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例析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在树上的“宝石” 毛恪成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 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 葚要好得远。”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 覆盆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①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 达内容言简意赅。
②句意转换法。有时标注内容过长,或者表述笼统,不具体时 就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用通俗易懂、简练的语言进行转换,使其更 加符合题干要求。
第四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
注:答题时牢记三种意识:①文体意识——以文解文。②语境意 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地理解。 ③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面,简洁回答。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作诠释 引资料 摹状貌
2.根据句子的具体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结合相关说明方法的作 用并联系具体语境进行作答:具体方法及其作用详见P230“(二)常 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5.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答案】反哺海洋,给海底带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从而有助于维
P32) ★2.《蝉》是作者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我们从中
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请简单谈谈。(八上P108改编),
考点6 拓展延伸
解题技巧 此考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题型: 一、针对某一现象,提出你的建议(方法、措施等) 1.紧扣问题。即紧紧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拟措施。 2.切合实际。我们在设计答案时所提的建议、措施等,一定要 联系生活实际,力求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不要只做一些无用 的空想。 3.鼓励创新。此类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这样,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追求想出新点子,找到新方法,提出新 建议,拟定新思路。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考点例析答题
第一课时讲解
(荆门中考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 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 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考点溯源】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
下“物候”是什么吗?(八下P31),
考点5 信息提取与概括
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读题干,提取关键词。 第二步:阅读全文,在文中寻找与题干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并做 好标记。
第三步:根据标记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归 纳作答。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逻辑顺序 【考点溯源】 ★1.《大自然的语言》中,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
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 虑?(八下P31)
★2.《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的第⑨段和第⑩段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八下P33改编),
考点2 说明顺序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 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 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 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 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 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 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二、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启示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 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进行作答。作答时应看清楚 题目是要求结合原文来谈还是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来谈。 【答题格式】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第二课时讲解
(天津中考题改编)阅读《长在树上的“宝石”》一文,完成下面小 题。
6.(原创)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人类应该怎样防止“鲸落”的 消失?
【答案】严禁捕杀濒危鲸种;控制工业化捕鲸;设立濒危鲸种保 护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
【考点溯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 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 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八下
解题技巧 一、判断说明顺序 1.首先,应明确说明顺序的种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顺序。 2.其次,根据以下方法辨别说明顺序: (1)根据标志性语言进行判断: ①时间顺序: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如年代由古至今、时间由 早到晚、季节由春到冬等。 ②空间顺序:表示方位、行踪变化的词语。如东南西北、上下 左右、前后、远近等。 ③逻辑顺序: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 次”“最后”“所以”等。
★2.《大自然的语言》中,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 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八下P31)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 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 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 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 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3.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 要4~24个月的时间。
【答案】不能删。“大概”是“大致”的意思,因鲸鱼的巨大的身体 被分食干净所需时间不能完全确定,使用“大概”符合实际,体现了 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溯源】
★1.《中国石拱桥》第3段“《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 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一句中的 “大约”能否删掉?为什么?(八上P101改编)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 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 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 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 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 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 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 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
(2)根据内容进行判断: ①多用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事物发展变化 过程的,往往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②常用于介绍建筑物、物品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的,往往 采用的是空间顺序。 ③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往往采用 的是逻辑顺序。 注:当判断不出时,用排除法,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必然是 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 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3.辨明说明顺序后,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概括各层次的内容,对 说明顺序进行简要分析和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1 说明对象
解题技巧
考查说明对象一般有两种形式:(1)考查全文的说明对象。(2)考 查某一段或某几段的说明对象。答题时可以采用下面三种方法确定 说明对象: ①看标题。②读文章的开头、结尾。③归纳各段段意,提炼各段
中心句。 注:前两种方法适用于确定全文说明对象的试题,第三种方法适用 于确定某一段或某几段说明对象的试题。
语在文中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严密)地说明了……(文章内容或事 物的特征)+结论(“××”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准 确严密性),
