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溧阳市2020年高三语文 专项训练 《六国论 》.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 苏教版必修2

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见之鲜数存亡之理数则胜负之)2()1(, B ⎪⎩⎪⎨⎧••秦之欲无厌暴以有尺寸之地斩荆棘霜露暴)2()1(,, C ⎪⎩⎪⎨⎧••丧不赂者以赂者率赂秦耶丧六国互)2()1(, D ⎪⎩⎪⎨⎧••时而献焉之食谨之不得下咽也食则吾恐秦人,)2()1( 解析:A 项,①读“shù”,②读“shuò”;B 项,①读“pù”,②读“bào”;C 项,①②都读“sànɡ”;D 项,①读“shí”,②读“sì”。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A 项“暴”通“曝”;C 项“厌”通“餍”;D 项“当”通“倘”。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祸害 B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患:毛病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解析:速:招致。

答案:C4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题干和D 项的“于”都表示比较,译为“比”。

答案:D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高中语文 专题3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练习(含解析)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3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练习(含解析)苏教必修2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3 历史的回声六国论练习(含解析)苏教必修2苏教六国论一、根底稳固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B.C.D.解析B项,得:得宜,适当,说得对。

C项,再:两次。

D项,食:吃饭。

答案A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B.C.D.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B项,介词,跟、同/介词,比。

C项,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D项,与“所〞连用,表被动/动词,治理。

答案A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C.并力西.向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A4.以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可谓智力..孤危D.思厥先祖父..解析B项,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 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D项,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答案A5.以下句子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斯用兵之效也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B6.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解析(1)非:不是。

而:就要。

(2)事:侍奉。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测试题(含答案详解)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分析(包含情形式默写题、单项选择题,合计100 分)一、情形式默写( 28 个空,每空 1 分,合计 28 分)1、苏洵《六国论》议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的精粹论点。

2、此中描绘祖辈创业困难的句子是“,,,”。

3、说明齐国消亡原由的句子是“”,说明燕国消亡原由的句子是“,。

”4、结尾指出“,,”,明确表现文章借古讽今,劝告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的要旨。

5、《六国论》中作者委婉表示写作目的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作者责备赵国杀戮良将,不可以武力抗秦坚持究竟的句子是:,,。

7、对于荆轲刺秦王,向来颇多赞语,先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代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议论刺秦事件:,。

8、先人写文章爱引用古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苏洵《六国论》中“:‘,,,。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1、六国幻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波折,以有尺寸之地。

3、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先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二、单项选择题( 24 个小题,每题 3 分,合计 72 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不得下咽 ( yàn )思厥先祖父 (ju é)抱薪救火 (x ī)...B.如弃草芥 (ji è)暴霜露 (b ào)弊在赂秦(lu ò)...C.燕赵之君 (y ān)洎牧以谗诛 (j ì)为国者 (w èi)...D.当秦相较 (t ǎnɡ)革灭殆尽 (d ài)日削月割 (xu ē)...【答案】 D【分析】 A. 薪 xīn;B. 暴 pù,赂 l ù; C.为 wéi 。

高中语文《六国论》练习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六国论》练习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暴.霜露,斩荆棘( ) (2)暴.秦之欲无厌( ) (3)弊在赂.秦( ) (4)洎.牧以谗诛( ) 提示: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读音的把握,涉及到一些多音多义字,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掌握。

答案:(1)p ù (2)b ào (3)l ù (4)j 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4)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6)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提示:此题是检查在预习中对文言词语字义的掌握。

参考答案:(1)率:都,皆。

(2)盖:因为。

(3)速:招致。

(4)数:运数。

(5)与:亲附,结交。

(6)革:改变,除去。

3.《六国论》选自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北宋散文家,与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题督促我们对文学文化常识给予关注,首先要落实课本上的知识。

