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导引》习题
1.文学是通过()媒介来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的。

A.语言B.形象
D.艺术
C.意象
2.衡量艺术真实的()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A.表现测度B.心理测度
D.形象测度
C.反映测度
3.抒发主体情感是()的基本特征。

A.抒情文本B.叙事文本
D.散文文本
C.戏剧文本
4.文学文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因为,文
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
辩证统一。

A.语言层B.现象层
D.语音层
C.意蕴层
5.孔子所说的“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其中的“文学”实际上指的是()。

A.古代的文献B.艺术
D.文学理论
C.文学
6.下列()要素不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所说的“文学四要素”中的一种。

A.作家B.作品
D.想象
C.读者
7.下列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界定文学的理论是()。

A.“模仿说”B.“天才说”
D.“性升华说”
C.“表现说”
8.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关系上展开的。

A.形式B.价值
C.功利D.审美
9.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

A.“神似”B.“形似”
C.模仿D.再现
10.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 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这指的是文学形象的()特点。

A.心象性B.概括性
C.符号性D.间接性
WORD格式
.
11.文艺学学科包括哪几个分支()。

A.文学理论B.文学批评
C.文学史D.文学社会学
12.《镜与灯》的作者是()。

A.燕卜逊B.艾布拉姆斯
C.卡勒D.刘若愚
13.提出“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的是()。

A.孔德B.维柯
C.拉·封丹D.丹纳
14.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观点来源于()。

A.黑格尔B.莱辛
C.马克思D.卢卡契
15.表现论的代表人物是()。

A.叔本华B.康德
D.波德莱尔
C.克罗齐
16.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叫()。

A.诗学B.文体学
C.文艺美学D.艺术学
17.()曾指出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影子。

A.车尔尼雪夫斯基B.列宁
C.高尔基D.别林斯基
18.提出“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的形式之创造”的是()。

A.科林伍德B.康德
C.托尔斯泰D.苏珊·朗格
19.“意象”这一审美范畴最早出现在()。

A.《艺概》B.《周易·系辞》
C.《人间词话》D.《诗品》
20.“诗缘情而绮靡”出自()。

A.《文心雕龙》B.《沧浪诗话》
D.《文赋》 C.《诗大序》
1.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式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的主要根据。

A.文学流派B.文学思潮
D.文学创作
C.文学体裁
2.在下列有关文体和文体分类的论著中,属于曹丕的是()。

A.《典论·论文》B.《文赋》
D.《文心雕龙》C.《文章流别志论》
3.西方关于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是将文学文本分为()。

A.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类B.诗歌、小说、戏剧三类
D.散文、戏剧、抒情诗三类
C.韵文、散文、小说三类
4.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

A.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B.叙事性
D.类型化
C.戏剧性
5.()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

A.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B.虚构性的叙事
D.个性化
C.戏剧性
6.情节与故事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A.情节叙述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B.情节叙述的重点在故事性
D.情节叙述的重点在想象性
C.情节叙述的重点在虚构性
7.在小说的人物观中,功能性人物观认为()。

A.人物应绝对从属于情节B.人物是小说的首要因素
D.冲突是小说的首要因素
C.环境是小说的首要因素
8.现代叙事理论讨论的重点在小说的()上。

A.人物B.情节
C.叙事方式D.环境
9.现代叙事学理论的()关注的是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的问题。

A.故事层面B.叙事层面
C.文本层面D.情节层面
10.()叙述者处于他所叙述的故事“上面”。

A.“内故事”B.“异故事”
C.“同故事”D.“超故事”
11.剧本比起小说等其他叙事文学来,在取材和结构上更讲求()。

A.形象性B.意象性
C.集中性D.类型化
12.()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A.性格冲突B.命运冲突
C.戏剧冲突D.戏剧情境
13.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具有()的特点。

A.动作性、个性化B.抒情性
C.冲突性D.叙事性
14.以下几项内容最符合报告文学特点的是()。

A.题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B.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C.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D.及时性与纪实性 15.叙事学的代表作是()的《民间故事形态学》。

A.雅可布逊B.托多罗夫
D.普洛普C.列维·斯特劳斯
16.“诗缘情而绮靡”出自()。

A.《文心雕龙》B.《沧浪诗话》
C.《诗大序》D.《文赋》
17.“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是一个()。

A.故事B.事件
C.情节D.功能
18.“文笔之争”是关于()的争论。

A.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的文章B.文学与艺术
C.文学与音乐D.文章与文学
19.“诗言志”最早出自()。

A.《庄子》B.《诗品》
C.《尚书·尧典》D.《毛诗序》
20.现代叙事理论讨论的重点在小说的()上。

A.叙事方式B.情节
D.内
容C.人物性格
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 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A.文学思潮B.文学流派
D.文学风格
C.文学现象
2.下列因素中属于文学思潮形成的内部原因的有()。

A.文学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化以及相应的文
B.社会生活的变化
学规范和创作准则的提出
D.历史条件的变化
C.社会思想的变化
3.()是现实主义文学实现“真实性”的条件和前提。

A.叙事性B.抒情性
D.戏剧性
C.客观性
4.《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作者是()。

