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三生物上学期调研试卷(二)(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肝细胞中含有葡萄糖和蔗糖
B.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C.细胞中的无机盐都以离子形式存在
D.叶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2.下列对细胞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在核糖体合成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中心体和高尔基体等
C.所有生物膜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组成
D.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DNA、RNA、蛋白质、磷脂等成分
3.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B.将成熟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
C.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D.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
4.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三个碱基
C.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5.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
6.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D.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在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的光合作用将发生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暗反应中C3化合物的变化是(填“上升”或“下降”),C3化合物变化过程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中.
(2)含量上升的光反应产物是,若此时增加光照,光合作用的强度
将.
(3)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叶肉细胞出现CO2浓度显著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4)农业生产上通过增加田间的CO2浓度而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常采用的措施是施用有机肥,请解释原理:.
(5)在大棚生产中,为提高农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除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外,还应降低,常用的方法是.
8.番茄紫茎(A)对绿茎(a)是显性,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是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1)用两个番茄亲本杂交,F1性状比例如上表.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
和.
(2)用表现型为绿茎、马铃薯叶的番茄产生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若得到两种表现型的单倍体,原因可能是.
(3)基因型为AaBb的番茄自交,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A与a的分开时期是,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1中基因型为AABb的几率是.
(4)在番茄地里发现一株异常番茄,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采用方法可获得大量稳定遗传的幼苗.
9.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请回答: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演替的结果.
(2)要调查其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流动的特点是.
(4)从食物链分析,鼬属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能量从田鼠流入鼬的体内后,除直接以粪便排出外,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0.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E和e,F和f 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
(1)请问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产生几种基因型的子代表皮细胞?并分别写出基因型.
(2)如果不考虑该生物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交换,那么该生物产生的配子有几种基因型?并写出基因型.
(3)如果图是该生物的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时发生减数分裂交换后的结果,请问由它产生的配子类型有几种?并写出基因型.
(4)如果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发生交换,你认为哪一种分裂方式对于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为什么?.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11.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②中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作为碳源,②中不同浓度碳源的培养基(A.影响;B.不影响)细菌的数量,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法.
(2)④为对照,微生物在④中不生长,在⑤中生长,④的培养基与⑤的培养基最主要的区别是;使用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菌落.
(3)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为什么进行倒置培养?
(4)如何比较不同菌株降解苯酚能力的大小?.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12.天然酿酒酵母菌通常缺乏分解淀粉的酶类,用作发酵原料的淀粉需经一系列复杂的转化过程才能被利用.研究者从某丝状真菌中获取淀粉酶基因并转入酿酒酵母菌,获得的酿酒酵母工程菌可直接利用淀粉产生酒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淀粉酶基因切割下来所用的工具是,用将淀粉酶基因与载体拼接成新的DNA分子,下一步将该DNA分子,以完成工程菌的构建.
(2)若要鉴定淀粉酶基因是否插入酿酒酵母菌,可采用的检测方法是;若要鉴定淀粉酶基因是否翻译成淀粉酶,可采用检测.
(3)将该工程菌接种在含淀粉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加入碘液,工程菌周围出现透明圈,请解释该现象发生的原因.
(4)如何进一步鉴定不同的转基因工程菌菌株利用淀粉能力的大小?.
2015-2016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肝细胞中含有葡萄糖和蔗糖
B.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C.细胞中的无机盐都以离子形式存在
D.叶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专题】正推法;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细胞中的化合物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有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等,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解答】解:A、蔗糖为植物二糖,只存在植物细胞中,A错误;
B、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B正确;
C、细胞中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有的参与化合物的组成,比如镁参与形成叶绿素,铁参与形成血红素,碘参与形成甲状腺素,C错误;
D、所有活细胞含量最多的化合物都是水,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特点.