答案:《嘉祐集笺注》 苏洵 苏轼 苏辙 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未易量或当与秦相较存亡之理则胜负之数率赂秦耶六国互丧曰或,,,,: B.⎪⎩⎪⎨⎧••秦兵又至矣而起视四境破灭之道也力亏而赂秦,, C.⎪⎩⎪⎨⎧••宜然固理至于颠覆不在战矣固诸侯之所大患则秦之所大欲,,, D.⎪⎩⎪⎨⎧••趋于亡以日削月割有尺寸之地以斩荆棘暴霜露,,,提示:此题考查对文中涉及到的文言虚词的掌握。

A项,“或”,前一个意思是“有人”,后一个意思是“或许、也许”。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六国论》《阿房宫赋》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doc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doc

《六国论》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i)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an)奉之弥(mi)繁B.弊在赂(山)秦弃之如草芥(jie)率(lti)赂秦耶C.暴(bdo)霜露革灭殆(ddi)尽之际小则获邑(yl)D.胜负Z数(shu)思厥(juQ)先祖父与(yti)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而每项中有两个句子,①暴秦之欲无厌②不爱珍器重宝③始速祸焉④革灭殆尽⑤或曰:并国互丧⑥却匈奴七百余甲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学而不厌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速之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未易量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Z势,而为秦人积威Z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夭下之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了。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屮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示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Z不得下咽也⑦1佃犹有可以不赂血胜ZZ势⑧胜负Z数,存亡Z理⑨而从六国破亡Z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Z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咅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这句话出自(),该作者是朝的,请选择()A.《史记》西汉司马迁B.《过秦论》西汉贾谊C.《后汉书》西汉班超D.《阿房宫赋》唐杜牧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A.秦统治残暴B.农民起义结果C.秦苛捐杂税沉重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9.下列句了屮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和同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2)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课后练习(2)1.为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选择义项①“暴”的常用义:a.凶暴,暴虐 b.损害,糟蹋 c.(p))显露,暴露 d.(p))晒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暴殄天物()D.虽有校暴,不复挺者()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也许,或许 d.若,倘若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2.通假字1.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 )3.至莫夜月明( )4.敛赀财以送其行( )5.长乐王回深父( )6.南声函胡( )7.汝识之乎( )8.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南声函胡( )4.金就砺则利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一种贵重金属5.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夫子欲之。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滕王阁序》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夫晋,何厌之有?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⑧辍耕之垄上。

A.①② B.③⑤ C.③⑧ D.④⑦6.与例句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耶A.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B.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C.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 D.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C.①援之来,关中阴与通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②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8.阅读下文完成1—5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3 苏教版必修2 试题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3 苏教版必修2 试题

《六国论》练习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二、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三、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四、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五、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

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

(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

(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

六、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

(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2)以二国委秦。

(舍弃、委托、对付)(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

(同“倘”、抵挡、面临)(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答案:一、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国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国论》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六国论》含答案(2023春·云南·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实百倍”中“其实”是指它的实际数目。

苏教版-语文-高一 《六国论》练习2

苏教版-语文-高一 《六国论》练习2

《六国论》练习2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C )A.暴秦之欲无厌.B.当.与秦相较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秦伯说,与郑人盟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D )A.①其实..(祖辈父辈)..百倍(实际上)②思厥先祖父B.①然后..(被灭亡)..得一安寝(但是以后)②至于颠覆C.①而犹有可以..孤危(智商)..不赂而胜之之势(能因为)②可谓智力D.①至于..颠覆(以致)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旧事)3.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D.火尚足以明.也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D )例:李牧连却.之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 C.日.削月割 D.外连衡而斗.诸侯5.选出对下列句子的句式说明不当的一项( D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 B.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 D.其势弱于秦(被动句)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D ) A.①破灭之道.也(原因)②六国互.丧(彼此)B.①率.赂秦耶(全都)②固.不在战矣(原本)C.①暴.霜露(暴露)②子孙视.之不甚惜(对待)D.①强弱胜负已判.矣(分清)②与.嬴而不助五国(给予)7.选出加点字解释全正确的一项( D )A.①始速.祸焉(加速)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B.①后秦击赵者再.(第二次)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C.①诚.不得已(实在)②革灭殆.尽之际(全都)D.①则胜负之数.(命运)②苟.以天下之大(如果)8.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A )例:不赂者以.赂者丧A.洎牧以.谗诛 B.苟以.天下之大 C.至丹以.荆卿为计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9.选出下列画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3)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3)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六国论课后练习(3)1.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2.名词活用(1)函梁君臣之首( )(2)明烛天南( )(3)以旌其所为( )(4)以绳天下之梅( )(5)其后名之曰( )(6)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7)执此以朝( )(8)缇骑按剑而前( )(9)使不上漏( )(10)人皆得以隶使之( )(11)舟行至临汝( )3.汝识之乎( )4.越国以鄙远(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顷之,烟炎张天。

