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16 鼻窦开口部位
图1-16 鼻窦开口部位
(1)上颌窦。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为最大的鼻窦,有5个壁。 ①前壁。前壁有眶下孔和尖牙窝,后者为常用的上颌窦手术进路。 ②后外侧壁。后外侧壁与翼腭窝和颞下窝毗邻,近翼内肌,上颌窦病变破坏此壁可致张口困难。 ③上壁。上壁为眶底壁,故上颌窦疾病与眶内疾病可相互影响。 ④底壁。底壁为上颌骨牙槽突,根尖感染可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 ⑤内侧壁。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下部,有上颌窦窦口通中鼻道。因上颌窦窦口的位置较高,不易引 流,故感染机会较多。 (2)筛窦。筛窦位于鼻腔外侧壁上部的筛骨中,介于鼻腔和眼眶之间,为蜂窝状结构。筛窦以中鼻甲 基板为界分前、后两组。前组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筛窦顶壁借薄骨板与颅前 窝相隔。筛窦外侧壁即眼眶内侧壁,称为纸样板,薄如纸,故筛窦病变、外伤及手术可引起眶内或颅内并 发症。
④底壁。底壁为硬腭的鼻腔面,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部构成。鼻借此与口腔相隔。 3.鼻窦 鼻窦是位于鼻腔周围颅骨内的骨性含气空腔,共4对。依其所在的颅骨命名,鼻窦可分为上颌窦、 筛窦、额窦和蝶窦。鼻窦借自然窦口开口于鼻腔(见图1-16)。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开口于中鼻 道,统称前组鼻窦。后组筛窦和蝶窦分别开口于上鼻道和蝶筛隐窝,统称后组鼻窦。 临床上,若脓性 分泌物聚集于中鼻道,则提示为前组鼻窦炎;若脓性分泌物聚集于上鼻道或嗅裂后段,则提示为后组鼻 窦炎(见图1-17)。
图1-12 利 特 尔 区
②外侧壁。外侧壁为固有鼻腔的重要部 位,构成上颌窦和筛窦的内壁(见图1-13)。 外侧壁表面有3 个阶梯状纵向排列的长条骨片,外有黏膜及骨膜覆盖,构成鼻甲,由下向上依次称为下鼻甲、中鼻甲和上 鼻甲,其大小依次缩小1/3,前端位置递次后退1/3。各鼻甲外下方的间隙为鼻道,自下而上依次为下鼻道、 中鼻道和上鼻道。各的关系
2.鼻腔 鼻腔位于两侧面颅之间,为顶窄底宽、前后开放的狭长不规则腔隙。鼻腔前端起于前鼻孔, 经后鼻 孔与鼻咽部相通,并以鼻中隔为界分为左、右两腔。鼻腔以鼻内孔(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两部分。 (1)鼻前庭。鼻前庭位于鼻腔前段,即鼻翼内面所对应的空间,与固有鼻腔以鼻内孔为界。鼻前庭和 固有鼻腔黏膜交接处称为鼻阈。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长有鼻毛,且富含皮脂腺和汗腺, 故易发生疖肿。 由于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连接,缺乏皮下组织,故患疖肿时疼痛剧烈。 (2)固有鼻腔。固有鼻腔简称鼻腔,起 自鼻内孔,止于后鼻孔,由黏膜覆盖。鼻中隔将固有鼻腔分为 左、右鼻腔,各有内、外、 顶、底4个壁。 ①内侧壁。内侧壁为鼻中隔,由软骨和 骨构成,软骨膜和骨膜外覆盖黏膜。其最前下部黏膜内动脉 血管汇聚成网,称为利特尔 区(见图1-12),此处位置表浅,是鼻出血的 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
图1-9 外鼻的骨与软骨
图1-10 外鼻各部名称
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感染病灶不能挤压
外鼻血液供应丰富,动脉有眼动脉与颌外动脉的分支,静脉主要经面静脉、内眦静脉与眼静 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可经眼上、下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而面部静脉少或无静脉瓣,血 液可反流,故挤压鼻部或上唇等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感染病灶或治疗不当时可引起致命的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见图1-11)。
(3)额窦。额窦位于额骨下部内、外板之间。前壁为额骨外骨板,含骨髓,炎症或外伤可致额骨骨髓 炎;后壁较薄,为额骨内骨板,为颅前窝前壁的一部分,有导静脉或骨裂隙存在,故额窦炎可侵入颅内引起 脑膜炎或额叶肿胀。底壁相当于眼眶内上角,甚薄,有炎症时压痛明显。底壁内下方有额窦开口,经鼻额 管引流至中鼻道前端。
图1-13 鼻 腔 外 侧 壁
·下鼻甲。下鼻甲最大,前端接近鼻前庭,后端距咽鼓管咽口仅1.0~1.5cm,故下鼻甲肿胀或肥大时常 引起鼻塞,也可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咽鼓管通气引流障碍而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下鼻道 的顶端有鼻泪管开口。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的骨壁最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 部位。下鼻道后端近鼻咽处的黏膜下有一表浅扩张的鼻后静脉丛, 称为鼻-鼻咽静脉丛,是鼻腔后部出 血的主要位置,老年人鼻腔后部出血常发生在此处。
(4)蝶窦。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外侧壁与颅中窝、海绵窦、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管毗邻。顶壁为蝶 鞍底。前壁有窦口,下壁即鼻咽顶。蝶窦病变常累及上述结构。
1.2 鼻的生理
鼻的应用解剖生理
1.1 鼻的应用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3部分构成。 1.外鼻 外鼻突出于颜面中央,呈三棱锥体状,由骨及软骨构成支架(见图1-9),外被覆皮肤而成(见图1-10)。 外鼻鼻骨左右成对,上端窄厚,下端宽薄,故外伤时易骨折。鼻尖、鼻翼及鼻前庭处的皮肤较厚,与其 下软骨膜深部组织贴合较紧密,富含皮脂腺、汗腺及毛囊,是鼻部疖肿、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
图1-14 鼻腔中鼻道外侧壁
图1-15 窦口鼻道复合体(阴影部分)
·上鼻甲。上鼻甲最小,前鼻镜检查难以窥见,其后上方有蝶筛隐窝,为蝶窦开口所在部位。后组 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③顶壁。顶壁呈穹隆状,借筛骨水平板与颅中窝相隔。其中段呈水平状,为分隔颅前窝与鼻腔的 筛骨水平板,又称筛板。筛板上有许多细孔,称为筛孔,嗅神经穿过筛孔进入颅内。筛板窄、薄且脆, 外伤或手术易误伤而致脑脊液鼻漏或颅内感染。
·中鼻甲。上鼻甲附着于筛窦的顶壁、筛骨水平板或眶骨纸样板,是鼻内镜筛窦手术的重要解剖标 志。中鼻道外侧壁(见图1-14)有两个隆起,前下为钩突,后上为筛泡,两者之间为半月裂孔。半月裂孔向 前下和外上逐渐扩大为筛漏斗,前组鼻窦开口于此。额窦经鼻额管开口于中鼻道最上部,向后下依次为 前组筛窦开口和上颌窦开口。现代鼻科学将中鼻甲、中鼻道及其附近的区域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见 图1-15)。中鼻甲游离缘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称为嗅裂(嗅沟),嗅裂以上的鼻腔黏膜分布有嗅觉感觉神 经末梢,为嗅区黏膜。其余部分的鼻腔黏膜为呼吸区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