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22年2月,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
大量创新技术的应用为“绿色奥运”增光添彩。
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为比赛场馆制冰
B.利用氢燃料电池为奥运村客车提供动力
C.利用加压技术将氢气液化储存在“飞扬”火炬中
D.利用模具压制“冰墩墩”硅胶外壳
2.2022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进一步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实现节能减排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大力提倡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为土壤提供肥料
D.积极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促进达成“碳中和”目标
3.吃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灰汤粽”香气四溢,征服味蕾,深受人们欢迎。
制作时先用多层纱布盖住容器口,再将草木灰放在纱布上,不断用沸水浇淋,得到浓度较大的碳酸钾溶液,即为“灰汤”,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灰汤”浸泡数小时后再煮制而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沸水中,碳酸钾的溶解度较大
B.碳酸钾属于碱
C.“灰汤粽”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糖类
D.制作“灰汤”的过程中用到了过滤原理
4.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的运动和变化是导致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B.原子虽小,既有质量也有能量
C.繁多复杂的物质是由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的
D.离子带电,所以不能构成物质
5.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的硬度比石墨大——碳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
C.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6.模型认知是化学研究的重要科学方法。
如图是工业制取硝酸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7:40
C.反应前后金属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丙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7.如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B.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
C.将24℃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10℃时,分别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钠
8.下列分离提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具体操作
A NaHCO3固体(Na2CO3)加热
B NaCl溶液(Na2SO4)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C CO2(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NaOH固体的干燥管
D MgCl2溶液(NaCl)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适
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9.某工厂生产高锰酸钾(KMnO4)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混合加热室中发生物理变化
B.氧化室中一定有O2参与反应
C.电解室中K2MnO4发生分解反应
D.该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KOH
1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高温条件下,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
B.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过量的稀硫酸C.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二、填空与简答(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
11.(10分)生活中的燃烧——“化”说烟花棒
烟花棒又称手持烟花,由支撑细铁丝和外层裹料两部分组成。
(1)如表是某品牌烟花棒裹料中的部分成分,请你完善相关信息:
成分镁铝合金粉铁粉炭粉硝酸钾
构成微粒
(写符号)
物质类别
(2)烟花棒的外层裹料比较疏松,能加速烟花棒燃烧,其原理是。
(3)点燃烟花棒时,用燃着的烟花棒比用普通打火机更容易。
结合你对燃烧的认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4)烟花棒燃烧时会发光,写出能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写一个即可),该反应中发生有效碰撞的微粒是(写符号),基本反应类型是。
(5)燃放烟花棒有可能引发火灾,我们一定要提高防火防爆意识。
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做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烟花棒燃放结束,要确认无火星后再离开
B.发现厨房燃气泄漏,立即关闭燃气阀门并打开油烟机
C.乘坐飞机、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D.地下煤矿要保持通风,降低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浓度
12.(10分)神奇的转化——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表示其研究团队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淀粉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物质。
在此之前,人类通过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获取淀粉,即农作物借助光合作用先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再经过复杂的变化转化为淀粉[(C6H10O5)n]。
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的过程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醇(CH3OH)和水,再经过较复杂的变化将甲醇转化为淀粉。
经检测,人工合成淀粉与光合作用生成的淀粉一模一样。
(1)植物合成淀粉
光合作用中生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从能量转化角度看,绿色植物固定了太阳能,将其转化为。
(2)人工合成淀粉
①从宏观角度看,人工合成淀粉的组成元素是(填名称),其质量比为。
②检验合成的物质是淀粉的实验方案是。
③该过程中生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
④你认为该成果实现工业化生产后的现实意义是、(写两条即可)。
⑤淀粉的合成实现了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
有人认为化学变化无所不能,还能将一种
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
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请结合你对化学变化实质和元素概念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3.(12分)物尽其用——金属之“铝”
社会发展离不开金属,生产生活中铁、铝及其合金制品随处可见。
(1)铝制易拉罐(如图1)
某品牌碳酸饮料的易拉罐是由铝合金制成的,内壁附着一层有机薄膜。
该铝合金中铝的含量约为97%,还含有镁、锰、铁、铟(In)等。
①将易拉罐剪成条状,打磨后与纯铝片相互刻划,发现纯铝片表面有划痕,说明。
②请你推测组成有机薄膜的物质具有的性质:、(写两条即可)。
③“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易拉罐”是当前的一个社会性科学议题。
有同学认为应该停
止使用铝制易拉罐,理由可能(写一条即可);也有同学支持继续使用铝制易拉罐,请你结合铝的性质阐述理由、(写两条即可)。
④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可与废弃易拉罐作为同一类投放的是(填字母序号)。
A.废旧电池
B.废弃口罩
C.厨余垃圾
D.废旧铁锅
(2)储氢材料
储氢材料的研发是氢能源技术的关键之一。
金属铝可用作储氢材料,储氢后生成氢化铝(AlH3),其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释氢原理为氢化铝与水反应释放氢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铝,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制备铝
