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定律的扩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基因抑制非等位基因的另一基因的作用,使其不能显示出来,这种基因叫做抑制基因。
PART ONE
家蚕茧色遗传 家蚕由于品种不同,有结黄茧的,有结白茧的。白茧的又有中国品种和欧洲品种。结黄茧的和给白茧的欧洲种交配,子一代全是结白茧的;但是如果和中国种交配,子一代全是结黄茧的。这表明对于蚕的结黄茧性状来说,欧洲品种结白茧的性状是显性,中国品种结白茧的性状是隐性。
S1S2
S1S2、S2S3
——
S1S2、S1S3
S2S3
S1S2、S2S3
S1S3、S2S3
——
五、数量性状及遗传分析
生物体的很多性状,如人类皮肤的颜色、身高、体重等性状;农作物的株高、产量等性状是一类呈连续变异的数量性状。 决定这种数量性状的基因常常不是一对而是多对基因;而每一对基因对表型的作用只有较微小的作用,故又称微效基因,数量性状是很多对微效基因效应累加的结果,因此这类遗传又称为多基因遗传。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遗传定律的扩充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孟德尔定律的扩充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试验发现了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两个定律。后来人们又用其他生物材料做实验,包括从病毒、细菌直到人,将孟德尔定律更进一步扩充。
1、杂种体内的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黄茧的和欧洲结白茧的交配,得到的子一代家蚕再相互杂交,得到的子二代中,结白茧的和结黄茧的比率是13︰3。
假定黄茧基因是Y,白茧基因是y,另外还有一个非等位基因I。当有I存在时,可以抑制Y的作用。
4.上位效应
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Cc)中隐性基因(c)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显性(G)和隐性基因(g)的表现。 F2有三种表型,其分离比为: :3 :4。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a.患者的双亲都无病,但是,他们都是携带者。 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中,约有1/4患病,而且男女患病机会相等。 患者的子女中一般并无患儿,系谱中看不到连续遗传,往往是散发的。 近亲婚配时,子女中的患病风险比非近亲婚配者高。亲表兄妹(或表姐妹)所具有的基因有1/8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遗传病,如软骨发育不全症。杂合体的表型介于纯合显性和纯合隐性表型之间,纯合显性患儿(AA)病情严重,多死于胎儿期或新生儿期。
PART ONE
二、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互作基因 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两个基因叫做互作基因。
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的类型。 ②F1自交得到的F2中,有四种类型,其比例为9︰3︰3︰1,子二代出现两种新的类型。(两个新性状之比为9︰1)
三.复多位基因
概念 复等位基因是指位于同一基因座位中,一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作用类似,都影响同一器官的形状和性质,有遗传上称复等位基因,如A→a1,a2,a3,…就构成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对这一复等位基因系列来讲,每一个体只可能有其中的两个基因。
ABO血型 由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分别为IA、IB、i,但IA与IB间表示共显性,它们对i都表现为显性,所以,IA、IB、i之间可组成6种基因型,但只显现4种表型。ABO血型系统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定律。
灰身长翅
×

b v
b v
黑身残翅

B V
b v
b v
配子
F1测交
配子
测交后代
B V
b v
b v
b v
灰身长翅50%
黑身残翅50%
基因的连锁规律:
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位于同一个染色体上的不同(非等位)基因常常连在一起不相分离,进入同一配子中。
基因的连锁和互换现象
具有连锁关系的两个基因,其连锁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交换,就会使位于交换区段的等位基因发生互换,这种因连锁基因互换而产生的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新类型的原因之一。
超显性:F1的性状表现超过亲本性状。如害虫突变性的抗药性超过亲本个体。
致死因子 有一种家鼠,皮毛黄色对灰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当用黄色鼠和灰色鼠杂交,得到的子一代黄色和灰色两种鼠的比例是1︰1。将子一代中黄色鼠自相交配,得到的子二代中,黄色和灰色两种鼠的比例是2︰1。
致死因子 研究知道,原来黄色家鼠基因是杂合体,没有纯合体的黄色家鼠。其原因是黄色家鼠基因若为纯合体是致死的,在胚胎期已经死亡而为母体吸收。所以黄色家鼠的繁殖,其后代有黄色和灰色两种,比例是2︰1
2、基因分离规律的应用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系谱特点:a.患者的双亲常有一方患病,患病的亲代常常是杂合体。 患者的同胞兄弟姐妹中,约有1/2患病,而且男女患病的机会均等。 患者的子女中,有1/2的个体将患此病,在系谱中可看到在几代中连续传递。d.双亲有病时,可有正常的子女。e.双亲无病,子女一般不会患病,只有在突变的情况下才有例外。
4.自交不亲合 同类相抗,自交不育,保证了异花传粉受精。烟草是自交不育的,已知至少有15个自交不亲合基因,它们是S1,S2,S3,…,S15,构成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相互无显隐关系。 烟草的部分不亲合基因的作用如下表。
♂ ♀
S1S3
S1S2
S2S3
S1S3
——
S1S3、S2S3
S1S2、S1S3
家兔中的灰免和白兔杂交,子一代全是灰兔。子一代灰兔相互交配;子二代中有灰兔、黑免和白兔三种兔出现,其比率为9︰3︰4。这个比率又如何解释呢?
PART ONE
显性上位(燕麦外颖颜色的遗传) 其遗传特点是:一对等位基因(Bb)中的显性基因(B)可掩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Y)和隐性基因(y)的表现。F2出现三种表型,其比值为12 :3:1。
瓢虫鞘翅色斑的遗传
(4).嵌镶显性
嵌镶遗传现象表明;显性,不一定有隐性和它相对存在,一对性状,可以都是显性,而在生物体不同部位表现出来。
条件显性:等位基因之间的显性关系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
例:基因型为AA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有角,杂种母牛与基因型为aa的牛表现无角。现有一对有角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此牛的性别是: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鸡冠形状的遗传 P 玫瑰冠 × 豌豆冠 RRpp ↓ rrPP F1 胡桃冠 RrPr ↓ F2 胡桃冠 玫瑰冠 豌豆冠 单冠 9R-P- ︰ 3R-pp ︰ 3rrP- ︰ lrrpp
2、互补基因
其遗传特点是:①子代F1的性状不像任何一个亲本,而是一种新类型。 子二代有两种表型、其比例为9︰7(即新性状与亲本性状比为9︰7)。
基因的连锁和互换现象
P
灰身长翅 × 黑身残翅
×
F1测交
灰身长翅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50% 50%


