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
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

试验进
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
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
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
式的交往关系。

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
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
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
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
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

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

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
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
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

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
关重要的。

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
众拒绝。

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
种事。

”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
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

这种差距
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
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
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
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
度亲热。

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
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
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

一般说来,有权力有
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

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
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
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

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

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
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
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

例如,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

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
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狐立地封闭起来,对靠近他的人十分
敏感,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最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

此外,人
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容忍别人靠得很近,这时已没有亲密距离还是公众距离的界限,自我空间很小,彼此间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

然而,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

所以,人们有时会试图通过选择适当的位置来独占一块公共领地。

如在公园休息亭,如果你想阻止别人和你同坐一条长凳,那么从一开始你就要坐在长凳的中间,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凳子比较短,这样你就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里独占这条凳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