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大全(细节型)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中古汉语史
1、中叴汉语是汉语从西汉时期开始,到宋代的一个发展阶段;
2、中古汉语的发展是汉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汉语的积极影
响至今仍在。

3、中古汉语的词汇脱胎于西汉语,但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存在很大不同。

4、中古汉语的发音差别也比较大,属于变调语言,声调改变词义的
方式也有很多,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

二、中古汉语的文字
1、中古汉语使用的文字有两种:秦汉文字(即甲骨文)和隶书,前
者一般用于官用文书,后者用于普通百姓书写。

2、秦汉文字又称甲骨文,指从西汉到明朝之间出现的一种古老的汉
字文字,它是汉字的始祖,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古文字。

3、隶书则是汉字书写技法之一,它是中古汉语使用的官方文字之一,是中国经典的文字,它的灵活性强,可以表现汉字的特殊形态。

三、中古汉语的语法
1、中叴汉语的语法又分为句法和句式两部分。

2、句法指的是语成语法规则,汉语的句法主要有动、不动、状语、
定语等。

3、句式指的是组成句子的形式和结构,中古汉语的句式有主谓宾结构、主宾状补结构、主谓补宾结构等。

四、中古汉语的文类
1、中古汉语的文类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礼仪文章、礼记、汉书、史记、世说新语等。

2、礼仪文章是对礼乐仪礼。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汉语1重点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汉语1重点

1.汉字古文字阶段:甲骨文、金文、篆书今文字阶段:隶书、楷书2.语文工具书:①《说文解字》许慎,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

把9353个字按照部首排列分为540部,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然后再说形体结构。

以小篆为基础说解。

突出贡献:a.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

b.训释本义c.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清代说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说文解字》著称的四位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2《康熙字典》: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音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音采用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对其错误进行纠正,是查阅《康熙字典》时的重要参考著作。

○3《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词典。

尔,接近,雅,通语。

尔雅,用接近雅言的话来…共十九篇,战国秦汉之际陆续编成,以解释先秦的经典词义为主,是中国最早的同义词汇编性质的词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训诂专着,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代产生了大量模仿《尔雅》的训诂专着,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别雅》等,合称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训诂学称为‚雅学‛。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

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种之多。

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

○5《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古代汉语:通常认为,五四以前,汉民族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之为古代汉语。

也可以说,古代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书面语言叫做古代汉语。

其两大系统:①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②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四声法:用两个汉字三十卷一个汉字的音,上字挑声母,下字挑韵母和声调,制备被注字的音。

就是我国古代最科学的注音方法。

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叶音法:由朱熹明确提出,就是指为了押韵可以临时发生改变读音,并使之与其他字的读音相叶。

就是一种应当驳斥的注音方法。

譬况法:用描写性的语音来说明某个字的发音情况或方法。

六书:即为象形、命令、会意、形声、形声、冒用,就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结构和采用规律的理论总结。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日、月、木、目、人、刀指事:视而宫商,察而见意,上下就是也。

例如:上、下、本、末、刃、亦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如:从、休、明、武、信形声:以事名义,挑假令合于,江河就是也。

例如:江、河、调侃、故、忙碌转注:建类为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忧与愁、谄与谀假借: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如:莫(暮)、自(鼻)、然(燃)、新(薪)、其(箕)省声、省形:造字或用字的人,为求字形的整体匀称和书写方便,把某些形声字的形旁或声旁省去一部分,这种文字现象称为省声或省形。

亦声字:形声字的声符通常不表音,但存有一部分特定的形声字,它们的声旁既表音又表音,文字学称作亦声字(即为形声并任会意)例如:忘记,从心,从亡,亡亦声。

隶变:又称隶定,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异体字: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称呼异体字。

古今字:为了避免一字兼职过多,而造成理解上的歧义,于是就在古字的基础上,造了一些所谓的今字,用来分担古字所承担的一些义项,这些字就是古今字。

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做为词素共同组成的合成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至点缀促进作用,缩写偏义词。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3期末复习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3期末复习

