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
王阳明《传习录》
孟子讲,人生总是有所求,求有两种。

1.第一种求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2.第二种求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孔子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不仁者:心中无仁之常体。

指心没有安顿好的人)
一、如何安顿好自己的无限心?(中国哲学的主题)
1.第一步就是超越现实世界,出世。

(因为现实世界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流变的)
第二步是入世。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这恰好就是中国哲学的境界。

中国哲学的主题(追求):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人如何安顿好自己的无限心?
西方哲学的主题是自身问题。

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

西方哲学认为人生问题解决的前提是自身问题的解决。

西方哲学要追求的是:我们人类的关于世界的客观知识它的前提是什么?基础是什么?获得客观、可靠、有效的知识的方法是什么?这是他们处理的中心问题,在自身问题解决了之后,顺带回答人生问题。

儒释道三种哲学:三条出世的路:
1.儒家:无所为而为
不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达到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而是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本应当做,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

我们甚至可以凭借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知道做了这件事之后的后果对自己是不利的,我仍然去做,这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儒家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统一。

2.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重点在人,道家重点在天。

道家认为人生的幸福都来自于天,人生的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

所以道家的原则一定是让我们做减法的。

最大程度减去人为的因素,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损:减少人为的因素。

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

不增人为的因素,而顺应自然无所不为。

老子道德经和庄子的著作我们从里面学什么:学的是它们教了我们怎么做减法的方法,而不要企图从这些著作中获得关于道的/天道的说明。

3.佛家:无心而为
人带着业力而来。

做事就是消业,所以我们不求结果,最好没有结果。

如果有了结果,就可能旧业未消,新业又来了。

但做事一定有结果,故要这个结果要和你没关系。

这就不是你的业了,不是你造的新业。

所以叫无心而为。

无心而为:做事一定要认真,而对它的结果不关心。

因为做事就是为了消业。

出心不出世,对结果不关心叫做出心。

将三者合起来就到了宋明心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

西方人安排了一条宗教的路来出世。

他们崇拜敬畏上帝,渴望天国。

上帝和天国都是超现实的,这是他们出世的路。

中国人的出世的路不是宗教,而是哲学。

二,什么是心学?
心学开端于孟子,孔子论道的核心观念是仁,故儒家的学说可以叫做仁学。

由仁学走向心学这一步是孟子,孟子是中国哲学心学的一个真正的开创者。

荀子的人性恶:人首先是生物,生物都有自保的本能。

所以当生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争夺,一定有利益纷争,这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叫人性本恶。

但人比动物聪明一点,但人比动物聪明在知道在利益争斗中可能的一个结果是双方同归于尽,为避免此,
人类的聪明让人发明了道德。

道德(把利益纷争限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以避免社会解体的结果)我们遵守道德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把利益纷争限制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因此荀子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智力水准,人借此可以预先避免同归于尽的结果,发明了道德规则。

孟子认为道德来自于我们的心。

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叫心之善端,端就是根源。

孔子讲仁,那么仁的根据在哪里呢?在我们心里,叫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荀子讲人性恶,他讲的是人性是生物性,自然性。

孟子讲人性善,他所讲的人性是超生物,超自然的,即心。

所以这两个思想家的争论不在一个层面上,荀子在生物层面上,孟子在心学的层面上。

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有孟子所讲的心,故而有自由的意志和行为的责任能力。

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人有心。

这就是孟子的心的存在依据。

人是有心的动物。

仁心感通。

人作为个体存在(individual)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原理。

欧洲人中世纪生活在宗教团体即教会中,他们都说团体中的个人,基督教衰落,他们都从团体中出来,变成个体的人,然后他们按照理性选择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契约原则,用理性来订立的契约。

所以个人主义原理是欧洲社会近代以来直到今天的欧洲社会的基本原理。

中国人虽承认形骸间隔,但又通过一体之仁连在一起。

仁心感通万物,中国的宇宙观由此而来,陆象山讲“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我们现在推崇西方的自然科学,深受其影响,相信一个物质的宇宙,它是科学研究的对象。

对于中国人给出一个道德的宇宙,即仁心感通万物那个宇宙,却觉得太荒谬。

然而我们仔细想来,整个宇宙是趋向于生命的。

无机物的存在是为有机物创造条件的,有机物存在于是生命出现,于是出现植物,动物,出现人。

人是生命情感。

生命情感的核心就是仁。

按照中国的宇宙观,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生命趋向于生命情感。

我们离开无机物也无法生存,所以瓦石之类无故的被毁坏,我们会生顾惜之心。

佛家讲有生命的东西都叫做有情物。

最高的有情物是人,人的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叫做仁。

于是仁心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中国人讲宇宙的本性。

天地之大德曰生。

德就是它的性质,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命。

正如周易讲生生不息,整个宇宙趋向于生命。

按照中国的宇宙论,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是合适的。

我们的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西方的哲学发展为西方的科学,于是要征服世界,改造世界,今天开始受报应。