4.选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至少答 出两种说明方法) 【答案】①下定义,如“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 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 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②列数 字,如“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打比方,如“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 绿洲”,使语言形象生动。④引用,如“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 五年”,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考点溯源】
1.语言准确严密性 (1)判断方法:使用限制性词语。如表推测的:可能、据说、左右、 大约、大概等来等;表范围的:大部分、全(都)、 少(多)数等。 (2)作用(或表达效果):准确严密地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严密性。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 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 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 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 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 【答案】鲸落,
【答题格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文章首先介绍了……,然 后介绍……,最后介绍……。
二、段落之间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首先,表明态度,一般是不能调换顺序。其次,分别概括出指定 的相关段落(或每个段落)所说明的内容。最后,指出题目所涉及的 段落(全文)属于哪一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前 后照应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能调换。 【答题格式】表态(一般是不能)+阐述理由(第×段的内容是……, 第×段的内容是……,二者存在着××关系)+结论(不能调换)。
★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 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中国石拱桥》一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八上P101),
考点4 说明方法及作用
解题技巧 1.锁定题目所给的句子或段落,从语言标志上辨识说明方法:
语言标志
比如、例如、譬如 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表序数的词 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倍数 较……、比、相对于 这就是……,……是…… 像、仿佛、犹如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引用名言诗文、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 类似于记叙文里的描写语句,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
【答题格式】不能删去。加点词语“××”的意思是……,这样 运用的好处是……,删去后意思会变成……,这样就与原文内容不 符(或“过于绝对”),“××”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二、说明文语言表达效果
说明文的语言的表达效果一般从准确严密性和生动形象性两个角 度分析,其分析方法如下:
2.语言生动形象性 (1)判断方法:①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标志词如:像、 是、犹如,或出现喻体或人物行为的词语等。②运用打比方、摹
状貌的说明方法。 (2)作用(或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内容或者事物
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答题格式】加点词语“××”的意思(本义+语境义)+加点词
考点3 说明文语言
解题技巧 一、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首先,应当表明态度,一般来说不能删去。 其次,解释这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从程度、状态、性质、范 围等方面进行分析。 再次,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比较删去这个词语与没有删去以 前的区别。 最后,在结尾时要说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
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 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 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 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 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 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这样,在 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 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 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 葚要好得远。”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 覆盆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①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使表 达内容言简意赅。
②句意转换法。有时标注内容过长,或者表述笼统,不具体时 就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用通俗易懂、简练的语言进行转换,使其更 加符合题干要求。
第四步:用准确简洁的语言,加工整合。
注:答题时牢记三种意识:①文体意识——以文解文。②语境意 识——依托提示语、关键词、过渡句、中心句等准确、深入地理解。 ③要点意识——抓关键词,要点全面,简洁回答。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作比较 下定义 打比方 作诠释 引资料 摹状貌
2.根据句子的具体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结合相关说明方法的作 用并联系具体语境进行作答:具体方法及其作用详见P230“(二)常 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5.请结合文本,说说“鲸落”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 【答案】反哺海洋,给海底带来了长时间的繁荣,从而有助于维
P32) ★2.《蝉》是作者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我们从中
受到什么样的启发?请简单谈谈。(八上P108改编),
考点6 拓展延伸
解题技巧 此考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题型: 一、针对某一现象,提出你的建议(方法、措施等) 1.紧扣问题。即紧紧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想办法,拟措施。 2.切合实际。我们在设计答案时所提的建议、措施等,一定要 联系生活实际,力求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不要只做一些无用 的空想。 3.鼓励创新。此类题,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 这样,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追求想出新点子,找到新方法,提出新 建议,拟定新思路。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
说明文阅读考点例析答题
第一课时讲解
(荆门中考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
①2020年4月,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 科考任务,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 了鲸落,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考点溯源】 ★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
下“物候”是什么吗?(八下P31),
考点5 信息提取与概括
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读题干,提取关键词。 第二步:阅读全文,在文中寻找与题干关键词相关的内容,并做 好标记。
第三步:根据标记内容,整理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进行归 纳作答。具体可用以下方法:
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案】逻辑顺序 【考点溯源】 ★1.《大自然的语言》中,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
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 虑?(八下P31)
★2.《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的第⑨段和第⑩段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八下P33改编),
考点2 说明顺序
③所以,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食、分解的 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 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 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然后在长达上 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给贫瘠的深 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鲸落海底, 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二、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启示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把握,然后充分调 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进行作答。作答时应看清楚 题目是要求结合原文来谈还是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来谈。 【答题格式】自己的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第二课时讲解
(天津中考题改编)阅读《长在树上的“宝石”》一文,完成下面小 题。
6.(原创)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说说人类应该怎样防止“鲸落”的 消失?
