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2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廉颇、蔺相如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3.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预习检测
1.回顾——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10岁就读于长安,20岁开始漫游,足迹遍及全国。
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
太初元年(前104)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腐刑。
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2.检测——基础字词
给加线的字注音
使人遗()赵王书可与不()臣愿奉()璧往使大王见臣列观()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舍相如广成传()舍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乃使其从者衣()褐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臣请就汤镬()请奏盆缻()
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对人物身份的介绍有何作用?
2.文章对主要人物蔺相如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
3.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围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4.找出文中廉颇的对话,并分析其作用。
我的质疑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提示:(1)从节选的这部分看,以蔺相如为主,而介绍人物时却将廉颇放在前面,是为了说明廉颇是上卿时,蔺相如仅为舍人,地位悬殊。
(2)“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是为了说明宦者令的地位低微,更何况其舍人,又为相如被推荐设伏,为廉颇不服做铺垫。
(3)着力描写廉颇之勇和功大,与蔺相如形成对比,与后面的故事情节形成照应。
2.提示:(1)设伏:开头对人物的介绍为下文埋下伏笔。
(2)陪衬:秦王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衬托了蔺相如的与众不同。
(3)虚写:缪贤讲述蔺相如曾助自己脱罪,虚写其勇敢和智慧。
(4)出场(不同凡响):面对现实,从容坚定,成竹在胸。
3.提示: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的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
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十五城。
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最后以人璧俱碎的结果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
相如看出秦的十五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另一方面果断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
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提示:廉颇的对话在课文中只有三处,他在渑池之会前“与(赵)王诀”的一段话,表现了他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很有政治头脑。
这样,后来的知过勇改就是合情合理的发展了。
在将相和事件中,他先前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的自高自大和心胸狭窄,
这是武将廉颇性格发展和情节发展的必然,作者写出这一性格特点,是真实可信的,正由于这一性格特点,后来写廉颇知过改过、负荆请罪就更突出了廉颇坦率真诚的性格和爱国思想。
廉向蔺请罪时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语言不多,坦诚直率,可敬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