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2
3
3
1
12
-1
2
3
3
(小样方面积:
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I 、 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重点)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难点) II 、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什么是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生物的 个体 %1. 种群密度
1. 种群密度的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问题分析:选取In?草地,计数跳蛹10只,则该样方的跳蛹密度
2.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通常适用于 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 物)
%1 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 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即: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 %1 例了: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了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步骤:提出问题一制定计划一实施计划(①取样的关键: 不能渗入主观因素②取 样的方法: 法、法)一结论一讨论。
问题分析:下图是某小组同学在进行双了叶植物草本苦荚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法之一,圆圈 表示个体。
(3)取样时应该注意的原则:、不能渗入 因素、样本数量足够 o
⑵标志重捕法(通常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 物)
%1 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 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即: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识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 体数
%1 例子:在某小区1000m 2
的面积内放置90个捕鼠笼,捕获28只家鼠,做上述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重捕到20只,其中有标记的8只,则该小区家鼠的种群密度是 。
%1. 出生率和死亡率
1. 含义: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的比率。
2.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可以
影响种群密度,是影响种群密
度的
原因。
(1) 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 下表是该班级的调查结果。
则该地块苦卖菜的种群密度为
(注意:计算种群密度时,一般去掉因为曰然因素或其它特殊原因造成的特殊样
问题分析: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是通过直接调节下列哪一•项, 可以达到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
A.性别比例
B.年龄组成
C.种群密度
D.出生率
%1.迁入率和迁出率
1.含义: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和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可以地影响种群密度,是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
.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_____ 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A _____ 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保持______ ©_____ 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A
2.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特点发展趋势例了______ 相
业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_______ 如:______。
雌多于雄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种群密度会越来越_______ 如:养鸡场的鸡。
雄多于雌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种群密度会越来越_______ 如:______ O
3.意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地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组成还是
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K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馈练习:P63-64课后练习
必修3第4章第2节种群教量的变化
I、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难点)。
3、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茜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II、学习过程:
%1.建构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以课本P65问题探讨的素材为例)
二.种群增长〃J〃型曲线
问题分析:“J“型增氏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两种曲线比较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凡是影响种群的、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因素,都会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
如:气候、、天敌、传染病等。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因素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课本68-69)
I、学习目标1 .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重点)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II、学习过程:
一.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研究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乂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
1.丰富度:群落中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四.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本P75)
I、学习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
(重点)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II、学习过程:
一.演替的类型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1概念: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消灭的
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
%1过程(P79图4-14):裸岩阶段一一苔酢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一一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1概念: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卜•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过程(P80图4-15以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为例):一年生杂草一杂草一-乔木林
注意:如果是在干早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两种演替的比较
问题分析: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一地衣一苔萤一灌木一森林五个阶段
D.在废弃的农III上只能进行次生演替
%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结论: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反馈练习:P82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