【答案】严禁捕杀濒危鲸种;控制工业化捕鲸;设立濒危鲸种保 护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
【考点溯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 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 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八下
解题技巧 一、判断说明顺序 1.首先,应明确说明顺序的种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 顺序。 2.其次,根据以下方法辨别说明顺序: (1)根据标志性语言进行判断: ①时间顺序:体现时间变化的词语。如年代由古至今、时间由 早到晚、季节由春到冬等。 ②空间顺序:表示方位、行踪变化的词语。如东南西北、上下 左右、前后、远近等。 ③逻辑顺序: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 次”“最后”“所以”等。
★2.《大自然的语言》中,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 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八下P31)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 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 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 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 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3.选文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 要4~24个月的时间。
【答案】不能删。“大概”是“大致”的意思,因鲸鱼的巨大的身体 被分食干净所需时间不能完全确定,使用“大概”符合实际,体现了 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溯源】
★1.《中国石拱桥》第3段“《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 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一句中的 “大约”能否删掉?为什么?(八上P101改编)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当一只鲸 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然后孤独地 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等到气息消绝之后,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 落到漆黑的深海。而此刻,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 拥而至,疯狂吞食鲸尸。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到巨大的身 体被分食干净,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除 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 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
(2)根据内容进行判断: ①多用于介绍事物各个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事物发展变化 过程的,往往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②常用于介绍建筑物、物品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的,往往 采用的是空间顺序。 ③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往往采用 的是逻辑顺序。 注:当判断不出时,用排除法,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的,必然是 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 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3.辨明说明顺序后,从说明方法的角度概括各层次的内容,对 说明顺序进行简要分析和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1 说明对象
解题技巧
考查说明对象一般有两种形式:(1)考查全文的说明对象。(2)考 查某一段或某几段的说明对象。答题时可以采用下面三种方法确定 说明对象: ①看标题。②读文章的开头、结尾。③归纳各段段意,提炼各段
中心句。 注:前两种方法适用于确定全文说明对象的试题,第三种方法适用 于确定某一段或某几段说明对象的试题。
语在文中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严密)地说明了……(文章内容或事 物的特征)+结论(“××”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准 确严密性),
4.选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其作用。(至少答 出两种说明方法) 【答案】①下定义,如“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 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 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②列数 字,如“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③打比方,如“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 绿洲”,使语言形象生动。④引用,如“鲸落海底,哺暗界众生十 五年”,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 【考点溯源】
1.语言准确严密性 (1)判断方法:使用限制性词语。如表推测的:可能、据说、左右、 大约、大概等来等;表范围的:大部分、全(都)、 少(多)数等。 (2)作用(或表达效果):准确严密地说明了……,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严密性。
④一鲸落,万物生,这才是鲸落真正的样子,美丽又残忍,残忍 却包容。生于天地,死于天地,最后赠与自然。它给漆黑冰冷的海 底带来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繁荣。它供养了深海上百种无脊椎生 物,反哺这片养育了自己的海洋。鲸落,是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 大海的方式。
(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 【答案】鲸落,
【答题格式】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文章首先介绍了……,然 后介绍……,最后介绍……。
二、段落之间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首先,表明态度,一般是不能调换顺序。其次,分别概括出指定 的相关段落(或每个段落)所说明的内容。最后,指出题目所涉及的 段落(全文)属于哪一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或前 后照应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能调换。 【答题格式】表态(一般是不能)+阐述理由(第×段的内容是……, 第×段的内容是……,二者存在着××关系)+结论(不能调换)。
★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 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中国石拱桥》一 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八上P101),
考点4 说明方法及作用
解题技巧 1.锁定题目所给的句子或段落,从语言标志上辨识说明方法:
语言标志
比如、例如、譬如 一种(方面、类)……另一种(方面、类)……、表序数的词 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倍数 较……、比、相对于 这就是……,……是…… 像、仿佛、犹如 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 引用名言诗文、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 类似于记叙文里的描写语句,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
【答题格式】不能删去。加点词语“××”的意思是……,这样 运用的好处是……,删去后意思会变成……,这样就与原文内容不 符(或“过于绝对”),“××”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 严密性,因此不能删去。
二、说明文语言表达效果
说明文的语言的表达效果一般从准确严密性和生动形象性两个角 度分析,其分析方法如下:
2.语言生动形象性 (1)判断方法:①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方法,标志词如:像、 是、犹如,或出现喻体或人物行为的词语等。②运用打比方、摹
状貌的说明方法。 (2)作用(或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内容或者事物
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答题格式】加点词语“××”的意思(本义+语境义)+加点词
考点3 说明文语言
解题技巧 一、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首先,应当表明态度,一般来说不能删去。 其次,解释这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从程度、状态、性质、范 围等方面进行分析。 再次,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比较删去这个词语与没有删去以 前的区别。 最后,在结尾时要说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
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但这还只是开始,在这些海 洋生物离开之后,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 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 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 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分 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这样,在 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逐渐化作礁岩,成为 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