2.下列对细胞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体在核糖体合成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中心体和高尔基体等
C.所有生物膜的结构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组成
D.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DNA、RNA、蛋白质、磷脂等成分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正推法;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需要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分泌蛋白先在核糖体上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然后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在该过程中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解答】解: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抗体在核糖体合成后,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和分泌,A正确;
B、高等植物细胞中没有中心体,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B错误;
C、细胞器膜和核膜没有糖被,蛋白质在生物膜上的排布方式是不同的,有的覆盖着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磷脂双分子层,C错误;
D、蓝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蓝藻细胞中没有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是知识点是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不同,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在组成成分、结构、功能上的联系,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B.将成熟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
C.用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
D.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适宜的温度等外界条件
【考点】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
【分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全能性表现的条件.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尤其是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很强的前瞻性,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是进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理论基础,再加上学生学习了细胞分化和核移植技术,因而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将植物细胞的部分组织细胞进行离体培养(组织培养),就可以生成一棵幼苗,这就是植物的全能性,在进行植物细胞的离体培养时,应提供营养(培养基)和适当的外界条件,其成活的关键是在操作过程中不被细菌感染,确保无菌.
【解答】解:未离体的植物细胞只能进行细胞分化形成特定的组织或器官,不能表现出全能性.由于离体植物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细胞培养时应给予适宜的营养,同时要做到无菌条件,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需要的条件:①消毒灭菌;②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③适宜的温度;④充足的养料.植物组织培养中植物激素使用:植物组织培养中关键性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4.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三个碱基
C.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D.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合成的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专题】正推法;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答】解:A、tRNA具有专一性,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A错误;
B、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相邻三个碱基,B错误;
C、线粒体中含有少量的DNA,也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D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掌握密码子和tRNA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5.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本题是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人类遗传病,先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和基因的位置,然后写出相关的个体的基因型,根据基因型进行相关的概率计算.
【解答】解:据图,该病表现为父母正常,子女患病,因而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错误;
B、如果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Ⅱ﹣3、Ⅱ﹣4都是携带者,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则Ⅱ﹣4一定带有致病基因,B正确;
C、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Ⅱ﹣4、Ⅰ﹣1都为携带者,Ⅰ﹣2基因型正常,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0,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6为携带者的概率是,C错误;
D、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如果是伴X隐性遗传,Ⅲ一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是知识点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伴性遗传,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出遗传病的类型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基因型的判断和遗传概率的相关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6.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B.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又参与体液调节
C.寒冷能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
D.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与体液调节,B正确;
C、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C正确;
D、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综合考查了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解题关键是识记下丘脑功能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在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其叶片的光合作用将发生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暗反应中C3化合物的变化是下降(填“上升”或“下降”),C3化合物变化过程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基质中.
(2)含量上升的光反应产物是ATP和,若此时增加光照,光合作用的强度将不会有明显变化.
(3)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叶肉细胞出现CO2浓度显著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叶片的气孔关闭.(4)农业生产上通过增加田间的CO2浓度而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常采用的措施是施用有机肥,请解释原理:土壤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能产生CO2.
(5)在大棚生产中,为提高农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除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外,还应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常用的方法是适当降低夜晚的温度.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正推反推并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含量的改变直接影响的是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变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5化合物消耗减少,剩余的C5相对增多;二氧化碳含量由高到低时,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个反应变弱,生成物C3生成量减少,由于C3的消耗不变,所以C3的含量下降.
【解答】解:(1)根据题意可知,“将培养在CO2浓度为1%的环境中的某植物迅速转移到CO2浓度为0.003%的环境中”,这将抑制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仍在进行,因此暗反应中C3化合物含量下降;由于暗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基质,因此C3化合物变化过程发生的部位是叶绿体的基质中.
(2)由于三碳化合物减少,随机导致利用的和ATP减少,因此两者的含量会上升;若此时增加光照,光合作用的强度将不会有明显变化.
(3)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叶肉细胞出现CO2浓度显著下降的最可能原因是叶片的气孔关闭.(4)农业生产上通过增加田间的CO2浓度而促进作物光合作用,常采用的措施是施用有机肥,这是由于土壤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能产生CO2.
(5)在大棚生产中,为提高农作物光合产物的积累量,除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外,还应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常用的方法是适当降低夜晚的温度.
