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

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

利用航空照像和卫星照像、磁力探察和地抗力探察等方法以发现遗迹和遗物,用红外线摄影和用其他各种特殊的摄影技术测量和制图,为进行花粉分析和各种物理化学断代而取样,以及将发掘出来的遗迹保存于现场等等,都使得田野考古学的工作面扩大,技术性加强。

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

发展历史
一、中国古代:《史记》、《水经注》、《长安志》、《长安图志》、《河溯考古记》。

二、近代田野考古学产生:鸦片战争后。

疑古学派、古史辨派的激发。

考古学发现:1899年殷墟甲骨,直接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

日本人鸟居龙藏,东北;英国斯坦因,西北;伯希和,新疆、敦煌。

安特生,1921年仰韶;《甘肃考古记》。

1926年,李济,山西夏县西阴村,中国人第一次独立科学发掘。

1928年,殷墟。

1930年,城子崖。

三、田野考古学科学化。

梁思永,1931年,后岗三叠层,地层学,按底层堆积发掘。

殷墟。

城子崖。

燕下都调查。

宝鸡斗鸡台,徐旭生,中央研究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斗鸡台瓦鬲的研究》,类型学,周秦探源。

四、新中国的田野考古学。

周口店、殷墟,一些大型遗址的发现、发掘,半坡,1953年,新中国起点,第一次有目的、严格操作的遗址。

洛阳中州路,战国墓葬,《洛阳中州路》的后记,类型学的发展,遗迹单位的类型学。

新的科学技术的引进,碳-14。

中国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的建立,区系类型学说。

五、发展中的田野考古学。

地层学的发展,由控制剖面进入控制平面。

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

主要是为选择发掘对象及选定地点并确定发掘的方法或者为了解一定范围内文物的情况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同时也是一种主要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分为:全国文物普查、专题性调查、重点性复查。

通过事先查阅文献资料,利用地图、地名学成果及航空或卫星照片等遥感材料,取得遗迹、遗物的线索。

在实地踏查中则通过观察地形及地面现象,走访当地民众,利用各种自然断面寻找遗迹和遗物,了解地面遗存,并借用探铲、使用物理探测、化学探测、遥感等科学技术了解地下情况。

