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读红楼梦读书笔记第六回 谁是这一回的主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详细读红楼梦读书笔记第六回谁是这一回的主角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六回的开头续着上一回写了两段,算是一种交代,很像老师每堂课之前先复习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更利于这一回的讲述。

但又不太一样,因为除了回顾之外,这种写法还有一个作用,便是三言两语,已将所述部分往前大大推了一步。

第五回中开头所写宝玉和黛玉的感情,就是在一两百字中走过了时光荏苒;这一回里,同样也是大刀阔斧地将宝玉从儿童心态推进到成年状态,真可谓“须臾之间,白驹过隙”。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从这个“一”字,可以看出,有“一进”就会有“二进”,还可能会有“三进”、“四进”。

因此,这个“芥豆之微”的小人物,并不是作者随意安插进来的一个插科打诨的农村老太太,她在全书中的重要性,毫不亚于贾府中那些个珠光宝气的人物。

这不仅在于作者通过她,设置了一个局外人视角,还在于这个局外人,虽然没有“旁观者清”,但是却能够与贾府人们所代表的人生路径形成一种补充,“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刘姥姥在我们生活中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红楼梦》里的诸多人物,其中的缘由,恰在于刘姥姥作为底层人物的朴实与善良,同时又有着底层生活的经验与务实。

作者这样引出刘姥姥:“按荣府中一宅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事虽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

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的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这种描述,显得刘姥姥的出场如此自然,如此浑然天成,仿佛倒是“天上掉下个刘姥姥”似的,神来之笔啊!
不过,作者这样说的时候,大家会有一个疑问:什么,这都写到第六回了,难道还没开始讲正经的故事吗?那前五回算什么呢?没错,前五回可看做是引子,作者把《红楼梦》中的这三四百人基本上都介绍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讲清楚了,人物的前生后世也都布局好了,才开始按照常规讲法来展开了。

说它剧透吧,但是你还想看,说它没剧透吧,但是结果你又都知道了。

可见讨厌剧透的当代人其实不是讨厌剧透者,而是实在没有多少作品,能够像《红楼梦》一样,让你对结局了然于胸之后,依然一次又一次地,探寻它的幽微和深意,体验它的丰富和迷离。

刘姥姥进贾府的缘起是这样的:她跟着女儿女婿过活,但是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于是刘姥姥想起女婿的爷爷曾经攀过一门亲,认了王夫人的父亲为叔父。

这王夫人现今嫁到贾府,于是她决定带着外孙板儿进城走动一下。

从介绍刘姥姥进府缘起的文字中,我们看出她绝非“等闲之辈”。

首先,她“久经世代”,活的年岁比较长,虽然说不上“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但也差不多是“活久见”了;其次,她并非完全的穷,自己“有两亩薄田”,算是底层人里的“有产者”;再次,她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并非投靠,而是“帮趁”。

如此三点,我们才能够看到一个处低而力争、受苦而快意的老太太。

她的智慧和见识在训话女婿时便展露无遗:“秋进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半,狗儿未免心中烦虑,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闲寻气恼,刘氏也不敢顶撞,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

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多大碗吃多大的饭。

你皆因年小时,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

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

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拿去罢了,在家跳塌也没中用的。

’”瞧刘姥姥这训女婿的话,真是通透又高妙。

首先她识人,能够一语道破狗儿的品质:没有庄稼人的朴实和务实,不知进退,仗着小时候被“富养”过,便以为自己是个潇洒人儿;其次她帮人,能够不卑不亢地维护女儿和自己的尊严,指出女婿不像男子汉,不懂得体恤妻子,不
照顾岳母的面子,也不寻思着想挣钱的法子,只知道“瞎生气”;再者她点化人,提醒女婿“办法总比问题多”,腿脚懒也就罢了,但这皇城根下住着,还怕想不到挣钱的方法,关键是头脑要活泛。

就这三点,足可以看出刘姥姥的“久经世代”。

再说她如何理解去贾府“打秋风”这件事:“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

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由此可以看出,刘姥姥进贾府,不是过不下去了,只是想过得更好些。