A.康德B.席勒
D.亚里士多德
C.谢林
5.典型人物具有()的特点。

A.单一性B.“整体个性”
D.形象性
C.类型化
6.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是通过()的途径来实现的。

A.类型化B.形象化
D.抒情化
C.典型化
7.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A.左拉B.巴尔扎克
D.黑格尔
C.谢林
8.浪漫主义文学“表现性”的首要特征是()。

A.形象性B.戏剧性
C.叙事性D.抒情性
9.从内容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A.对“异化”主题的发现和开拓B.对自然和人生的热情讴歌
D.以戏剧化的方式展示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精 C.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批判资产阶级的腐朽
神风貌
10.后现代主义小说最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

A.形象性B.不确定性
C.确指性D.类型化
11.“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这句话是()说的。

A.别林斯基B.黑格尔
C.车尔尼雪夫斯基D.卢卡奇
12.()规定了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征。

A.抒情性B.主观性
C.表现性D.个性化
13.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是()。

A.荒诞B.异化
C.绝望D.反传统
14.把文章的风貌分为“八体”的批评家是()。

A.钟嵘B.曹丕
C.刘勰D.陆机
15.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范畴和标准是()。

A.真实B.典型
D.典型人物
C.客观
16.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概括是通过()的途径来实现的。

A.理想化B.分析与综合
C.想象与虚构D.典型化
17.象征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通过()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的。

A.隐喻B.通感
C.暗示D.符号化
18.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后现代主义()是最富于成就的。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以下后现代主义诗歌派别中,属于德国诗歌流派的是()。

A.“垮掉派”B.“投射派”
C.“自白派”D.“具体诗”
20.后现代主义小说在艺术上具备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A.不确定性B.艺术的探索性
D.颠覆性
C.非理性
1.文学创作的主体是()。

A.作家B.作品
D.批评家
C.读者
2.在西方,“诗灵神授”说的首先提出者是()。

A.亚里士多德B.苏格拉底
D.贺拉斯
C.柏拉图
3.创作是主体与生活的结合.融合,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特点。

A.形象化B.对象化
D.类型化
C.戏剧化
4.经典的权威性体现在它往往会成为后来的文学创作的()。

A.对象B.法则或标准
D.结构
C.形式
5.西方文学中常见的错认身分.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等 等,以及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幻化.离魂.闺怨.复仇等都属于()。

A.原型B.母题
D.情节
C.意象
6.创作个性的形成取决于作家的()。

A.生理素质B.创作实践
D.血
型C.个性气质
7.在下列理论家中,主张以潜意识来解释艺术创造的深层动机的是()。

A.亚里士多德B.康德
D.艾布拉姆斯
C.弗洛伊德
8.()是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

A.概括性B.形象性
C.抒情性D.创造性
9.在各种心理要素参与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占据核心位置。

A.意志B.想象
C.情感D.判断
10.()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形式凝定。

A.文学文本B.文学意象
C.文学形象D.文学风格
11.从“诗灵神授”说到“天才论”,强调了创作活动中()的神奇作用。

A.主体B.客体
C.灵感D.想象
12.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是()。

A.偶发性B.短暂性
C.亢奋性D.创造化
13.艺术构思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情感B.联想
C.想象D.记忆
14.认为诗的传统的形成乃是一代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的结果,而我们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只不过是前人千百次 “误读”的结晶的是()。

A.布鲁姆B.T.艾略特
C.赫斯D.伊格尔顿
15.提出“不平则鸣”的是()。

A.苏轼B.屈原
D.韩
愈C.司马迁
16.由某一类人物概括起来所产生的形象属于()。

A.原型B.类型形象
C.典型形象D.母题
17.在西方文论史上,以人的模仿天性来解释创作动机和欣赏动机的发生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
C.黑格尔D.荣格
18.()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A.文学风格B.创作个性
C.文学意象D.文学典型
19.“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出自()。

A.弗洛伊德B.荣格
C.艾布拉姆斯D.弗莱
20.强调形式的独立性的学说或流派是()。

A.文以载道B.诗言志
D.新批
评C.有机整体论
1.只有通过()活动,文学文本潜在的意义才会逐渐地敞现出来。

A.创作B.接受
D.概括
C.想象
2.文学究竟能够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实际上是通过()实现的。

A.创作活动B.想象活动
D.典型
化C.接受活动
3.在阅读作品时,阅读主体与其构成“同构性”的作品一拍即合,并和作品产生共 鸣,往往与他的()有关。

A.期待视野B.召唤结构
D.阅读经验
C.分析评价
4.作为一种框架结构,()不仅制约着作家,而且也规定着接受者的接受。

A.艺术惯例B.想象
D.意志
C.理解
5.读者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活跃于自己感受中的主要手段是()。

A.审美理解B.审美情感
D.审美判断
C.审美想象
6.读者审美期待的形成与()有密切的关系。

A.灵感B.艺术触发
D.阅读动机
C.创作动机
7.()是文学接受的第一个阶段。

A.审美感知B.审美体验
D.审美移情
C.审美判断
8.下列不属于文学欣赏的接受心理机制有()。

A.体认B.想象
C.语感D.叙述
9.“召唤结构”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美学家()首先提出的。