中国的宇宙观不是这样。

至此我们讲了心学在孟子那里的开端,找出了那个“心”的存在。

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当作理性的认知能力。

理性的认识能力是头脑的事情。

孔子讲的仁,后来孟子叫做恻隐之心,这个心不是理性的,而是生命情感。

我们离开生命情感谈真理的话,那是头脑的事情。

头脑是去认识外部世界,那个头脑用他的理性来帮助我们在这个世界中趋利避害。

趋利避害的理是在心之外的理,我们现在只抓住了心之外的理,而不知道心本身的理。

你抛弃你的心,取出一个理,这个理将伤害我们的生活。

回到中国心学,我们知道心即理,心外无理。

你要抓住不放的、认识到的理、在你心里站得住脚的理叫做心本身的理。

在你心中没有根的理叫心外之理,不可信。

我们一旦使自己的心亡失,跟着心外之理走,这叫心之亡失,结果会使得我们的心无法得到安放。

心是天理所在的地方。

天理即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心即理(阳明学第一命题),上承孟子的心学的萌芽,孟子说,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讲“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万事万物的真理我们本心具备,不要到心外去求,孟子又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做学问就是要将自己放出去的心找回来。

孟子的心学,他同时代的的人基本上不能理解,导致荀子的学说大行天下。

荀子是对孔子学说的另一种解释的道路,即第一,人性本恶;第
二,道德就是要限制利益争斗的那套规则,这套规则使我们的利益争斗被限制在合适的范围里面,这套规则叫做“礼仪”。

所以荀子学说的核心观念是“礼”,荀子主张以礼治国。

荀子抓住了礼来谈中国社会秩序的基础,但荀子学说的问题在娜?问题在于我们可能遵守礼遵守的很好,但心中并没有那个仁心,于是可能会演变为表面上恭敬有礼,温柔敦厚,然而实际上是把道德规则当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这种人格叫做乡愿人格。

因为荀子让我们相信道德在人心中没什么根据,只是头脑的聪明发明出来的限制利益斗争的规则,我们遵守它,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利益。

,在荀子的学说中养成了中国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叫我们国民性的病症—乡愿。

我们遵守道德规则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所以孟子的学说在他同时代的人理解的人极少,荀子的学说被大家接受,所以孟子的心学开始被淹没,到后来才被人们重新记起来,这当中通过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禅宗。

我们刚才讲到中国思想从两汉时期一直到唐朝完成一件事情—让佛学中国化。

由此中国思想有了一个方面叫佛家,儒道佛三家,佛家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就是佛学中国化的最高成果—禅宗。

禅宗就是心学,是用佛家的语言说的心学。

禅宗是修行的一种道路,佛教的各种宗派就是修行的不同法门,而禅宗修的是什么?禅宗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这条路被中国人认为是根本的路。

走向成佛的根本问题是佛在哪里?人人都有佛性,这是一条基本原则。

所以修佛的道路就是-----直指人心。

禅宗所把握到的心便是什么?
禅宗五祖弘仁法师讲:“自性若迷,佛何可求。

”所谓自性,一个就是说自本性,即佛性,人人都具备佛性,所以学佛,求佛性不要到心外去求,每个人都自有佛性,要见性成佛,而见佛性者即是心。

此心一来,那叫藏观金器,不睹众相,不为众相所惑。

(相:现象)禅宗抓住这一点来修,叫做修心。

金刚经思想的核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是客观的,但你不要停留在里面,相就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都区分出一个高低贵贱,停留在这种区分里叫
做住相,如果不住相了,则本心起来,叫而生其心。

本心起来就是这个心见了佛性。

我们无法脱离种种的器而看到金子本身,它说明----别把佛性从这个现实世界当中抽出来专门在那里等待我们看。

就好像金子本身总是在不同的金器里面存在一样的道理。

所以修佛不要离开现实世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是悟了佛法之后的慧能说的。

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有两层意思。

第一,你要摆脱众相对你的迷惑,这一步叫出世,藏观金器。

同时金子本身不脱离种种的器,你要求金子本身也要在种种的器里面求,于是第二层意思来了;第二,
禅宗叫我们修行,就拿烦恼来修,烦恼即菩提,人世间充满了烦恼,所以叫灰尘的世界。