工业上常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备金属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铝合金中的铟(In)
如图2为铝、铟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某同学推测金属铟与铝的化学性质相似,理由是。
实验证明,铟可以与稀盐酸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4.(12分)探究与实践——制作松花蛋
松花蛋也叫皮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小明看到妈妈用皮蛋粉制作皮蛋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以“皮蛋制作”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1)配制皮蛋粉
在妈妈的指导下,小明将“石灰”、纯碱和食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皮蛋粉。
【提出问题】配料中所用“石灰”是生石灰还是熟石灰?
【查阅资料】相同条件下,生石灰、熟石灰与水混合后均能放出热量,但放出的热量不同。
【实验探究】常温下,将“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分别加入水中,测量固体加入前后温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不变的量是。
【数据分析】根据数据比对,可知配料中的“石灰”为生石灰。
(2)浸鲜蛋
向配制的皮蛋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称为浸出液,将新鲜鸭蛋放入其中浸泡即可。
①向皮蛋粉中加水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妈妈告诉小明,制作过程中一定要戴上胶皮手套。
分析上述过程,小明认为浸出液中
一定含有会腐蚀皮肤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③浸出液中还含有哪些溶质?小明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如表(不考虑生石灰中杂质
的影响)
预测假设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浸出液中含碳酸钠浸出液中不含碳酸钠
浸出液中含氢氧化钙浸出液中
含有氢氧化钙
④综合分析,确定皮蛋浸出液中的溶质有(写化学式)。
(3)品皮蛋
制作过程中,碱液会渗入皮蛋使之略带涩味。
妈妈告诉小明食用时可以蘸少量食醋去除涩味,该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此反应实质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请再列举一例。
三、计算(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5.(6分)小东做家务时,发现厨房所用炉灶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为氢氧化钠。
为测定该炉灶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取50g炉灶清洁剂于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至pH=7时,测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
试计算该炉灶清洁剂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假设炉灶清洁剂中的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答案解析
一、选择(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22年2月,北京成功举办第24届冬奥会。
大量创新技术的应用为“绿色奥运”增光添彩。
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为比赛场馆制冰
B.利用氢燃料电池为奥运村客车提供动力
C.利用加压技术将氢气液化储存在“飞扬”火炬中
D.利用模具压制“冰墩墩”硅胶外壳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利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技术为比赛场馆制冰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利用氢燃料电池为奥运村客车提供动力过程中,氢气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
变化,故B正确;
C、用加压技术将氢气液化储存在“飞扬”火炬中过程中,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
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利用模具压制“冰墩墩”硅胶外壳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2022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进一步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实现节能减排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C.大力提倡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为土壤提供肥料
D.积极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促进达成“碳中和”目标
【分析】2022年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进一步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开发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实现节能减排,能减少空气污染,做法符合环境日的主题,故选项错误。
B、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做法符合环境日的主题,故选项错误。
C、大力提倡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做法不符合环境日的主题,
故选项正确。
D、积极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有利于保护空气,促进达成“碳中和”目标,做法符
合环境日的主题,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的含义、保护环境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吃粽子是我国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灰汤粽”香气四溢,征服味蕾,深受人们欢迎。
制作时先用多层纱布盖住容器口,再将草木灰放在纱布上,不断用沸水浇淋,得到浓度较大的碳酸钾溶液,即为“灰汤”,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灰汤”浸泡数小时后再煮制而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沸水中,碳酸钾的溶解度较大
B.碳酸钾属于碱
C.“灰汤粽”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糖类
D.制作“灰汤”的过程中用到了过滤原理
【分析】A、将草木灰放在纱布上,不断用沸水浇淋,得到浓度较大的碳酸钾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B、碱是指在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C、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进行分析判断。
D、制作时先用多层纱布盖住容器口,再将草木灰放在纱布上,不断用沸水浇淋,得到浓
度较大的碳酸钾溶液,即为“灰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将草木灰放在纱布上,不断用沸水浇淋,得到浓度较大的碳酸钾溶液,说明在沸水中,碳酸钾的溶解度较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灰汤粽”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制作时先用多层纱布盖住容器口,再将草木灰放在纱布上,不断用沸水浇淋,得到浓
度较大的碳酸钾溶液,即为“灰汤”,纱布起到了过滤的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与食物来源、碱和盐的特征、过滤的原理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的运动和变化是导致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
B.原子虽小,既有质量也有能量
C.繁多复杂的物质是由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的
D.离子带电,所以不能构成物质
【分析】A、根据导致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原子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构成物质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微粒的运动和变化,微粒间的间隔、微粒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是导致物质发生变化的原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虽小,是在不断运动的,既有质量也有能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繁多复杂的物质是由种类有限的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离子带电,能构成物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构成物质的粒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原子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的硬度比石墨大——碳原子的内部结构不同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