《三国志》②真州逐之城门外。

《<指南录>后序》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又试之鸡。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我欲因之梦吴越。

⑧吾欲之南海,何如?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6.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

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⑦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⑧会其怒,不敢献。

A.①⑥⑦⑧ 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⑧ D.③⑤⑦⑧7.下列句子中“者”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楚之南有冥灵者。

B.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辅公祏之反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9.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题。

六国论练习题以及答案.doc

六国论练习题以及答案.doc

《六国论》知识点一、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二、古今异义1.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7.后秦击赵者再8.然后得一夕安寝9.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三、词类活用1.不能独気2.义不赂秦3.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李牧连却之6.日削月割7.秦以攻取之外。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四、一词多义1.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2.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此言得之%1诚不得已3.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其势弱于秦4.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1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以地事秦,犹抱%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洎牧以谗诛%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五、重点实词1 . 非兵不利2.率赂秦耶3 •思厥先祖父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6.理固宜然• • •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始有•远略•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13.贝U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 ..其势弱于秦8.举以予人七、翻译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 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高中语文六国论专项测试同步训练1069

高中语文六国论专项测试同步训练1069

高中语文六国论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2,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渔人甚异之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3,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朝的,请选择( )A.《史记》西汉司马迁B.《过秦论》西汉贾谊C.《后汉书》西汉班超D.《阿房宫赋》唐杜牧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A.秦统治残暴B.农民起义结果C.秦苛捐杂税沉重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5,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③④⑤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new)

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new)

专题20 六国论1.作家作品(1)苏洵其人苏洵(1009-1066),北宋 .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 ,宋代的合称“唐宋八大家"。

(2)苏洵其事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应进士和茂才等考试,都没有考中。

于是把平日所作文章都焚烧了,闭户专心读书,精习六经百家学问,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撰写文章,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几千字。

仁宗嘉祐元年,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将他所写的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宋仁宗,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由此文名大震.宰相韩琦亦赞赏他的文才.嘉祐五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

书成后不久病逝,追赠为光禄寺丞“文安公”。

苏洵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成就最高,他著有《嘉祐集》15卷。

2.写作背景宋王朝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对外较为软弱的政权。

苏洵生活的真、仁、英宗三世,宋王朝虽然尚未十分疲弱,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面临威胁。

1004年,辽举兵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取得了澶州城下的大捷.但双方订立的“澶渊之盟”却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消沉,苟且求和之风日炽.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代宋王朝统治者的为积威所劫,赂敌苟安引起了作者的忧心和思考,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发人深省警世之作.3.给加线的字注音.率( )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抱薪()救火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燕( )赵之君洎()牧以谗( )诛革灭殆( )尽4.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5.请注明加线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1)理固宜然( )(2)李牧连却之(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请解释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

《六国论》专题训练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2019

《六国论》专题训练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2019

16.2《六国论》专题训练一、文言知识梳理:(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霜露()2、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百倍其实: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思厥先祖父祖父:古义:。

今义:爷爷。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至于:古义:。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义:。

