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人口的空间变化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
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
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
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
下图中的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正值为迁入。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 )
A.甲、丙B.乙、丁
C.丙、丁D.甲、丁
5.如果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匈牙利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6.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人口变动情形的是 (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4题,将图中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移差额率转换后相加即可求出各地的人口增长速度。
第5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科威特、索马里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受邻国战争及石油开采的影响,科威特的人口迁入量较大。
第6题,美国东北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由于环境变化,东北部地区人口大量南迁。
答案 4.D 5.D 6.C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7~8题。
7.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8.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逐年减小
C.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优于城市
解析第7题,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第8题,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
答案7.A 8.C
下图是我国某铁路枢纽某年各月旅客流量统计图。
据图完成9~10题。
9.旅客流量最大月的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 ( )
A.山区与平原之间
B.乡村与城市之间
C.内地与边疆之间
D.南方与北方之间
10.诱发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历史文化B.政治、经济
C.生态环境D.自然灾害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旅客流量最大月份为2月,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一般都在这个月份,人们有返乡回家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城里打工的大量农民工返乡,形成铁路运输旅客的高峰。
第10题,该国人口流动量大是人们回家过春节所致,所以诱发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历史文化。
答案9.B 10.A
11.下表为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统计表。
2000年中国人口迁移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B.中部是人口的最大迁入区矿产资源的开发
C.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中部迁往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口迁移量最大的方向是由西部迁往东部自然条件的差异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中部迁出的人口占总数的41.19%,其中有34.36%迁到了东部地区,这是我国数量最大的人口迁移。
这样的人口迁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工作条件较好、待遇较高,有较强的吸引力。
答案 C
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0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读图,完成12~13题。
12.与2000年相比,2010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 B.劳动力价格降低
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 D.人均产值减少
13.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京津地区
C.长江三角洲地区 D.川渝地区
解析第12题,根据图文分析,2010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张,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
综上所述,A项正确。
第13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因此选D项。
答案12.A 13D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4~15题。
1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1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4题,根据题干材料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求。
第15题,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
故选C项。
答案14.A 15.C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16~17题。
16.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7.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16题,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了城乡间人口流动,同时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故D项正确。
第17题,人口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A项错误;经济因素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区域协调发展,使得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C项正确;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人口,其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没有净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D项错误。
答案16.D 17.C
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据此完成18~19题。
18.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19.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解析第18题,两组图分别展示的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均人口年变化率,20世纪90年代的总人口增长率小于20世纪80年代,增长速度减缓,A项错误;两个时段总人口增长率均为正值,可见总人口增加,B项错误;对比两组图可知,20世纪90年代自然增长率大于20世纪80年代,C项错误;人口迁移量取决于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20世纪80年代两者之和大于1%,20世纪90年代两者之和约为0,可见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第19题,该城市人口超千万,为超级大城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说明经济
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国内人口迁移以迁出为主,且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迁出,说明该城市环境恶化,国内产生其他的新兴城市和工业基地,且该城市自然增长率在1%~2%之间。
这些符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特征,A项正确。
答案18.D 19.A
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20~21题。
20.能正确反映图甲、图乙所示信息的说法是( )
A.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抚养比趋向平衡
B.图中所示中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
C.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涌入中心城区
D.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
21.关于外来常住人口的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不大
B.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
C.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
D.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
解析第20题,图甲反映的是人口性别比变化,且性别比趋向平衡,A无法判断,D正确。
图乙显示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增长速度为负值,郊区增长速度快,B、C错。
第21题,外来常住人口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性别比变化可反映城市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A错。
外来常住人口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B、C错。
外来人口大量向郊区迁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D正确。
答案20.D 21.D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22~23题。
22.2005~2010年( )
A.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3.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第22题,图中显示贵州的迁出人口比重略高于四川,但贵州人口总量远小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反而小于四川,故选项A错误;同理,上海迁入人口比重要高于广东省,但广东迁入人口数量要多于上海,故选项B错误;浙江和江苏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接近,但图示浙江人口净迁入比重远高于江苏,从而导致浙江人口增长率要高于江苏,故选项C正确;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大致和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因此,安徽自然增长率要高于天津,故选项D错误。
第23题,读图可知,皖、赣、黔三省为人口净迁出地区,且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这会加速三省的老龄化进程,选项A错误;皖、赣、黔三省的迁出人口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在迁往其他省区的同时,也有大量农村人口迁入三省的城市,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故选项C错误;沪、津、京三市为人口净迁入地区,由于迁入人口以青壮年为主,会延缓三市的老龄化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三市的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故选项B正确、选项D错误。
答案22.C 2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