氢气多,故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种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用水稀释KOH溶液
B.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直到过量
C.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
D.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用水稀释KOH 溶液时,pH 减小至无限接近于7,但是不能减小到7,更不能小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向盐酸和氯化铜混合液中加入NaOH 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故一开始无沉淀产生,之后,沉淀的质量逐渐增加,待氯化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室温时,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少量CaO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直至降低至原温度,符合题意;
D 、常温下,把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时,根据化学方程式22Zn+2HCl=ZnCl +H ↑, 22Fe+2HCl=FeCl +H ↑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故最终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15.如图是室温下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的pH 变化曲线。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X 是氢氧化钠
B .向图中a 点所示溶液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后,溶液变红
C .向图中c 点所示溶液中加入铁粉后,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D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SO 4 + 2NaOH = Na 2SO 4+H 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可知,一开始pH >7,随着反应的进行,pH 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该反应是将稀硫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故X 是稀硫酸,不符合题意;
B 、a 点,pH >7,溶液显碱性,紫色石蕊试液在碱性溶液中变蓝,不符合题意;
C 、c 点,pH <7,说明这时稀硫酸过量,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有气泡
产生,符合题意;
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 SO+2NaOH=Na SO+2H O,不符合题意。
24242
故选C。
二、中考初中化学科普阅读题
16.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越来越关心。
下表列举了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
污染源污染物
建筑材料NH3、甲醛(CH2O)、苯(C6H6)、甲苯(C7H8)、石棉纤维等
家具甲醛(CH2O)、甲苯(C7H8)等
办公用品O3、电磁辐射等
烹饪CO、NO2、SO3、PM10等
室内微生物结核杆菌、霉菌等
从上表看出室内污染物种类繁多,其中室内甲醛污染已被列入对公众健康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之一。
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人造板材料制作的家具、地板以及胶黏剂等。
这些材料用的越多,甲醛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越高。
甲醛的释放期非常长,人们打开人造板家具柜门时,闻到的刺激性气味主要是甲醛的气味。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通常情况下,开窗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有效的方法。
运用功能性装饰材料也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研究表明硅藻泥也可以净化空气。
硅藻泥的主要成分是硅藻土,是由水生浮游类生物沉积而成。
电子显微镜显示,硅藻土粒子表面具有无数微小的孔穴,功能与活性炭相似。
正是这种多孔的结构,使硅藻泥成为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内墙装饰材料。
“光触媒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光触媒”是一种纳米级材料,具有强烈的催化分解功能。
图一就是“光触媒”技术应用于分解甲醛、氨气、甲苯等有害物质的原理图。
空气净化器是净化室内空气的重要设备。
图二是某品牌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图,其中a、b、c是甲醛随开机时间浓度变化的三条曲线。
为满足人们对健康住宅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由舒适型向健康型方向发展,人们正在不断优化新的技术。
依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甲醛(CH2O)属于__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一氧化碳的污染源是__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甲醛易挥发
b.硅藻泥通过吸附污染物净化了空气
c.吸收、转化、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光触媒技术”可将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依据图一写出该反应的条件:
________。
(5)依据图二提出一条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建议:________。
【答案】有机物烹饪abc光、TiO2工作时间在1~2小时,降低甲醛的浓度效果显著【解析】
【分析】
本题在“空气净化方法”的情境下考查物质的分类及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认真阅读,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详解】
(1)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物。
甲醛是由碳、氢、氧组成的化合物,甲醛属于有机物;(2)由表格列举的室内空气的主要污染物及来源可知,一氧化碳的污染源是烹饪;(3)a、根据题中“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人造板材料制作的家具、地板以及胶黏剂等。
这些材料用的越多,甲醛在室内空气中的浓度越高”,可知甲醛易挥发,故a正确;
b、根据题中“研究表明硅藻泥也可以净化空气”和“硅藻土粒子表面具有无数微小的孔穴,功能与活性炭相似”,可知硅藻泥是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内墙装饰材料,具有透气、调湿、净化室内空气的功能,故b正确;
c、根据题中通过硅藻泥吸收甲醛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光触媒技术”可将污染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可知吸收、转化、降低室内污染物的浓度都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故c正确。
故选abc;
(4)根据图一提供的信息可知,“光触媒”技术即用TiO2在光催化剂作用下将甲醛等有害物质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降低室内空气污染。
依据图一可知该反应的条件是:光、TiO2;
(5)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室内的甲醛含量在空气净化器工作两小时左右时下降幅度最大,两小时后变化不再明显,所以工作时间在1~2小时,降低甲醛的浓度效果显著。
【点睛】
认真阅读短文,从中找出有用的信息是解题的基础。
17.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碳酸氢钠,白色细小晶体,无臭、无毒,可溶于水。
固体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440℃时完全分解。
碳酸氢钠是强碱与弱酸中和后生成的酸式盐,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
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
(1)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_________;
(2)碳酸氢钠的俗称_________;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4)举一例碳酸氢钠在食品工业中的用途_________
【答案】白色细小晶体,无臭、无毒,可溶于水(不答全不得分)小苏打
2NaHCO3Na2CO3+CO2↑+H2O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可知,碳酸氢钠是白色细小晶体,无臭、无毒、可溶于水,这些都属于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2)碳酸氢钠的俗名是小苏打;
(3)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CO2↑+H2O;
(4)碳酸氢钠能与面粉发酵时产生的酸性物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加热时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氢钠在食品工业上可作膨松剂。
18.完成下列探究实验.
(1)小然同学设计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如图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__________,原因是____.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____,试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2)有一袋白色粉末,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丁同学认为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为了探究该白色粉末的成分,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到____,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②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等质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的盐酸,记录如下表:
(解释与结论)
③实验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④表中V1___V2(填“>”、“<”或“=”);
⑤若V1>V3>V2则白色粉末物质为_____
【答案】变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湿润的酚酞试纸生成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 CaO+H2O═Ca(OH)2固体全部溶解
NaHCO3+HCl=NaCl+H2O+CO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解析】
【详解】
(1)①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原因是:氨分子不断运动,遇到湿润的酚酞试纸生成氨水显碱性,酚酞遇碱性物质变红;
②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加快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因为生石灰遇水放热,试管内温度升高,氨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生石灰遇水放热反应原理:CaO+H2O═Ca(OH)2;
(2)①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固体物质全部溶解,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因为碳酸钙不溶于水;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原理:NaHCO3+HCl=NaCl+H2O+CO2↑;
④等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质量较大的是碳酸氢钠,
设碳酸氢钠和碳酸钠质量为m,对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和y。
则对应关系如下
32
NaHCO CO
8444
m x
84 m =
44
x
x=
44
8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