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义:。

今义:用来讲述的真实或虚构的事。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2、或: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此得之(正确)诚不得已(办法)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4、相:当与秦相较()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5、势: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其势弱于秦()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四)、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秦()2、义:义不赂秦()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日、月:日削月割()5、却:李牧连却之()(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1、举以予人()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赵尝五战于秦()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译: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译: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译: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译:6、洎牧以谗诛。

译:7、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译:8、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译: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梳理:(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秦相较(通"倘",如果)(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的词1、其实百倍其实:古义:他实际上。

【苏教版】2020高中语文必修二试题:专题3六国论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2020高中语文必修二试题:专题3六国论课时作业Word版含答案

六国论一、语言基础1、以下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暴霜露,斩波折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当与秦相较分析:C A项,“暴”同“曝”;B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2、以下句子中①其实百倍..,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②思厥先祖父③而后得一夕安寝④至于推翻......⑤而犹有能够不赂而胜之之势..⑥堪称智力孤危..⑦至于推翻..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⑥⑧B、②③⑤⑥C、③④⑦⑧D、①⑤⑦⑧分析:A④⑤中的“推翻”“能够”与现代汉语的词义同样,其余的都和现代汉语不一样。

3、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种类与例句加点字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例:至于推翻,理固宜然.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D、李牧连却之.分析:C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对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B、C、D、分析:D A项,速:导致;B项,再:两次;C项,当同“倘”,假如。

5、以下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例:洎牧以谗诛.、不赂者以赂者丧A.、以有尺寸之地B.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苟以天下之大..分析:A例句和A项都是介词,“因为”。

6、以下对文章三、四两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选文引用先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定导致消亡的严重结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消亡的进度 ,详细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表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概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裕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纳对照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沉思,令人警觉。

分析:B详细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7、下边对于《六国论》及有关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苏洵,北宋眉隐士,字明允,自号老泉,世以其父子俱著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高中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必修2 试题(共14页)

高中第三专题六国论校本作业必修2 试题(共14页)

六国论校本(xiào běn)作业【课文根底知识】一、重点实词〔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或者未易量〔〕〔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兵〔1〕非兵不利〔〕〔2〕斯用兵之效也〔〕〔3〕而秦兵又至矣〔〕故〔1〕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得〔1〕此言得之〔〕〔2〕诚不得已〔〕〔3〕较秦之所得〔〕为〔1〕为郡〔〕〔2〕至丹以荆卿为计〔〕〔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亡〔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终〔1〕终继五国迁灭〔〕〔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暴〔1〕暴秦之欲无厌〔〕〔2〕暴霜露〔〕始〔1〕始速祸焉〔〕〔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向〔1〕并力西向〔〕〔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者〔1〕或者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当与秦相较,或者未易量〔〕势〔1〕其势弱于秦〔〕〔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及威之所劫哉〔1〕思厥先祖父〔〕〔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可谓(kěwèi)智力孤危〔〕〔4〕后击赵者再〔〕〔5〕其实百倍〔〕〔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7〕刺客不行〔〕〔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日割月削〔〕〔2〕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3〕义不赂秦〔〕〔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5〕不能独完〔〕〔6〕李牧连却之〔〕〔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二、重点虚词之〔1〕秦以攻取之外〔〕〔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子孙视之不甚惜〔〕〔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5〕此言得之〔〕〔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8〕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2〕秦以攻取之外〔〕〔3〕举以予人〔〕〔4〕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三、重点句子〔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2〕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1〕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溧阳市高三语文专项训练《六国论》
朗读文章,解释加框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晚练——六国论字词句翻译(总1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量。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是寡人之过也。

……。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泊说,……子犯请击之。

公说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翻译小语段
1.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①之。

”(《论语•公冶长》)注:①怀:归依。

(1)子曰:“盍各言尔志。

”(2分)
译文:
(2)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分)
译文:
(3)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分)
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