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试掘,要对调查过程发现的各种遗迹遗物进行记录。

一、准备工作:
1.计划:
①、内容:确定调查对象,内容范围研讨。

②、方法:设计调查方法,最大限度的成功。

③、安排时间:安排合理的调查时间。

环境、气候、人员。

④、人员安排:组建调查队伍。

负责人必须有丰富的经验,较高的能力,精通业务。

配备各种人员。

摄影、测绘、记录等,吸收当地工作人员参加。

2.资料准备:
①、文献:正史、地方志、野史、游记、笔记小说等,其内容往往为重要线索。

②、以往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调查、复查提供资料,对照实物资料。

③、地图资料:地名成为重要线索,寻找遗存。

地形、地貌,等高线,大比例。

卫星航片。

3.调查器材和设备:
①、探查设备:探铲等。

②、取样设备:标本盒等。

③、影像记录设备。

④、测量绘图设备。

GPS。

⑤、文字记录。

⑥、生活用具。

二、田野调查的实施:
1.寻找、发现遗址:
①、文献、以往的调查。

②、实地寻找。

重点寻问。

拉网式密集调查。

③、新技术。

遥感、航空、物探、化学探查。

2.勘查遗址及其环境:
①、确定位置。

遗址所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必要时进行图表标注,记载永久性标志。

行政区划、土地使用者姓名。

拍照、记录。

②、范围、面积、形状、保存状况。

暴露范围,砖瓦、陶片、石器。

步测、尺子。

测绘。

③、了解堆积状况、判断性质。

观察、钻探、沟壑层次、土质土色,包含物,采集标本。

绘图。

根据需要选定部位,试掘。

④、环境考查。

自然环境、资源。

3.收集标本,采取样品:
①、遗物:在各种步骤中同步采集。

全面,各种质地,各种器形、花纹,较明显、准确的。

严格分类、包装,按地点编号,填写标签,妥善存放,以免混淆。

②、取样:采集很多供分析鉴定的样品。

土样、剖面。

浮选。

4.记录:
①、评价:综合判断遗址的价值。

②、详细记录:所有调查结果。

三、调查报告。

一、寻找遗址:
1.遗址的类别:
①、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大多为洞穴遗址。

②、平地遗址:最常见。

主要工作。

包括向下、向上堆积。

③、贝丘:沿海、沿河、沿湖大量存在。

动物考古。

④、沙岗:湖、河、海边,依托水边沙岗建立的遗址。

2.遗址的分布:
①、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

②、环境。

③、交通。

3.几种主要手段:
①、地面调查:狭义的。

实地寻找重点调查。

询问,根据分布规律寻找,人类活动遗留。

拉网式密集调查。

②、航空与遥感:航空一战后自英国开始。

航片、卫星照片。

利用航空器向地面观察,地形、土壤等的变化,阳光斜射时的地物阴影;地面植物;雨后土壤干湿度。

遥感:空中摄影技术的发展。

利用特殊设备,对红外、紫外光进行调查。

得到突出显示不同目标的多幅照片。

中国开始较晚,但利用成熟技术。

③、水下考古:水下遗迹的考察。

沉船的打捞、水下遗址、古城。

二、遗址勘查:
1.踏查法:双腿行走调查。

位置、范围、采集、观察堆积判断。

范围及周边一定要找到;尽可能多的采集各种遗物标本;尽可能详细地做各种记录、影像。

城址:范围、地形、水源、交通;面积、方向、形状;测绘平面图;城墙及防御设施的特点、建造方法、必要时探究基槽;城门的位置、数量,城内道路、建筑;城市周边的遗迹;年代、性质;详细的调查报告并附所有资料。

2.钻探法:打探铲,地面情况不明时使用。

布孔:①、梅花点式,不同行错开打,每平方米五个孔,适宜于大面积。

②、十字法。

③、井字法,十字法并行两条线。

④、一字法。

布孔图,每个孔要编号。

钻探:识土样:灰土:人类遗留。

五花土:混合土,墓葬填土。

路土:长期踩踏、碾压形成,成薄层装。

夯土:土色接近,土质坚硬,多层叠厌,可见夯面、夯窝,其中基本无包含物。

居住面:古代房屋地面,泥土上铺土拍打踩实,有的则无,好的则铺石头、石灰等。

记录,钻探记录表,当场完成,绘制钻探成果图,柱状剖面图。

写钻探记录:时间、地点、人员、性质、年代、特征、范围等。

墓葬调查及钻探:①、封堆墓:常见土堆,也有石头堆。

范围:墓区平面形状,外面有无陵园、墙垣残存,长、宽、高、门、道路、建筑方法。

封堆分布;封堆如何构筑,筑造过程、形制、尺寸。

地面建筑与碑刻:建筑、碑刻、神道、像生等,测量、绘图、拍摄。

周边情况:与其它遗迹的关系。

详细的记录、报告,并附各种图。

②、无封堆:普探,打梅花桩,先打大间距再缩小间距,找出具体位置、大致范围,卡边,平面分布图,记录、报告。

3.试掘法:选区适当部位进行小面积发掘,弄清遗址范围、关系、堆积情况等。

探沟法:长方形的探方。

踏查、钻探的基础上,选取适当部位,画出探沟,正常情况下应为正方形,按遗迹需要可灵活布方,10X2米或5X2米,比较深的时候要加宽,每隔5米留一段各两以便通行,编号;“一”字形、曲尺形,各具不同需要决定。

4.物探与化探:物探:遥感、航空等。

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无损伤。

实际使用比较少。

化探:分析土壤中人类活动遗留物含留。

三、遗物收集:包装、标签,各种遗物全部收回。

1.全面采集:一定范围内,所有遗物全部收回。

2.剖面采集:根据剖面不同层次采集遗物,了解时间延续、成因、时代等的重要方法。

采样的常用方法。

3.抽样法:划分若干小区,随机抽取。

等距离抽样法。

4.诊断式:起伏较大的遗址,根据环境特点设置采集区,每区取样。

四、记录:文字、照相、绘图。

详细。

1.文字记录:调查经过;遗址位置;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微地貌特征;堆积范围、厚度;文化层划分;土质土色;包含物、遗迹遗物出土情况;遗迹尺寸、位置、形态;遗物采集方法、位置、采集区编号、出土情况、采集过程、破碎程度、分布情况等;文献记载、民间传说;有无或将来有无大型工程;遗址评价。

根据内容自行设计表格。

2.绘图记录:遗址方位图,标在大地图上;环境图(1/5000);遗址平面图(1/1000或1/5000);地层堆积剖面图(1/20或1/50);暴露出来的遗迹图(1/20或1/10);典型遗物图(原大或
1/4)。