C.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金刚石的硬度比石墨大,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氢离子,
故选项解释正确。
C、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
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
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模型认知是化学研究的重要科学方法。
如图是工业制取硝酸第一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7:40
C.反应前后金属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D.丙是空气污染物之一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逐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氨气与氧气在铂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4NO+6H2O。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4:6=2:3,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17×4):(32×5)=17:40,说
法正确;
C、金属铂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反应前后金属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说法正确;
D、丙是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有毒,是空气污染物之一,说法正确。
故选:A。
【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7.如图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B.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
C.将24℃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10℃时,分别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硝酸钾>氯化钠
【分析】A、根据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进行分析判断。
C、将24℃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增大,但溶液的组
成均没有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选项说法没有指明温度,无法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B、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
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g:100g=36:100,故选项说法正确。
C、24℃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将
24℃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40℃,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增大,但溶液的组成均没有发生改变,升温至40℃,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D、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10℃时,分别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
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硝酸钾<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点、线、面和交点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下列分离提纯物质(括号内为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杂质)具体操作
A NaHCO3固体(Na2CO3)加热
B NaCl溶液(Na2SO4)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C CO2(水蒸气)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NaOH固体的干燥管
D MgCl2溶液(NaCl)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向滤渣中加适
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NaHCO3固体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SO4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
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
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能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过滤,
洗涤,向滤渣中加适量稀盐酸,氢氧化镁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9.某工厂生产高锰酸钾(KMnO4)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混合加热室中发生物理变化
B.氧化室中一定有O2参与反应
C.电解室中K2MnO4发生分解反应
D.该过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KOH
【分析】A、根据有无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B、根据空气中含有氧气及锰元素化合价升高进行分析;
C、根据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
D、根据既能作反应物又能作生成物的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解:A、混合加热室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B、氧化室中锰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变为+6价,且通入空气,因此一定有氧气参与,正
确;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氢元素,则反应物不止锰酸钾一
种,不是分解反应,错误;
D、氢氧化钾在反应中既能作反应物,又能作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正确。
故选:C。
【点评】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学生需要分析清楚每一步发生的反应,只有这样才能解题,有一定难度。
10.下列四个图像分别对应四个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高温条件下,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
B.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过量的稀硫酸
C.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粉
【分析】A、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锌的活动性比铁强,结合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与等体积等浓度过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高温条件下,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氧化铁失去氧,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正确。
B、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与等体积等浓度过量的稀硫酸反应,铁生成氢气的质量比锌多,故选项图象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在空气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选项图象错误。
D、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每56份质量的铁可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溶液的质量会减少,故选项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