古代文学Ⅲ期末复习一、单选(一)宋词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南歌子》(凤髻泥金带);《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踏莎行》(候馆梅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周邦彦:《兰陵王·柳》《西河·金陵怀古》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祝英台近》(晚春);《贺新郎》(绿树听鹈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沁园春》(叠嶂西驰);《沁园春》(将止酒);《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点绛唇》(燕雁无心);《暗香》(旧时月色)(二)宋诗王禹偁:《村行》《对雪》林逋:《山园小梅》欧阳修:《戏答元珍》《画眉鸟》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苏舜钦:《庆州败》《淮中晚泊犊头》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河北民》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饮湖上初晴后雨》,《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有美堂瀑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自题金山画像》,《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荔枝叹》,《琴诗》,《题西林壁》黄庭坚:《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蝶蚁图》,《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赠谢敞王博喻》,《登快阁》,《演雅》,《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次韵奉酬刘景文河上见寄》陆游:《长歌行》,《金错刀行》,《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关山月》,《剑门道中遇微雨》,《沈园》文天祥:《过零丁洋》(三)散文苏舜钦:《沧浪亭记》,《答韩持国书》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秋声赋》,《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泷冈阡表》(中国古代三大祭文之一,另两个为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苏轼:《赤壁赋》;《留侯论》;《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四)元散曲、杂剧散曲: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白朴《喜春来》(题情)马致远《双调·夜行船》《天净沙·秋思》杂剧: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纪君祥《赵氏孤儿》郑光祖《倩女离魂》(五)1、以文为词:辛弃疾2、以赋为词:柳永,周邦彦3、以诗为词:苏轼(六)宋代词人和诗人的戏称1、宋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2、欧阳修曾自言:“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其间。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15文员复习资料一、简答题1.谈谈汉字的特点。

2.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3.许慎《说文》序里关于六书是如何解说的,举例说明。

4.谈谈六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5.简要说明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区别。

6.形声字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哪六种,举例说明。

7.如何理解形声字的形(意)符?8.意符和部首有何异同点?9.为什么说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式?10.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人、解、高、大、诗、车、责、闻、刃、亦、星、虎从、莫、取、及、锡、见、斧、看11.简要说明繁简字之间的对应关系。

12.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有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13.有哪三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异体字,举例说明。

14. 什么是通假?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 用字通假与造字的假借什么区别?举例说明?16. 什么是古今字?举例说明古今字有哪些特点?17.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19.什么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什么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二者的关系怎样?参考答案:1.谈谈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字为基本构字部件的表意体系文字。

汉字结构的发展,经历了表形、表意和音义结合三个阶段:(1)表形阶段:表形阶段的汉字,主要是直观描拟外物的具体形象的象形字,它们有的是直接从记事图画脱胎而来的。

(2)表意阶段:有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用象形、指事难以造字,人们就用两个或几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在一起表示,形成了会意字,汉字进入了表意阶段。

(3)音义结合阶段:表形和表意的字,只能用形象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语词的含义,而不能表示语词的读音。

因此,每一个字的读音,必须一个一个地死记。

而文字的作用,就是记录有音的语词,因此,这些字在使用上和发展上,就受到很大局限。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人们就已经造好了的表形、表意字为基础,创造了音义结合的造字方法,汉字进入了音义结合的阶段。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最新(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考点资料

最新(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重点难点考点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论述题: (必考的)1.分开和合并(P544)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

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

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

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

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2.词类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1.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

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1.名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

’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

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三).動詞、形容詞、名詞、數詞的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某些詞作謂語時其意義是使令性的。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字文化的载体和瑰宝。

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语法和词汇知识。

下面,本文将介绍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和阅读技巧,帮助同学们进行期末复习。

一、词汇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其中许多词汇和现代汉语有相同或相似的意义,但也有大量的生僻词汇和专有名词需要掌握。

在学习词汇时,需要注意每个字的发音和意义。

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读音和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此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词语的多义性和引申义,以便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语法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掌握一定的规则和用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语法知识点:1. 漢語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字符,描寫了漢字的造字原則。

2. 句子由主语、谓语和宾语组成,但古代汉语中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常常不固定,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3. 古代汉语中没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需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

4. 句子中动词和宾语之间有很多补语的形式,如:定语、状语、补语、宾语补足语等,需要注意它们的功能和词序。

三、阅读技巧阅读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重要环节,也是考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以下是几个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1. 掌握常用词汇和语法规则,增加阅读的速度和流畅度。

2. 根据句子和段落的结构来理解文章的含义,注意每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3.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古文、诗歌、传记等。