一、文化层的划分与发掘。

1.区分文化层。

确定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相对年代。

质地、颜色、包含物之差异为划分依据。

①、质地:堆积物的岩性、颗粒成分,可分为粘土、粉沙土、沙石、沙砾、砾石等。

结构,疏松紧密程度,可分为疏松、较疏松、紧密等。

土质特征。

②、颜色:土色。

堆积物呈现的颜色,气候、成因、包含物之不同导致颜色差异。

灰、褐、红、黄等色。

观察颜色受光线、方向、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③、包含物:人类遗物。

陶片、骨头、碳屑等。

不同时间,遗物发生变化。

器物明确变化则说明时代发生变化,即须注意文化层的区分。

但无法确定明确分层。

注意最晚器物。

④、寻找遗迹现象。

开口与当时的地面的遗迹,发现时在一层下,即开口于某一层下,只能位于层位交接线而不能位于层位中间,其层位关系仅属于开口层面。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⑤、活动面:往往找不到完整的。

层面问题。

⑥、注意事项;土质、土色变化;包含物与遗迹现象;有机结合各种因素。

人为分层,临时编号。

尽可能细分。

2.发掘文化层:
①、确定一定的挖掘深度,平、剖面结合,铲平。

②、遗迹或文化层暴露,不能继续水平下挖而要将上层清理掉,让新的文化层充分暴露。

清理过程从晚到早。

③、上下层交界面归属不清时,将该面归入上层。

④、活动面单独划成单位不归入上下层。

⑤、及时了解地层变化,不一定整体下挖,可分片下挖。

判断清楚。

⑥、一层面整体清理完再整体下挖;控制平面,按领队的统一要求决定停止与否,各方谐调。

平面、剖面结合,整体控制。

二、几种主要遗迹的清理:
1.灰坑(H):包含窖穴。

填埋灰土及生活垃圾的坑等,包括近似于水井、储物窖穴、穴居遗址等。

大部分规整,少部分不规整。

与周围有比较清楚的分界线。

最常见,相互间关系最复杂。

意义最重大。

(1)、找清范围,确定开口层位,弄清周围遗迹及与之关系,坑口周围遗迹。

注意:剖面层位关系和平面打破关系,不易区分时水平清理上面的土,但保持坑壁。

灰坑边与堆积按不同单位处理。

(2)、分割、分层。

挖半个灰坑,便于从剖面分层。

特大号的挖两个对角四分之一,可观察纵横双向剖面。

分别收集遗物。

(3)、注意坑壁上有无加工、修正、工具印痕。

把握坑壁本来面目。

(4)、坑底:注意坑底遗迹,如火烧、木板、编织类痕迹、工具等遗物之类,非常重要,判断灰坑性质任务的主要方面。

2.房址(F):竖穴式:半地穴式、地穴式、深穴式、浅穴式。

横穴式:天然岩洞、人工窑洞。

地面式、干阑式。

(1)、竖穴式:发掘方式基本同于灰坑。

口部范围、形状,外围地面,道路等,上半部坍塌遗迹的有无,屋顶、墙壁。

坑壁,出入斜坡等,与外界连接,台阶。

建筑方法。

居住面解剖
材料。

居住面遗物,推测房屋功能及功能分区,地面遗迹摆放。

(2)、横穴式:洞穴:洞内堆积,与文化层发掘相同。

窑洞:顶多塌,观察地形,墙壁外有无向上收弧,残土块,判断性质。

内部与竖穴式相同。

(3)、地面式:土木结构。

房屋平面结构,门的位置,墙壁等。

基槽、柱洞等,柱洞尤为重要。

外围有无散水。

附属建筑、道路、地面。

(4)、干阑式:潮湿、多雨气候。

最早发现于河姆渡。

高架长屋。

发掘时先排水,揭出淤泥,找到柱洞等的位置,根据柱、桩、板等的叠压关系等复原建筑结构。

3.墓葬(M):封土墓、土墩墓、积石墓等;竖穴、洞室;土圹、石圹、土洞、砖室、石室等。

(1)、封土的发掘:墓上标志。

封堆内可能埋有反映礼仪、风俗之物。

小的挖去半个,按挖文化层的方法;大的以1/4逐步挖,如大灰坑一般。

留出隔梁以便于了解封土结构。

分层下挖。

注意每一层间有无礼仪性遗迹、遗物。

墓外环境,墓与墓简的联系。

(2)、竖穴土坑墓:直接从地面下挖形成墓室。

秦汉以前十分流行,数量最多,史前大部分如此。

史前一般无墓道,商周后有墓道。

①、寻找墓口和墓道。

搞清平面布局。

②、确认层位关系,清理墓口或墓道上部堆积。

③、清理堆积,找出墓口和墓道的确切范围,超出口外有无遗存,确认有无墓上建筑,有无盗洞及盗洞范围。