别拒绝灰尘,因为烦恼来自心,它跟我们的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心。

心有两种用法,一种用法是用出烦恼来,还有一种用法是用出智慧来。

我们的烦恼证明了我们的无限心,证明了孟子讲的心,没有此心即无烦恼。

怎么修呢?烦恼成了我们修行的材料,这是非常自信勇敢的修行方法,叫禅宗。

如风吹水,自然成纹,你生活在世界上,怎么会不遇到风呢。

烦恼是波浪,水还是水。

大海汹涌澎湃,而海水的总量依然不增不减。

所以禅宗让我们抓住烦恼来修自己的心。

后来的宋明儒学把禅宗吸收进来,吸收到儒家里来变成了新儒学。

一个叫程朱理学,一个叫陆王心学。

两条路不一样,然后彼此的争论,但这两个不同的学派,理学派和心学派在宋朝和明朝目标是共同的,即王阳明所说的:我们中国人,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心中贼如何去破?风起来了。

把禅宗吸收进来的陆象山、王阳明一定认为要用我们的心去破。

我们上午的课首先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哲学?其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心学?我们首先指出了心学中心的存在,我们将之丢失,又将之求回来,孟子说这叫学问之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这个心的亡失实在是很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

如由童心进入长大后的功利境界,知道了趋利避害,即丢失了本心,人生也就不自在起来,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我们现在教育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越早越好,双语幼儿园,奥数学习班,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所有的知识、经验、手段,让他们丢失其心,然后再把它求回来,很难。

他们到自己要求的时候是三十几岁之后,80后来了,80后正在反思自己的三观问题。

50后的上一辈对80后有一个不可推卸的精神上的债务。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把“心”再求回来,人要安心立命,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技巧和运用逻辑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的信念。

慧根与智商不同,两者之中慧根更为根本。

我们应如何看待我们下一代成功的标准?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的奋斗,我们想脱贫,想发财。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留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怎样的社会状况?我们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曾经在根本上帮助他们营造他们的精神家园与否呢?我们教育当中缺失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追求的卓越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

基础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们平时的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让我们形成了种种欲望、期待、焦虑、希望、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因此叫业识。

业识由五个方面构成叫做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表示我们的五官接触外部事物,或外部事物给我们的感觉、知觉、表象。

受:感受。

想:有了苦和乐不同的感受,于是就会惦念,欲望由此而来。

行:想了以后要达到自己欲望的目标,叫做行。

这叫意志。

识:意志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它需要辨别、区分,叫分别识。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构成了我们平时的性格,业力所成,所以叫业识。

我们就在此心之中了,我们就在业识之中了。

如何破之?
我们将自己局限于自己这样一个业识里面了,我们就在我们这个小我里。

这个小我一定住相,一定着相。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本
心来了,本心是我们的心,又是宇宙,这叫大其心。

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就是守护和滋养我们的心,它不是针对头脑的,西方哲学针对头脑,中国哲学养心。

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那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什么叫佛性?不是空寂,这是对佛性的误解。

石头才叫空心静坐呢,不要误解了佛性。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其中一个方面叫爱情。

仓央嘉措写到:“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仓央嘉措用这首诗把爱情收归了佛门。

我心即是宇宙,何为宇宙----人类生活不朽的价值,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我们来到这世界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

佛学让我们活的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

于是(王阳明心学在宋朝的先驱人物)陆象山说:“宇宙内事,即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皆为世界宇宙内事。

”与异性相恋不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事,它是宇宙内事。

失恋之伤心亦属于宇宙内事,而不是你个人的偶然的不幸。

我们年轻的一代,要有心学的修养,就是这个道理。

心学不是心理学,心学在于使人改变人生态度,来访者的人生态度在根本上没改变,他们只是受制于这个时代的驱迫,时代将那些价值标准、成功标准全部给了他们。

有人问,在今天讲王阳明心学有什么现实意义?这就是。

我们能不能还我们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走之前留下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不管周围怎样的黑暗,我们的心是光明的。

没有禅宗或者没有慧能,即没有后来的陆象山、王阳明的心学。

所以隋唐时候的佛学,他的最高成果禅宗为宋明心学准备好了思想材料,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此未见本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亦未见本心。

还没有见性,成佛。

慧能的偈句要比神秀的高。

神秀是说我们本来有一个干净的心,然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可能要沾染上灰尘,那么何为修行呢?神秀用这首偈句表达他对修行的理解,它的理解是不断地擦灰,即不断地把我们的心跟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要保持这种隔绝。

因为外部世界充满了烦恼。

在这层意思中,他把心和烦恼对立了起来,这个对立错了。

我们上午讲过,烦恼就来自于我们的心,智慧也来自于我们的心,智慧与烦恼是对立的,但他们同出一源。

你不能将这二者对立起来,二元对立,这是其中一个错。

还有一个错,他把修行看成是对烦恼的拒绝,这意味着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求个人的治疗,那叫小成佛教,只求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不是释迦摩尼的智慧。

