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电教媒体巧妙导入新课
提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进入课堂,创设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

特别是在数学新课的开始,利用电教手段,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以高度的精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本文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利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新授课开始有生动的故事梗概、写作背景,而数学新授课则是枯燥的数字符号;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新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导入新课,是数学新授的重要一环。

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

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

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两步应用题”课始,我用计算机创设了一个情境:一只小兔每天都要过一座桥到河对岸的山上采蘑菇,可是,有一天,桥被大水冲走了,小兔怎样才能过桥呢?谁替小兔想一个好办法呢?话音刚落,一个个小手举起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二、置疑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
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利用多媒体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

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三、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我在教“算24点”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四张牌,并提问:“你们知道怎样用加减乘除将这四张牌算出24吗?”学生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让学生四人一小组探讨,研究,以算出最后的结果,结果可能也有多种可能。

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四、情境导入
情景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

利用电教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在教师精心构建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会打心底产生自己要学习的心理需求,在这种心理需求的支配下,积极参与学习。

教师在授课时也事半功倍,而且教学效果良好。

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朋友喜欢的“小精灵”卡通形象为大家带来一首童谣:“三轮车跑得快,上面坐个老奶奶,要五毛给一块,你说奇怪不奇怪?”伴随着优雅的音乐,连平时最不爱上数学课的同学也会兴趣盎然,这时再抛出问题:童谣中“五毛”、“一块”指什么?在学生熟悉和亲切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顺理成章引出课题——人民币的认识。

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萌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故事导入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编制的动画图片,我就给他们讲述了关于七巧板由来的一个故事(一边讲一遍出示动画图片):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

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

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

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

接着多媒体再出示事先准备的各种用七巧板拼的漂亮的图形,学生就特别感兴趣。

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黑猫还是白猫咬到老鼠就是好猫。

就是说,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只要运用了电教媒体,都能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效果。

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