④、发掘墓室和墓道填土。

分层下挖,寻找填土及墓道中遗迹。

分清后代扰乱。

积石、积沙、积灰。

殉人殉牲,随葬物遗迹。

⑤、弄清墓室结构,注意是否有二层台,生土或熟土二层台。

熟土需格外注意,有可能是椁室。

熟土内是否有埋藏物。

是否有摆放枕木的沟槽。

腰坑、头坑、头龛。

⑥、清理葬具和人骨架。

格外注意腐朽痕迹判断葬具形状。

仔细注意人骨上的痕迹,根据骨架状态分析葬式等。

⑦、随葬品:不可轻易取起移动。

在原位绘图,照相、记录。

注意朽坏痕迹。

根据位置进行研究。

(3)、洞室墓:断崖上横穴窑洞式的墓室。

有的有砖、石砌筑。

流行于各个历史时期。

墓道、甬道、墓室。

①、先找墓道范围,清理墓道。

分层下挖,注意有无填土变化,有无两次及以上开挖迹象。

如有壁画,则在壁画前10厘米处,用细小工具仔细剥落,或整块切割运回再处理。

②、天井、过洞和壁龛:先清理天井和过洞填土,格外小心防止坍塌,注意有无壁画。

壁龛要注意俑的位置排列,编号记录,现场保护,彩绘俑尤为重要。

③、墓门和甬道。

观察封门情况,考虑封门的建筑方式,有无盗窃,木制则需注意形态。

甬道:放置物,墓志,小心坍塌。

注意盗墓者痕迹,往往位于此。

④、墓室:观察保存情况。

若顶部坍塌则须保护或采取大揭顶的方式。

多墓室从前向后依次清理。

注意淤土、壁画、砖铺地。

随时绘图、记录。

揭开地砖以防遗漏。

(4)、人骨问题:现场研究,性别、年龄的鉴定,伤、病情况。

①、性别:A. 骨盆:男性粗壮、高、窄,三角形。

女性浅、宽,骨面细腻,有耳状沟,倒梯形。

坐骨大切记。

B. 颅骨:男性粗、重、厚,眉弓发达,眶上缘钝,前额后收,乳突大,枕外园枕大。

女性小、细、眉弓不发达,颧骨纤细,前额直,乳突小,枕外园枕小。

C. 下颌骨:男性大、粗厚,下颌较宽厚。

下颌角男性外翻<100°,女性较平>120°。

D. 其他:男性粗壮厚重。

②、年龄:牙齿:5~8个于是中门齿出;20~30个月乳牙全出;6岁左右长第一臼齿,此后恒齿相继萌生,乳齿脱落,至13岁。

20余岁开始长第三臼齿,晚可至30余岁,有的人不
长。

磨损程度,釉质、齿质、牙髓腔。

I级:齿尖部分有轻微磨损。

23岁左右。

Ⅱ级:齿尖基本磨平。

27岁左右。

Ⅲ级:齿尖磨去,露出齿质点。

32岁左右。

Ⅳ级:齿质点扩大,相互连接。

41岁左右。

Ⅴ级:部分齿冠磨去,齿质全部露出,53岁左右。

Ⅵ级:齿冠磨去,齿髓腔露出。

57岁以上。

骨缝愈合:新生儿骨缝大,由软骨填充,颅顶结缔组织很软,3个月后闭合;1岁后完全闭合。

成年人逐步愈合骨缝,男性愈合比女性早。

耻骨联合,骨盆前端交处,面,共可分十二级,非常准确。

胸骨,箭突。

③、年龄表示法。

大致范围,估计的年龄范围。

阶段性的划分方法,婴儿期0~2岁;幼儿:3~6岁;少年7~14岁;青年15~23岁;壮年期:24~35岁;中年36~55岁;老年56岁以上。

某一阶段特征集中体现。

三、探方发掘流程:
1.若干相等正方格,每一格为单位发掘。

主体、隔梁、关键柱。

西南角为基点测量坐标用。

可大可小,因地制宜。

2.发掘原则:
①、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

②、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③、按原貌揭露遗迹。

④、按单位收集标本。

最基本的地层单位。

⑤、及时、客观、全面的纪录。

一旦清理,立刻记录,文、图、照片,过程。

细节。

有啥记啥,不能擅造,不可虚假。

事无巨细一概记录。

3.工作内容:平剖面结合:
①、从上向下垂直发掘,剖面,利于分期断代,解决年代关系。

必不可少,但平面支离破碎,无法把握地层时不要揭露。

局部下挖,探方、单个遗迹、一组遗迹、整体工地。

②、水平发掘平面清理。

展现遗迹遗物全貌,适合于遗址发掘。

一层遗迹遗物全部暴露,彻底清理。

洞穴遗址;单个遗址,必要时破方;一组遗存。

③、隔梁和关键柱:主体完成后挖掉隔梁,通层——层位关系连结对接;遗迹连结;包含物按层位单独存放。

关键柱,涉及四个探方,层位关系。

4.探方工作次序:
(1)、确定探方号;
(2)、去表土,四壁铲齐;