所以她对于能不能讨得银子一事,看得很轻松,有则更好,没有也算是见了回世面。

所以她进贾府在心态上是有余裕的,如此这般,成功的概率也更大些。

第二天去的时候,她又专门带上外孙板儿,这也是一种极好的准备:既能够讨巧,也能够化解自己可能遇到的尴尬。

板儿在贾府中表现得越不得体,越小家子气,越能够促成刘姥姥完成自己的计划。

她的识时务、会言说,再配上板儿的笨拙、害怕等,刚好构成一个大家愿意接济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大人可以假,可以说些漂亮话,但是小孩子一定要真,不能太顺滑,否则会让人觉得他们是来骗钱的,不是来求助的。

这种只有中国民间人情社会中才有的微妙点,刘姥姥一家都把握得极好。

进贾府时,刘姥姥简直就是过关斩将,险象环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岔子,大约都不能如愿以偿。

但她最终见着了贾府的掌门人凤姐,拿到了二十两银子和一串钱,喜滋滋地回来了。

这里头既有着刘姥姥自身的准备和经验,又有着一些偶然的善意和巧合。

先说门口的轿夫们。

他们其实也是底层人,却要在遇见比他们更为底层的刘姥姥时,摆出一种捉弄人的优越感来。

而且这种优越感,恰恰来自刘姥姥对他们的尊重和高看。

她先是“掸了掸衣服”,然后“蹭到角门前”,称他们为“太爷”,向他们问好。

谁知这些人“都不瞅睬”,还让她站远一点等着,说人一会儿就出来。

这一幕,想必看到的读者都会觉得似曾相识,在中国的社会中,哪个人没有遇见过这种只因掌握了比他人多一点的信息渠道,便显出一种高于他人的优越感呢。

他们未必是觉得自己的身份
比刘姥姥高,而只是觉得一件事情我比你有知情权,而你又恰好需要这个信息,此时此刻,我说与不说的权利便有了,优越感便显示出来了。

好在有个年老的发善心,告诉刘姥姥往后街上去找周瑞家的。

这份善心并不是简单的敷衍,除了告诉刘姥姥“那周大爷已往南边去了”,还告知了周瑞家的住处,让刘姥姥直接到后门去寻。

刘姥姥绕到后门,遇见了一群小孩子,于是她问其中一个。

这个小男孩可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而是主动地说了做了很多事情。

他先是告知刘姥姥“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还有两个周奶奶”,后面还亲自将刘姥姥带到了周瑞家的门前,最后还不忘说一句“周大娘,有个老奶奶来找你呢,我带了来了”。

小男孩所呈现给刘姥姥的热心,和前面给刘姥姥指路的老年轿夫的善良,还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这个小男孩,和那群不理睬刘姥姥的轿夫们是一样的,也是在表现他的信息优越感。

只是,这些轿夫们更加市侩些,选择了“不说”;而小男孩则天真很多,选择了“说”。

生活中,我们往往对轿夫们的作为感到忿忿,而对小男孩的行为感到幸幸。

再说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

在她与刘姥姥交谈的过程中,读者大致能获取以下信息:一是通过观察和了解周瑞家的情形,来侧面感知贾府的阔绰和富庶。

周瑞他们只是贾府的仆人,却有田地,有丫环,而且去见周瑞家的,刘姥姥要绕过大半个贾府,那贾府到底是怎样,大家还是不要让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了。

二是通过周瑞家的谈凤姐,我们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凤姐。

前面几回通过冷子兴的口,通过林黛玉的眼,我们已经见识过凤姐了,但是作者还嫌不够,继续通过下人的描述来渲染凤姐的形象:“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

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

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回来你见了就信了。

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

”三是看周瑞家的如何为刘姥姥安排这场会面,我们也能够感知到贾府里人们做事的规矩和机心来。

周瑞家的决定帮刘姥姥,一是需要还狗儿家的人情,二是需要在刘姥姥跟前显出自己的能耐。

但是真正帮的时候,她又很注意不给自己惹麻烦:先是仔细地揣度了时间,既能见着,又不给主人添乱;再是见到平儿时,专门说“当日太太是常会的,今儿不可不见,所以我带了他进来了”,这一句,便显得她不是为自己的私心而带了刘姥姥进来,而是按照以前的
“情分”,必须带她进来。

同时,也可以看出,要见到王熙凤,每个人得下多少工夫,花多少心思,更可见出王熙凤的厉害了。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那么,等到刘姥姥见到王熙凤时,是怎样的一种过招呢?
可以说,是无招可过的。