大智慧就是大悲悯,你没有悲悯就没有智慧,我们不能将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我们应拥抱众生的烦恼,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自己的烦恼,把众生的罪过也看成自己的罪过,这才是大乘佛教。

智慧就是悲悯,而非聪明,没有智慧的聪明很可怕,就是这样判断慧根的,因为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

你的心大了,打破了形骸之间隔,否则怎会有悲悯。

慧能的偈句针对了慧能的偈句的毛病,针锋相对,将二元对立的东西无掉了,将心与外部世界的对立无掉了。

无掉了之后并非什么都没有了,有东西来。

但这时候的慧能不知道,他的偈句其实表达了金刚经八个字的前四个字:应无所住。

也不要把自己这个本来干净的心当回事住在那里了,那叫着了净相,这也是住相。

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生长在污泥中,智慧从烦恼中来。

世界上如果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所以要彻底,慧能彻底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所住。

无了之后你不能停留在无里面,你说出了空,不能停留在空里面,那叫执着于空,又是烦恼,你还要将空再空掉,那叫空空。

要回到人世间,再入世。

禅宗讲修行要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境界。

如何更进一步?回到生活中来。

这时候的慧能尚未见性,因为后四个字-----而生其心他还不知道,但他已经到了悟的前夜了。

如果说神秀只在门外未入门内,那么慧能是已经站在门槛上了,他只要再跨一步
就进去了。

弘仁法师看到其偈句后,用鞋子把它擦了,这个动作有禅意。

慧能的偈句表达的是无的境界,擦掉实际上对这个无再无一次,将这个空再空一次,空空。

弘仁法师见慧能“腰石舂米”,第一句话就说了:“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斯夫。

”三更时分,弘仁法师为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当下大悟,连说五个何其(没想到)。

何其自性,本自清静;
何其自性,本无生灭;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自性就是自本性,即自本心,就是而生其心那个心,也就是佛性,人人都具备。

何其自性,本不动摇。

无论我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乐进也罢,恐惧也罢,都不至于撼动它。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万事万物的真理,我们自性本来具备。

这恰好是如孟子所说的那句话:“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真理不要到本心之外去求。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法就是事物,万法就是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的真实的意义只向我们的佛性呈现,平时我们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意义都不是真实的。

所以你见到了佛性之后,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才向你呈现。

这就是五个何其。

我们讲慧能顿悟的这个例子,也就是在说金刚经八个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心一来,叫自本性起来,就成了佛,叫即心即佛。

禅宗通过慧能奠定了基础,禅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学,他对心的领会,叫自本心,也就是佛性。

佛性人人都具备,但是平时没看到,因为心没起来,你看不到不是用眼睛看。

佛教中讲观想,此观者不是眼睛看,而是本心起来。

这个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把小我放下来叫去除了人我别。

我们非常重视自己这个我,我们
不断地拿出来跟别人比,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高则心生嫉妒,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低则心生傲慢。

我们不断拿出来跟人家比的那个我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但不是自己的自性。

所以禅宗修行第一件事就解决这个东西,减去这样的小我。

去掉人我别,放下那个本来不是你本来面目的东西。

慧能跟嘲笑他的和尚说了:切不可轻视初学者,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

人类文明、社会文明中的种种的病症有一个总的根源:轻视别人,所以叫无边无量的罪。

佛家把文明的病症的根源点的非常清楚。

有人问慧能何为功德,慧能回答: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功是我们心灵所达到的境界,那叫见了佛性了,自见本性,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

德是人与人打交道,人与人打交道的原则应该是平等,所以说平等是德。

合起来叫功德。

所以修禅宗/学习禅宗第一件事情要守戒,一切宗派都是如此。

即所谓戒定慧。

禅宗守什么戒:戒轻视他人,没有这一步就谈不上后面的定慧。

禅宗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提出了众生平等。

众生平等的根据在于“人皆有佛性”。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所以佛教严格来说不是宗教,他是无神论的,释迦摩尼是普通的人,我们有汉字佛范翻译梵文中那个单词叫Buddha,Buddha的本意是觉悟者。

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所以用不可轻视任何人。

所以老百姓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他身上有佛性在。

禅宗的心学讲我们本心起来即是佛,即心即佛。

他讲述了中国思想以前没讲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境界:众生平等。

众生之间差别很大,出生门第不同,资愚不等,性格有很大的差别,男女之间还有性别的差别,这都不至于让一个人可以被别人低,因为他佛性在。

每个人都要堂堂正正,自作主张。

禅宗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个人都是自性自度,我只是启发你。

在大师的启发下自性自度。

这样禅宗的思想就为宋明心学做了准备。

我上午讲,宋朝和明朝中国的哲学是第二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