4. 阅读时注意理解整个文章的意思,而不是仅仅关注句子的组成和字的含义。

五、结论古代汉语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

通过多练习,掌握这些知识点,就能够熟练地阅读古代文献,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下复习提纲一、古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古代汉语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甲骨文和金文的特点和演变2.古代汉语的发展阶段-俗字和文言字-上古汉语、中古汉语和近古汉语的特点和演变二、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语法特点1.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演变-古音和今音的对比2.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介词和连词的使用-"主谓宾"句式的运用-语序和修辞手法的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写作风格1.古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古代的常用词汇和文人雅致的词汇-汉字的意义演变和多义现象2.古代汉语的写作风格-古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和骈文的基本结构和技巧四、古代汉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作用1.古代汉语与中国文化-汉字的象形性和文化意义-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的传承2.古代汉语在社会中的作用-古代文人和官僚的言谈方式-古代汉语在社交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五、古代汉语的研究现状和挖掘价值1.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对古代汉语的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古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的挖掘价值和保护工作-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工作-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承和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六、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和应用场景1.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阅读古代文献的技巧和方法-演绎古代汉语的语法和词义2.古代汉语的应用场景-对古代文献的理解和阐释-古籍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以上是一个古代汉语的复习提纲,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起源、音韵体系、语法特点、词汇和写作风格、文化背景和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和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阅读和分析古代文献,提高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学术研究和工作应用提供帮助。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复习提纲.doc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复习提纲.doc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形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神话历史化:中国的历史意识发展很早,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往往被当做历史事实而被载录下来,神灵被理解为人类祖先编入历史谱系中,从而丧失了神话的本来面目。

3•“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其40篇o4•“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鼓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舂歌所抒发的祷思有关,也可以无关。

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5. 《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纲要。

它记载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做了简介的大纲式的叙述。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具备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

《春秋》以笔法严谨著称,记事简略,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作者爱憎。

6•春秋笔法:是指在《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与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法。

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 等。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2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_2

一、填空1、“声母”又称声又叫纽。

2、《切韵》的作者是陆法言《广韵》的作者是陈彭年和邱雍。

3、传统语言文字学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

4、古注的类型有(转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5、音义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6、古注的体例: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7、高邮王氏四种: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8、汉语言文字学分为(古文文字学)和(现代文字学)。

9、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被汉朝人称之为(“三仓”)10、补注体注释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称。

11、文字学应当是研究文字的(形体)以及(形体与声音)、(语义)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12、清代说文四大家及其代表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简称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简称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13、乾嘉学派中吴派的代表人物是惠栋 ,皖派的代表人物是戴震。

14、隶书是指古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改变,也叫“隶定”“隶古定”。

15、“吾誰欺?欺天乎?”属于宾语前置中的疑问代词做宾语这种情况。

16、《尔雅》:“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这种训释方式在训诂学上叫互训。

17、《楚辞·离骚》:“霑余露之浪浪。

”洪兴祖补注:“浪,音郎。

”这种注音方法叫直音法。

18、传是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称。

19、汉代及魏晋时代学者对十三经所作的注和唐宋时代学者所作的疏,合称“十三经注疏”。

20、守温字母是唐末和尚守温创立的三十个声母的代表字。

21、声类是指对韵书中代表声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类。

22、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夺文(脱文)。

23、讹文是指讹误的文字。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3复习资料简答题1.简述王安石诗歌的类型(一)社会现实诗反映社会现实,大都作于他任地方官时,表达了他对时政的批评和他的政治理想。

例如:《感事》《兼并》《收盐》《省兵》《河北民》《发廪》(二)咏史怀古诗《明妃曲二首》其一,这首诗一扫写王昭君留念君恩,怨而不怒的传统见解,有极大的独创性。

诗人只从侧面落笔,勾画了古今艳丽的绝代佳人的形象,以及她独去异域怀念故国的凄苦无告的心情。

更深刻的是,诗人在结韵里道出了在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妇女受压迫,被蹂躏的不合理的现实,同时流露出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

(三)描写湖光山色的抒情绝句例如:《南浦》《书湖阴先生壁》。

尤其是“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句用史书中的材料对仗,显得描写细致,修辞巧妙,韵味深远。

2.简述元杂剧公案剧的特征他们大都具有举发罪恶、惩恶扬善的内容,大致可归为两类:第一类主要写权豪势要欺压无辜百姓,清官惩治豪强,为百姓申冤昭雪。

诸如《鲁斋郎》、蝴蝶梦》、《陈州粜米》等。

第二类多写恶人图财害命,或因家庭问题,财产继承问题硬起争执,良善受欺受诬,由清官伸张正义。

如《灰阑记》、《盆儿鬼》、《神奴儿) 。

3.《赵氏孤儿》戏剧冲突(1)戏剧冲突的开端——程婴以亲子救赵孤在《赵氏孤儿》的楔子中,借助屠岸贾的自陈交代了故事背景和冲突根源。

奸臣屠岸贾权倾朝野,设计陷害忠臣赵盾一家,使赵家三百多人被灭口。

赵朔死前遗志望公主抚养好其腹中之子,将来为赵家报仇。

(2)戏剧冲突的高潮——程婴痛心鞭打公孙戏剧的第三折是全剧戏剧冲突最密集的部分、在这一折中,正、反面人物直接交锋,从动作、语言、表情等方面写出了他们不同的心理变化,是全剧高潮迭起,并把冲突和矛盾发挥到了极致。