如果说刘姥姥遇见轿夫们,还能等待一个好心人;遇见男童们,还能利用小孩子的天真;遇见周瑞家的,还能指望以前的人情;那么,等到她见到凤姐时,她所有的底层智慧和经验,都不起作用了,在凤姐面前,她开始使不上劲儿了。

为什么,因为之前皆为序幕,帮她的,或者不帮她的,都是趁着一份心,要么递个话儿,要么传个信儿,要么带个路儿,真到了拼真金白银的时候,谁都指望不上了,这最终能不能“打秋风”成功,全都在王熙凤的拿捏和转变之下。

当刘姥姥被周瑞家的带到王熙凤面前时,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里的灰”,这种细节,应是说刚才饭点时王熙凤太忙活了,这会儿让她略微缓一下。

等她不经意抬起头时,发现刘姥姥早就在地下给她磕头,于是她立马回转神来,说话顿时就充满了热情又客套的滋味,动作也是“忙欲起身,犹未起身”。

这个时候,王熙凤还不太清楚刘姥姥的来路,只能从年龄和穿着上看出差别,因此既尊重又疏远。

接着凤姐笑道:“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

知道的呢,说你们弃厌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

”这句话一下子将行为上的宾主和关系上的主宾给捋顺了。

在行为上,刘姥姥主动上门,是主,王熙凤被动接待,是宾;而在关
系上,王熙凤是主人,刘姥姥是客人。

换作一般的人,大概是不会意识到这两者的区别,只会以关系上的主宾来与刘姥姥对话,类似这样:“让您久等了,这一路走来可曾顺利啊?这几年你们在哪儿呢?家里人都好吧?……”而王熙凤就不是这样,她不仅要在关系上做“主”,而且在行为上也一定要“反宾为主”,不能因为你主动上门了我就得被动又虚套地与你寒暄。

她直接点出两种情况:这么久不联系,要么是你们瞧不上我们,要么是你们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我们傲慢,让你们不敢上门。

这话的意思就是反正两种情况,你得选一种给我回应,不管哪种情况,我是没有错的,你别想让我被动地配合你。

于是刘姥姥忙念佛道:“我们家道艰难,走不起,来了这里,没的给姑奶奶打嘴,就是管家爷们看着也不像。

”这个回应还是很真实的,刘姥姥也说得非常好,既给足了凤姐面子,又暗示了管家爷们“仗势欺人”。

在凤姐面前,认低服软是很好的一种态度,她很多时候要的就是对她的服气,哪怕只是言语上的(这个后面章回会涉及到)。

凤姐笑道:“这话没的叫人恶心。

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了穷官儿,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

”由此可以看出,凤姐让刘姥姥钻了套之后,自己便在行为上“反宾为主”了。

这个时候,她就很顺溜了,消除了与刘姥姥的对抗感,当然说话也就有些放松了,开始显出她“泼皮”的特点:“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这显然就是说自己是朝廷人,刘姥姥是穷亲戚呗。

但说归说,她还是懂规矩的,知道要讨王夫人的主意才行,于是让周瑞家的去传话,开始给刘姥姥张罗着见王夫人的事儿。

这时候有人来回话了,凤姐全都让平儿去处理,说“我这里陪客呢,晚上再回。

若有很要紧的,你就带进来现办。

”这能体现出刘姥姥很被重视吧,为了陪她,凤姐把自己的正事都给推掉了,实则不然。

周瑞家的从王夫人那回来后,让刘姥姥有什么话只管告诉二奶奶,
这刘姥姥终于忍耻说了个开头,可凤姐就趁着贾蓉的到来把刘姥姥的话给打断了。

这里的贾蓉借玻璃炕屏儿的情节,也许能分析出很多其他的意思,不过我想说的是:这终究说明王熙凤没有重视刘姥姥啊,不想接待人了就说自己在陪客,想接待人了就让刘姥姥“不必说了”,关键还当着刘姥姥的面和贾蓉说些没大没小的话。

所以你说让刘姥姥如何接她的招?没法接啊,没见过这场面!
因此等到贾蓉退去后,刘姥姥也就不再虚套了,既慌了神,又急了心,直接说目的很简单,就是你侄儿家又饿又穷,指望你给接济接济。

