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版中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页/共102页
(1)等容收缩期:
❖心室收缩开始使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之前心室容积 不变的时间。
1)房内压 <室内压< 动脉压; 2)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3)血液主要存在于心室; 4)心室容积不变。
第9页/共102页
(2)射血期:心室进一步收缩使动脉瓣开放,血液由心 室射入动脉的过程。
第21页/共102页
(六)心音
❖是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的舒缩、瓣膜的开闭及血流冲击心 室壁和大动脉而引起的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 ❖心音沿着心脏组织和胸壁传导至体表,用听诊器置于胸前 壁的心音听诊区可以直接听取。在一个心动周期中一般只能 听到第一心音(S1)和第二心音(S2)。
第22页/共102页
✓S1 调低,较响,持续时间较长,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S2 调高,较弱,持续时间较短,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2页/共102页
重点、难点
重点:
1.心率、心动周期和心排出量的概念; 2.心脏的泵血过程; 3.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和心脏功能的评价指标。
难点:
1.心脏的泵血过程; 2.心室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3.心肌生理特性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
第3页/共102页
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
1.概念
❖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主要因素: ✓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量 ✓心室射血 ✓外周阻力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起缓冲作用
✓由心肌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的改变而引起每搏量改变的调节,
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第18页/共102页
3.心肌的后负荷(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后负荷)↑→等容收缩期延长(动 脉瓣开放推迟)→射血期缩短→搏出量↓→心 输出量↓; 动脉血压(后负荷)↓→等容收缩期短→射血 期延长→搏出量↑→心输出量↑。
第41页/共102页
知识拓展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 的异常。在各类型的心律失常中以心室颤动最严重,其临床表现包括意 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甚至死亡。针对这类型的患者,我们应重点监 测其生命体征,密切注意有无潜在猝死的危险。在疾病进入缓解期后, 护士进行相应的疾病知识指导,并教会病人简单的监测自我病情的方法。
第45页/共102页
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
1.血流量:Q=⊿P/R = π⊿P r4 / (8ŋL) 2.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 与血管横截面积成反比
第46页/共102页
(二)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
血流阻力:R=8ŋL/(πr4)
第47页/共102页
2.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入动脉内的血量。 心排出量 = 每搏排出量×心率 3.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排出量。是临床 上评价不同个体心功能好坏的常用的指标。 4.射血分数:每搏排出量(60~80ml)/心舒末期容 积(130~145ml)×100%=55 % ~ 65%。
第15页/共102页
意义
❖防止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和过 度的改变,以保护心肌细胞不受损伤。
第17页/共102页
2.心肌收缩能力
❖是指在前后负荷不变时而改变其力学的一种内在特性。
主要决定于兴奋-
①收缩耦联过程中
②活化的横桥数目
③ATP酶的活性 ④胞质内Ca2+浓度
张力-速度曲线 a:乙酰胆碱 b:正常 c:去甲肾上腺素
第34页/共102页
(1)有效不应期: ✓ 绝对不应期+局部反应期 ✓ 兴奋性为零 (2)相对不应期: ✓ 兴奋性低于正常 (3)超常期: ✓ 兴奋性高于正常
RRP SNP
ERP
第35页/共102页
2.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早搏): 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心肌受到人工或来 自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而产生的收缩。 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后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代偿间歇的机制: 窦性兴奋冲动落在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上。
第4页/共102页
心脏的结构
第5页/共102页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率与心动周期
❖每分钟的心跳(心动周期)次数,称为心率。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时为60~100 次/分,平均为75次/分。 ❖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第6页/共102页
心动周期∝1/心率
❖若心率以75次/分计算,则每一心动周 期为0.8秒,其中心房与心室各收缩、舒 张一次,心房与心室都是收缩期(工作期) 比舒张期(休息期)短。
❖分为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
1)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2)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关闭; 3)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4)心室容积迅速增大(至心舒末期最大容积)。
第13页/共102页
小结: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四大状态的变化
第14页/共102页
(三)心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量。
第23页/共102页
二、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分类
❖非自律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的普通心肌细胞,又称为“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系统, 如P细胞,普肯耶细胞,又称为“非工作细胞”。
第24页/共102页
(一)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RP:-90mv,K+外流形成。 2.AP特点:
(三)、血压(BP)
✓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以“mmHg”或“kPa” 为表示单位(1mmHg=0.133kPa,1KPa=7.5mmHg) ✓ 由于血流会遇到阻力,动力需不断地克服阻力而消耗,
故在体循环中形成从主动脉至右心房之间的压力差,是推 动血流的动力。
第48页/共102页
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第11页/共102页
(1)等容舒张期:心室舒张使动脉瓣关闭~房室瓣 开放之前心室容积不变的时期。
1)房内压 <室内压< 动脉压; 2)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关闭; 3)血液主要存在于心房; 4)心室容积不变。