(3)戏剧冲突的深化——程婴面看亲儿被砍三段当程婴看到亲子被屠岸贾三剑剁死时,心中悲愤交加,“做惊疼科”、“掩泪科”,他强忍住悲愤,面不露色。

作者通过动作、唱词等表现出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让我们看到了程婴内心深处的悲痛呐喊。

曲师大函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基础

曲师大函授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基础》复习资料1一、填空題1.開創紀傳體史書體例的的是漢代偉大史學家()。

2.成語“走馬觀花”中“走”的意義是()。

3.()古文字與今文字的分水嶺。

4.近體詩中的第一聯叫做()。

5.從語序上來看,“惟陳言之務去”屬於()句。

6.用兩個漢字給一個漢字注音的注音方法叫做()法。

7.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在現代語音學中叫()。

8.王力先生把上古韻部歸納為()個韻部。

9.清代學者()最早歸納《詩經》等先秦韻文的韻腳,進行古韻分部研究。

10.《經典釋文》的作者是()。

二、解釋詞語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樹: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虞:3.師退,次於召陵。

次:4.射其右,斃於車中。

斃:5.赦之,以勸事君者。

勸:6.苟能起,又不艾。

艾: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辭:8.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殆:9.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10.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省:三、根據拼音在括號內填入規範的繁體字。

1.zhōng:一見()情()鳴鼎食2.chǒu:()陋生旦净末()3.fa:千鈞一()引而不()4.yún:子曰詩()過眼()煙5.lǐ:表()如一下()巴人四、名詞解釋1.反切2.十三经3.间接引申4.阳声韵五、簡答题1.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有哪几种格式?試舉例說明。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有何不同?3.詞義範圍在古今漢語中的變化有哪幾種情況?請各舉一例。

答案一、填空题1.司马迁2.跑 3、隶书 4.首联 5.宾语前置6.反切7.双唇音8.309.顾炎武 10.陆德明二、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1.种植2.料到3.临时驻扎4.仆倒5.勉励6.(使)停止7.借口8.危险9.吝惜 10.反省三、根據拼音在括號內填入規範的繁體字1.鍾鐘2. 醜丑3.髪發4.云雲5.裏(裡)里四、名词解释1.反切:古书中的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最新《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资料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代特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汉语

西北民族大学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8、《尔雅》属于“十三经”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

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

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3、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

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示“重复”等义。

(注:“再”和“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1、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

⑴词义的扩大。

如“菜”本来专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

“洗”本以为洗脚,后泛指洗涤,不拘于足。

⑵词义的缩小。

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

“宫”本指一切房屋,后专制帝王所居。

“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

⑶词义的转移。

如:“闻”的本意为听见,后来转指用鼻子闻。

“涕”的本意为眼泪,后转指鼻涕。

“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

“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的部分。

“府”本指藏文书财务的地方,后指官署。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

⑴词义褒贬的变化。

如“谤”在古代是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

《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是中性词;“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务,中性词,后专指用钱财买通他人,贬义词;“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王者,用于褒义。

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了贬义词。

⑵词义轻重的变化。

如“诛”本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

又如“贼”本指杀人越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指小偷,词义较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分三方面谈:1、从字形上分析。

如“劝”从“力”,可见本义是勉力、奋力。

“醒”从酉,本义是酒醒。

2、从语境上分析。

如“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证明“睡”的本义是“打瞌睡”。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治乱”。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

如“款待”中的“款”古义是诚恳。

“捐躯”中的“捐”古义是舍弃。

“呼天抢地”中的“抢”古义是触、碰。

“举世无双”中的“举”古义是“全”等。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一、古代单音词转化现代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如克——战胜;弈——下棋;常——规律;师——军队(2)加上词头词尾。

如杯——杯子;虎——老虎(3)两个反义词或同义词构成一个复音词。

如儿子,人民,言语,道路。

(许多古汉语的单音词,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成词了,但还作为语素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如”虑”,在现代汉语中只保存在”考虑””深谋远虑”等几个词中,而不能作为单独语素存在。