故答案为:
(1)下降基质
(2)ATP和(若光反应产物写了O2得0分)不会有明显变化
(3)叶片的气孔关闭
(4)土壤的微生物分解有机肥能产生CO2
(5)呼吸作用的强度适当降低夜晚的温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8.番茄紫茎(A)对绿茎(a)是显性,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是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1)用两个番茄亲本杂交,F1性状比例如上表.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 和aaBb .
(2)用表现型为绿茎、马铃薯叶的番茄产生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若得到两种表现型的单倍体,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3)基因型为AaBb的番茄自交,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A与a的分开时期是减数第一
次分裂后期,F1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1中基因型为AABb的几率是.
(4)在番茄地里发现一株异常番茄,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采用植物组织培养(茎尖培养)方法可获得大量稳定遗传的幼苗.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植物培养的条件及过程.
【分析】分析:已知番茄紫茎(A)对绿茎(a)是显性,缺刻叶(B)对马铃薯叶(b)是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利用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解答】解答:(1)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就紫茎和绿茎这一对性状来看,表中给出的数据:紫茎:绿茎=1:1,说明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就缺刻叶和马铃薯叶这一对性状看,表中给出的数据:缺刻叶:马铃薯叶=3:1,说明两个亲本的基因都是杂合子(Bb),所以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2)用表现型为绿茎、马铃薯叶的番茄产生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理论上只能得到基因型为ab的单倍体,若得到两种表现型的单倍体,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3)等位基因分离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基因型为AaBb的番茄自交,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后代有9种基因型,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
所占比例为++=(或×=),基因型为AABb的几率×=.
(4)在番茄地里发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一株异常番茄,其原因最可能是基因突变,可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大量稳定遗传的幼苗.
故答案为:
(l)AaBb aaBb
(2)发生了基因突变
(3)减数第次分裂后期
(4)植物组织培养(茎尖培养)
【点评】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及过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通过题目分析和实验设计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要能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9.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请回答: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2)要调查其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从食物链分析,鼬属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次级消费者,能量从田鼠流入鼬的体内后,除直接以粪便排出外,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专题】简答题;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
【分析】群落演替的方式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食物链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鼬属于次级消费者.田鼠的摄入能除去粪便能后为其同化能,同化能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和用于其自身是指、反应和繁殖的能量.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故答案为:
(1)次生
(2)样方法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次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热能
(5)生物的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演替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减数分裂中每对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这种现象称为有丝分裂交换.如图是某高等动物一个表皮细胞发生有丝分裂交换的示意图,其中D和d,E和e,F和f 表示某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
(1)请问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产生几种基因型的子代表皮细胞?2种或1种并分别写出基因型.DdEeFF和DdEeff或DdEeFf
(2)如果不考虑该生物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交换,那么该生物产生的配子有几种基因型?2种并写出基因型.DEF和def
(3)如果图是该生物的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时发生减数分裂交换后的结果,请问由它产生的配子类型有几种?4种并写出基因型.DEF、DEf、deF、def
(4)如果细胞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发生交换,你认为哪一种分裂方式对于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更大?减数分裂的贡献更大为什么?因为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重组配子能遗传到下一代,而有丝分裂产生的细胞只是对个体的局部有影响..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据图分析,这是一对同源染色体,这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三对等位基因;该细胞在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子代表皮细胞由母本直接发育而来,所以只有1种基因型,为DdEeFf;如果不考虑该生物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交换,则该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的配子有2种基因型,分别是DEF和def;如果此图是该生物的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时发生减数分裂交换后的结果,则由它产生的配子类型应该有4种,分别是DEF、def、DEf和deF.
【解答】解:(1)发生有丝分裂交换后,由于在有丝分裂中只涉及着丝点断裂问题,结果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后移向两极.出现两种情况:DEF/deF和DEf/def或DEF/def结果为和DEf/deF,2种或1种.
(2)如果不考虑该生物在产生配子时发生的交换,那么该生物产生的配子只有2种,DEF和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