第12页/共102页
(2)充盈期:心室进一步舒张使房室瓣开放,血液由 心房流入心室而被充盈的过程。
✓ 前者是因为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抢先达到阈电位水平而使其他潜 在起搏细胞随之兴奋,为其所夺先占领,其自身的自律性兴奋就无 法出现;后者是因为窦房结优势起搏细胞对其他潜在起搏细胞,具 有一种超速驱动阻抑作用。
第33页/共102页
(二)兴奋性
1.心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 最大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即相当于心肌的整个收缩期和舒张的早 期。 意义: 使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节律的舒、缩交替活动,有利于心 室完成射血功能。
第28页/共102页
心电图各波、段(期)的意义及正常值
第29页/共102页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4大生理特性



收缩性
第30页/共102页
(一)自律性
❖心肌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产生的生理基础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
衡量标准:
✓自动兴奋频率∝自律性。 ✓窦房结自律性最高(约100次/分)、房室交界次之(约50次/分)、房室束依 次减少、普肯耶纤维最低(约25次/分)。
第40页/共102页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
1.温度:主要影响自律性,使其增高。 2.酸碱度:当PH值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 3.电解质离子: ❖高血钾:重度高血钾时,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兴 奋性和收缩性均减弱,甚至心脏停止跳动于舒张状态。 故临床补钾时,禁止静脉推注。 ❖高血钙:血Ca2+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甚至停跳于收 缩状态(钙僵直)。
✓快速射血期(0.10s),占射血量的80% ~ 85%; ✓慢速射血期(0.15s),占射血量的15% ~ 20% 。
1)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2)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 3)血液由心室流入动脉; 4)心室容积迅速缩小(心缩末期最小容积)。
第10页/) 等容舒张期(0.06~0.08s) 充盈期(0.42~0.44s)
2. 不发生强直收缩:正常时,心肌不发生强直收缩。因为有效不应期 很长。
3. 同步收缩:整个心脏的收缩呈“全或无”的性质。因为心肌细胞之 间为“闰盘”,电阻低,局部电流可跨越细胞之间。
4. “绞拧”作用:尤为左心室肌。因为部分心肌纤维呈螺旋状走行, 收缩合力使心尖作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最大程度地减小心室容积进行 有效的射血。
3.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传入心室时,在房室交界处耗时较长 的现象。
4.意义:使心房与心室不发生同步兴奋和收缩,有利于心室得 到足够的血液充盈,有利于心脏的射血。
第39页/共102页
(四)收缩性
1. 对细胞外液Ca2+依赖性大:对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具有一定的依 赖性。因为终池不发达,储存Ca2+量不足。
第31页/共102页
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 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跳节律。 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对心脏具有潜在性的 起搏能力。 异位心律 :“潜在起搏点”引起的心跳节律。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第32页/共102页
知识拓展
窦房结
❖窦房结为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抢先获得和超速压抑。
✓0期 由Na+内流形成(1~2ms) ✓1期 由K+外流形成(10ms) ✓2期(平台期) 由Ca2+缓慢内流,K+快速外流形成(100 ~ 150ms) ✓3期 由K+外流形成(100 ~ 150ms) ✓4期(静息期) 通过Na+–K+泵,吸K+排Na+、 Ca2+。
第25页/共102页
❖2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时间长的主要 原因,是区别于神经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第42页/共102页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43页/共102页
重点、难点
重点:
1.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中心静脉压概念及影响因素。
难点:
1.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2.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第44页/共102页
❖各类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大动脉:弹性储器血管; ✓中动脉:分配血管; ✓小动脉、微动脉:阻力血管; ✓毛细血管(Cap):交换血管; ✓静脉:容量血管。
✓若心率↑→心动周期↓ 尤其是心舒期缩短更明显; ✓若心率↓→心动周期↑ 尤其是心舒期延长更明显。
第7页/共102页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左心室为例)
❖根据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使心室腔内的压力、容积、 瓣膜、血流四大状态的变化规律而分为下述几个时相:
1.心室收缩期
心缩期(0.3s) 等容收缩期(0.05s)
第26页/共102页
(二)自律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0期 由Ca2+内流形成。 ❖3期 由K+外流形成。 ❖4期 Na+递增性内流,K+递减性外流。
自律细胞AP特点:
✓4期自动去极化。 ✓AP幅度小,只有0、3、4期。
第27页/共102页
(三)心电图(ECG)
❖利用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置于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所描记出来 的心脏电流变化曲线, 称为心电图。
第19页/共102页
4.心率
❖正常时:心率∝心排出量
✓心率↑↑(>180次/分)→心动周期缩短,尤其是心舒期缩短→ 前负荷↓↓→心排出量↓。 ✓心率↓↓(<40次/分)→心动周期延长,尤其是心舒期延长→前 负荷↑↑→心排出量↓。
第20页/共102页
(五)心力储备
❖心排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增强而增多的能力。 ❖健康人在剧烈体力活动时的心输出量可高达25 ~ 35L/min, 为安静时的5~6倍。 ❖来源于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储备)。
第36页/共102页
(三)传导性
第37页/共102页
1.传导原理: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窦房结 心房肌
左右心房肌
优势传导通路 ( 0.10s )
房室交界( 0.10s )
房室束
左右束支
左右心室肌
普肯耶纤维网
第38页/共102页
2.传导速度:普肯耶纤维最快(4m/s)>房室束、左右束支> 心室肌>心房肌>房室交界最慢,尤其是结区细 胞(0.02m/s)。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肌的前负荷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充盈量=静脉回流量+心缩末期余血量。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静脉回流量。
静脉回流量↑(一定范围内)
心舒末期充盈量↑ (前负荷)
心肌纤维初长度↑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心输出量↑
第16页/共102页
心室功能曲线
异长自身调节
❖通过改变前负荷的大小而影响心肌纤维初长度 来调节心肌收缩力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