)二、古汉语中的合成复音词的三种情况:(1)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如“阻、隘、险”,“民人”也叫“人民”。

(2)对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分。

如“婚姻”很早就是复音词,但也有所区分,如《说文》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

又如,“饥馑”也是复音词,朱熹还说:“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3)构成这类复音词的每一个语素,往往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在这个地方它是一个复音词,在其他地方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

如《战国策·齐策》:“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三、古汉语中复合式合成词形成后,两个语素意义的变化情况:(1)两个语素仍保持他们原有的意义。

如“蓄积”的“蓄”是“积聚、贮藏”之意,“积”是“积蓄、积累”之意,贾谊《论积贮疏》:“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蓄积”是“储粮积蓄”的意思。

(2)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只有一个表示意义,另一个失去其意义,只是充当陪衬,这就是所谓“偏义复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的词的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质是作为陪衬),如得失,园圃,缓急等。

(3)两个语素失去原义而产生一个新义。

有些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拆开来讲和原来意思完全不同,如天下,布衣,君子,小人等。

四、古汉语中单纯复音词的类型单纯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连绵字,通常有两个音节,但只表示一个语素。

(1)连绵词。

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是一个意义而不可分割的词,它只有一个语素。

多数连绵词是双声词或叠韵词。

如倜傥、逍遥、忸怩、徘徊等。

(2)叠音词。

如昏昏、悠悠、斤斤等。

《诗经·周颂·执竞》“斤斤其明”,毛传:“斤斤,明察也。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古汉语中许多同义词的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意义都不完全相同,可从四方面进行分析:(1)概念的不同。

1、概念的内涵不同。

如”府”和”库”,”府”是收藏文书和财务的地方。

《国语·越语》:府仓实。

韦昭注:货财曰府,米粟曰仓。

”库”是收藏兵器和战车的地方。

2、概念的外延不同。

如”人”和”民”,”人”指区别于动物的所有的人。

”民”指人中比较愚昧者。

注意:”泛指”和”特指”的不同。

段玉裁所说泛指即浑言,特指即析言。

”浑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的共有的含义。

”析言”重在说明一对或一组同义词中每个词所特有的含义。

(2)程度轻重的不同。

例如”饥”和”饿”,”饥”表示没有足够的食物吃,即吃不饱。

《孟子。

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饿”表示几天没有进食,已接近死亡的边缘。

如《史记·伯夷列传》:”饿死于首阳山。

”3、感情色彩的不同。

如”杀”和”弑”,”杀”是中性词,指一般的杀死;”弑”指下杀上,含有对杀人者的谴责,是贬义词。

《礼记·檀公下》:“臣弑君,凡在宫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官者杀无赦。

”中,“杀”和“弑”的区别很明显。

4、使用条件不同。

例如“能”和“得”,“能”一般用于主观上能力所及,《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有些使用条件的不同则显示出语法的差异,例如“耻”和“辱”,二词用作名词时同义,用作动词时,“耻”一般用于意动,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

”“辱”则一般用于使动,《论语·子路》:“始于四方,不辱君命。

”★六、“畏”和“惧”的辨析,以及“能”和“得”的辨析1、“畏”和“惧”的区别①“畏”多用作及物动词,“惧”多用作不及物动词;②“畏”字很少用使动用法,“惧”字用作及物动词时,往往是使动用法,(使……畏);③“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惧”则没有这个意思。

2、“能”和“得”的区别①”能”和”得”,古代都有表示”可能”的意思,都用作助动词,但它们的使用条件有所不同。

②”能”表示能力所及,如:《论语·》:夏礼,吾能言之;”得”则用于表示客观条件的容许,《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记录这个词的汉字结构上反映出来的,并在古代文献用例中得到证明的含义。

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二、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从词义演变来看,在一个词的众多意义之间,并不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往往有源与流的关系,其中一个意义是最初的,即本义;其他意义是在这个最初意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而来的,称为引申义。

如“向”的本义是向北的窗户《诗经·幽风·七月》:“塞向土景户。

”由朝北这个本意,引申为朝着或对着。

又如”道”字,本意是路。

《诗经·秦风·蒹葭》:“道阻且长”引申为达到道德标准的途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又引申为正当的手段,《论语·里仁》:“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应用:具体的字的本义、引申义的分析。

三、怎样分析词的本义:主要凭借字形,还要结合该词的语音形式和古代的文献资料。

这里说的字形,主要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