测交后代
雄果蝇的连锁遗传
黑身残翅
P
B V
b v
B V
灰身长翅
b v
黑身残翅
×
B V
b v
b v
B V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四、连锁与互换规律
连锁遗传现象是1906年美国学者贝特森和潘耐特在香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首先发现的。他们观察到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杂交后代中常有相伴遗传的倾向,这就是性状的连锁遗传现象。1911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根据在果蝇中发现的类似现象提出连锁和交换的理论,从而确立了遗传学第三定律——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
bv
Bv
bV
×
bv
bv

bv
B V
bv
Bv
bV
B V
bv
bv
bv
Bv
bv
bV
bv
灰身长翅
黑身长翅8%
灰身长翅42%
黑身残翅42%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8%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摩尔根等人用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理论解释性状连锁遗传现象,其基本要点如下:
PART ONE
连锁基因常常联系在一起不相分离,随配子共同传递到下一代。这种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相伴遗传的现象称为基因连锁。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遗传现象。如AB血型,MN血型。
镶嵌显性:双亲性状在F1的同一个体不同的部位表现出来,这种双亲的性状不一定有显隐性之分。
PART ONE
(4).嵌镶显性
嵌镶显性是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所发现的。在异色瓢虫中,鞘翅有很多色斑变异,表现在不同的黑色斑纹上:黑线型的前缘呈黑色,均色型的后缘呈黑色。鞘翅的底色呈黄色。如果将这两种类型的纯合体交配,子一代的杂种的鞘翅出现了新的色斑,似乎是两个亲体的鞘翅重叠起来,亲代的两种黑斑都在子一代表现出来。子一代相互交配,在子二代中 1/4是黑缘型、1/4是均色型、其余一半的色斑和子一代相同(如下图所示)。
3.Rh血型与母子间不相容
Rh血型最初认为是由一对等位基因R和r决定。RR和Rr为Rh+,rr为 Rh-。现在知道Rh血型由18个以上复等位基因决定的。 Rh-个体在正常情况下不含Rh+细胞的抗体,但在①Rh-个体反复接受Rh+个体血液,就可能产生抗体。②Rh-母亲怀Rh+的胎儿,在分娩时,Rh+胎儿的红细胞有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液,使Rh-的母亲产生抗体,当怀第二胎时,胎儿为Rh+,可造成胎儿死亡或生一个溶血症的新生儿。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多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的表型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
微效基因之间往往缺乏显性。
数量性状是由许多对微效基因或多效基因的联合效应所造成。
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相等而且是相加的,故又可称多基因为累加基因。
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而且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按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规律传递。
雌果蝇的连锁和互换遗传
P
灰身长翅 × 黑身残翅
灰身长翅

F1测交
×
黑身残翅

测交后代
灰身长翅 黑身残翅
灰身残翅 黑身长翅
42% 42%
8% 8%
F1测交 雌
B V
如果连锁基因之间发生一次交换(单交换),该交换只涉及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那么,F1每个发生交换的性母细胞将只会产生一半重组型配予,另一半是亲本型配子。但是交换是较少发生的事件,进行减数分裂的全部性母细胞,不可能都发生完全相同的交换重组过程。因此F1产生的配子总数中,大部分(上例中为84%)是两种亲型配子,少部分(上例中为16%)为两种重组型配子。也就是说,连锁状态的两对基因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总是少于亲型配子,即少于配子总数的二分之一。
2、互补基因
香豌豆花色的遗传
P 白花 × 白花 F1 红花 自交 F2 红花 :白花 9︰7
3.抑制基因 (修饰基因) 有些基因可影响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这些基因称修饰基因。 据其作用,有加强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强化基因;有减弱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限制基因;完全抑制其他基因的表型效应的称为抑制基因。
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座位上。同一条染色体上彼此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一个连锁群。
在减数分裂中,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对应片段的交换,一旦交换发生在连锁基因之间,使位于交换片段上的等位基因互换,从而导致非等位基因间的基因重组。由于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而使原来在同一染色体的基因不再伴同遗传的现象称为基因交换。连锁的基因之间能够发生交换,称为不完全连锁。例如,F1灰身长翅雌蝇的基因型为BV / bv,在形成配子时,如果在B-V之间发生交换,那么它将产生BV、bv、Bv、bV四种配子。
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1杂合体全部表现为显性。
不完全显性:F1的性状表现介于双亲性状中间的遗传现象。
在家蚕中,黑缟对白斑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这两种家蚕杂交,得到的子一代全是淡黑缟蚕。子一代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的子二代中,大约是1/4黑缟2/4淡黑缟、1/4白斑。
PART ONE
存在有两对非等位基因,其中一对中的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可遮盖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表现,这样的两对基因的关系称为上位效应。
1
若发生显性上位作用,则后代中F2会出现12︰3︰1的分离比。
2
若发生隐性上位作用,则后代中F2会出现9︰3︰4的分离比。
3
5、叠加效应
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同一性状的表达,而且具有叠加效应.遗传学称这些具有相同效应的非等位基因为叠加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