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后赤壁赋学案-范文word版 (1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后赤壁赋学案
篇一:后赤壁赋学案
《后赤壁赋》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
2、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
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从写景状物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
赋》比较,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
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思想在赋中的反映。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
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
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
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
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
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宋神宗
年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
免罪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
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
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
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
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
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
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
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
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
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
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至岭
南惠州,再贬至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
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
《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
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三、写作背景介绍.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
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赤壁赋》和《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自学设计
1. 预习全文,给下面字注音
巉 ( ) 蒙茸( )黄泥之坂( ) 冯夷 ( ) 栖....鹘( ) 戛然长鸣 ( ) 缟衣( ) 临皋() 羽....衣翩跹() 揖予( )惊寤( ) 松江之鲈.....( )
赏析课文
(一)齐读前两段,正音、释义。
皋gāo 坂bǎn行xíng鲈lú
从:坂:乐:行:已而:何:薄:举:顾:谋:诸:须:
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
地,仰见明月。
”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二)齐读第三段,正音、释义。
巉栖鹘冯划悄凛
断:曾:摄:上:履:巉岩:披:蒙茸:踞:
危:焉:悄:肃:凛:
思考:第三段写了哪些场景?此段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
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三)齐读第四段,正音、释义。
裳缟戛翩跹揖yī
东:裳:缟:西:羽衣:翩跹:俛:畴昔:寤:户:思考:文章结尾写“孤鹤”“横江东来”,“梦一道士;羽衣翩
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
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
2、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
寥寥十六
字,便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
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
它不仅
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4、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
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
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
与
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
赤壁赋》所
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
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
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5、总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无奈
↓
划然长啸——激昂
↓
凛乎不可久留——悲、惧
↓
听其所止而休——淡泊
(三)
6、这都是想象出来的。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只好在幻境中,借道家“羽化升仙”而解脱。
鹤这个意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同时又有“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在《为
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
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
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