A.伊瑟尔B.赫什
C.康德D.谢林
10.文学批评与文学欣赏活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

A.个人的主观感受B.理性的分析.评价和判断活动
C.个人的主观体验D.个人的主观想象
11.文学创作要求文学接受必须有()的特点。

A.主动B.体验
C.审美D.移情
12.()是文学功能实现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A.作家的创作活动B.读者的欣赏活动
C.批评家的批评活动D.读者的接受活动
13.英美新批评认为,读者对文本意义的解释属于()。

A.“意图谬见”B.“感受谬见”
C.“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
14.()是符合文学接受根本性质的需要。

A.精神需要B.物质需要
C.求知需要D.审美需要
15.()相当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所说的“先在图式”。

A.“召唤结构”B.“期待视野”
D.“审美空白”
C.“接受心理”
16.阅读和欣赏是文学接受的两种基本形式,其中欣赏是()。

A.消极接受B.初级接受
C.积极接受D.高级接受
17.阅读还只停留在作品的表层,没有进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没有把文学作品当作审美对象,这种阅读叫做 ()。

A.价值阅读B.品质阅读
C.批评型阅读D.鉴赏型阅读
18.()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情感投射的过程,是一个“同化”的过程.“移情”的过程。

A.体认B.语感
C.想象D.联想
19.()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是抱一种理解和欣赏的态度,而是使自己钻入到文学作品之中,作“个中人”,寻找作品中和自己相似的人物,将自我的情感移入到这样的人物身上。

A.“体认式阅读”B.“想象式阅读”
C.“联想式阅读”D.“移情式阅读”
20.文学批评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从批评实施者的角度划分有()。

A.读者批评与作家批评B.读者批评与职业批评
C.职业批评与业余批评D.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
1.下列因素中对文学活动具有根本的制约性和规定性的是()。

A.政治与经济B.宗教
D.道德
C.哲学
2.在社会生活中,()对文学的影响往往最为直接和重要。

A.艺术其他门类B.哲学
D.法律
C.政治
3.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对立的社会形态中,文学活动往往具有鲜明的()。

A.阶级倾向性B.社会性
D.自然属性
C.人性
4.在下列有关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的说法中,()是不正确的。

A.经济基础最终决定着文学的发展B.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着文学的时代面貌
D.经济基础的变更影响文学的发展变 C.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
化表现出亦步亦趋.如影随形的态势 5.哲学思潮的演变影响文学面貌的基本方式是()。

A.立竿见影B.潜移默化
C.直接作用D.从外部产生作用
6.在下列有关宗教与文学的相似性的说法中,()是不正确的。

A.都有主体的自我意识B.都有直观.感悟.体验和内省的思维形式
D.都是以审美想象来认识自身,寻找 C.都潜藏着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人生追求
精神家园
7.在有关俗文学区别于雅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概括中,不正确的是()。

A.通俗性B.传奇性
D.娱乐性
C.概括性
8.近人章炳麟在《文学总略》中说:“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
其法式,谓之文学。

”这种文学观念实际是一种()。

A.狭义文学观B.广义文学观
C.功利文学观D.审美文学观
9.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对立统一,包括阶级性与()的对立统一,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一个重要特点。

A.审美性B.人性
C.想象性D.自然属性
10.按照俄国形式主义的观点,文学应该用()的手法,即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把人的感觉从麻木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人由机器人的存在变成活人亦即真正人的存在。

A.陌生化B.类型化
C.形象化D.抒情化
11.恩格斯在谈到民间故事书的价值时,特别指出它使农民“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 累”的特殊效能与意义。

这属于文学价值的()。

A.认识功能B.教育功能
C.社会功能D.娱乐功能
12.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尤为突出地表现在对()的影响上。

A.社会意识形态B.社会心理
C.道德观念D.政治思想
13.()与文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某种不协调甚至冲突,最为突出的是体现在价值标 准上的差异。

A.哲学B.宗教
C.道德D.文化
14.()的提出构成了女权主义批评解读作品的基点。

A.“女性视角”B.“女性观点”
C.“性别歧视”D.“解构主义”
15.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在更多的情况下,也可能以()的方式浸透在文学活动之中。

A.立竿见影B.潜移默化
D.直接作用
C.间接作用
16.文学发展的()是文学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集中表现。

A.历史继承性B.不平衡性
C.保守性D.创新性
17.哲学给予文学的影响具有()的特点。

A.宏观、概括B.微观、具体
C.形而上学D.深刻、内在
18.“禅”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所达到的境界,()是它的特点,这就在客观上相当接近审美意识了。

A.既超越又不脱离感性B.既超越又不脱离理性
C.既理性又不脱离感性D.既超越又不脱离客观
19.俗文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

A.社会性B.知识性
C.文学性D.教育性
20.文学有两种不同的形态或面貌:一个是()的.显示了丰富多样的社会属性的文学,另一个是()的.仅仅由审美关系所决定的文学。

A.狭义;广义B.广义;狭义
D.通俗;高雅
C.高雅;通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