凤姐是不怕话糙的,看刘姥姥说的这样浅显直白,反而觉得好应对了,所以再次笑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于是用一桌客馔拖延了时间,抽身出来,向周瑞家的问清楚了王夫人的真实意思,心里有了底,再见刘姥姥时就说的有理有据、周到又恰当。

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

方才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

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就有照应才是。

但只如今家里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

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大知道这些个亲戚们。

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

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

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不嫌少,就暂且拿了去罢。

”这些话比之前要长很多,也完整很多,里里外外的意思都说透了,极有领导作总结陈词的感觉,滴水不漏,完美无缺,热情无比,却又千里冰封。

基本上就三层意思:第一,我们是仕宦诗书之家,从实力到礼节都应该主动照应亲戚,而不是等亲戚上门来,这算是赔虚礼,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你上门让我们难堪了;第二、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出来你也不会信,我也就不说了,只是希望你能理解。

这是打预防针,一会儿我给多给少,或者不给,你都别嫌弃;第三、你来一趟不容易,我肯定不会让你空回去,王夫人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钱,你可以拿去。

这不就是想让刘姥姥觉得:哎呀,这一下子得感谢三拨人才行啊,更何况要无缘无故少了丫鬟们的衣裳钱,那我这老太太可就罪过了,下次可再不敢来了。

这番话,弄得刘姥姥悲一下喜一下的,前两层意思让她感觉都要没戏了,谁知最后说给二十两银子,于是立马“喜的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

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这话也真的是够糙的,而且也不吉利,连周瑞家的都受不了了,只管使眼色止她。

刘姥姥进贾府这一路来,只在这最后的收尾时,显出底层人的局促和尴尬来。

但是没办法啊,这可是二十两银子啊,刘姥姥这一户五口人可以凭此过一整年了。

而凤姐并没有在意,继续说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

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

这串钱雇车坐罢。

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们的意思。

天也晚了,也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问个好儿罢。

”凤姐的最后这个收尾,可算是真正的见出人情味来。

第一,我知道这钱是你们的口粮钱,但我依然说你可以拿我丫鬟的衣裳钱给你家孩子做冬衣,这样就在情感上平等起来,并没有之前的小瞧之意;第二,再拿一串钱给你雇车坐,因为我知道你即便有了银子,也肯定是不舍得雇车回家的;第三,以后想来了,尽管来,这样才像是亲戚,回到家以后都问个好。

主动做出了邀请和问候,多么暖心的告别啊。

王熙凤这一番接待下来,严丝合缝,做得漂亮,又说得漂亮,关键是最后时分说出了一种温暖的感觉,这绝不是她虚套的礼节,因为银子给了之后,她基本上可以像刚开始那样高冷起来了,但是她没有。

这,可能才是真正的“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当凤姐不再以自己为中心,不将自己接济的二十两银子当回事,还贴心地拿出一串钱时,她才是一种真正的接济,而刘姥姥才是一种“受恩深处”。

这个时候,一个正得意的人对另一个受困苦的人有了体恤之心,这种绝对超过“亲朋”的惺惺相惜,才会在故事的后来让两人又互换了主宾,轮到刘姥姥接济王熙凤了。

脂砚斋批这一回是“阿凤正传”,这是为何?刘姥姥无疑是这一回最醒目的人物,但是王熙凤可说是这一回最重要的人物。

王熙凤真的是太厉害了,让“久经世代”的刘姥姥口服心服、大功告成地回去了。

但是她又多么不容易啊,一个刘姥姥,她都要如此妥当、细
心地对待,可想而知,贾府中那些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她得要多少聪明才干,才能够应付过来。

开头我说刘姥姥在王熙凤面前无招可过,其实也是说无需过招。

因为王熙凤是一个见招拆招的人,若是刘姥姥在和王熙凤对谈的过程中,有过什么不真实的谄媚或者渴求,王熙凤绝对是让她败兴而归的。

但最后,王熙凤不仅满足了刘姥姥的诉求,而且还对刘姥姥生出一种可贵的温暖的情感,这对于我们读者,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感悟了。

人啊,终究靠的是处低而不卑,处高而不骄,才能够走得比较柔顺一些。

那么,聪明的读者,关于刘姥姥和王熙凤,你们觉得谁是这一回的主角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