(3)、初步清理探方,刮,确定表土是否清理完成;
(4)、找出堆积边界;
(5)、判断遗迹关系,确定清理方法,画图、记录、编号;
(6)、清理并收集遗物,确定是否采样、是否采土样、是否对小件照相。

一、前期准备:
1.学术准备:(1)、选址。

(2)、制定计划。

2.队伍组织、物资设备:(1)、队伍组织:基本要求类似于调查队伍组建,讲求最佳人数。

领队,具有领队资格。

负责各方面工作的人员。

(2)、物资设备。

器材。

①、探查设备:探铲等。

②、取样设备:标本盒等。

③、影像记录设备。

④、测量绘图设备。

GPS。

⑤、文字记录。

⑥、生活用具。

二、发掘规划。

考虑发掘面积、人力、物力、时间等。

1.测绘:准确的遗址平面图。

(1)、确定遗址代号,设基点。

代号为拼音缩写,县级名
称与具体名称,有的还有小区域代号。

基点:坐标原点,以此为基点作图,作为布方的基准;是具体情况而定,大型又平坦的以中心或接近中心为原点;不大且地势起伏的以较高点为基点;小型的放于边缘。

以中心为基点称全坐标系统;非中心的称单象限系统。

(2)、测绘:包括移植范围及周边的地形地貌。

依据遗址大小确定比例。

村落、河流、道路等,标出主要地形的等高线。

2.规划发掘区:统一布方,尤其是大型遗址要先分若干区。

(1)、村庄、河流、道路等作基准分区。

只求大概,不精确,各区间界线不清,总平面图衔接不易。

(2)、发掘地点顺序。

不同时间发掘区域各为一区,按时间顺序排列。

随意性大,不利于长期发掘和资料整理。

(3)、十字坐标法。

设一基点,引十字基线将遗址分为四区。

便于统一布方并确定位置,避免错误。

(4)、方格网。

按统一规划分为若干方格,每一方各为一区,并用坐标法编号,也可按顺序编号。

适合于开阔的特大型遗址。

3.布方、编号。

探方:统一尺度的控制单位,发掘记录、整理、报告的基本单位。

(1)、布方:按一定的要求布置、划分探方。

先在图纸上完成并给予永久性编号。

确定规格,与遗迹性质、文化层的堆积厚度有关,常用5X5米,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较深的要大一些;安全。

大型遗址也需使用大型探方。

同一遗址各探方等大。

其记录系统意义已渐行失去。

划布:依基点引两条垂直的基本控制线,由此引出若干等距离单位形成方格即探方。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2)、编号:整体编号法:适用于小型遗址,所有探访顺次编号,没有预留探方位置并且编号统一。

预留编号法:先局部发掘,对一部分预留编号,中途需在别处发展时再编号,挖到哪编到哪。

坐标编号法:以基点为原点根据坐标编号,探方位置清楚,方向代号。

象限编号法:将一遗址分四区,用Ⅰ、Ⅱ、Ⅲ、Ⅳ表示,原理与坐标编号法相同,但每一区内可各自独立编号。

重要论著
考古学家个人的重要论著、论文集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尹达《中国新石器时代》、夏鼐《考古学论文集》及《考古学和科技史》、《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贾兰坡旧石器时代考古论文选》、安志敏《中国新石器时代论集》、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等;专著有北京大学考古教研室《商周考古》、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及郭宝钧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集体编著的《新中国的田野考古考古收获》和《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二书,以及文物编辑委员会汇编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中国考古学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全面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