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九年级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3月份月考九年级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丘壑( h è)羸弱众目睽睽( ku í)饥肠辘辘
B、揣摩( m ó)繁琐运筹帷幄( w ò)流光溢彩
C.、狡黠( xiá)慰籍叱咤风云 ( ch à)自出心裁
D、挑剔( t ī)张皇前瞻后顾( zhān)坦荡如砥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在现今快节奏的、泛娱乐化为主的娱乐类节目霸屏的大环境下,《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节目确实是_______________。
它们以文化传播为载体,将个人成长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用文字、声音、图片等传统载体,打造出一档档_____________ 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身心娱悦,更多的是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思考。
我们的综艺节目也应该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格的创新实践的“中国造”文化产品。
而此类节目的_____________,无疑是满汉全席餐桌上的一道清粥小菜,清新雅致又别有韵味。
A.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应运而生
B.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应运而生
C.应运而生另辟蹊径别开生面
D.别开生面应运而生另辟蹊径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时隔千年,我们依然会被文天祥誓死报国、忠贞不渝的气节所震撼。
B、秋瑾,号鉴湖女侠,女中豪杰。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激越慷慨,尽显巾帼英雄的本色。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灵静谧,清新宜人,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D、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闺阁生活,婉约细腻;后期多悲叹故国旧事,情调感伤。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前期词作代表。
4. 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一句的宾语部分是“很多鱼”。
B.“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是因果关系复句。
C.“几个”是数量词;“曾经”是副词。
D.“走过去”和“得到了证明”都是动宾短语。
5、综合性学习(5分)
“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是中国科学教育促进会倡议成立,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中小学校、政府部门、国际性公益组织、教育企业以及媒体组
成的国际性公益组织,它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在科技、教育、文化、
艺术、体育、经济等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青少年间的理解与信任。
今年,香泉中学申请加入了“一带一路”青少年和平友好发展国际联盟,学校决定组
织学生开展以“‘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的影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校将对全校学生做一次关于“‘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來虫活的影响”的问卷
调查,请你仿照示例,为调查问卷设计一个问题。
〈 2 分)
例:你认为“一带一路”对青少年未来生活会有影响吗?
( 2)学校将与联盟中的外国会员学校进行一次交流活动,请仿照示例,向外国青少年
朋友介绍中国的一处名胜古迹。
(3分)
例:滕王阁,位于贛江边上,王勃为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我们可以在这
里欣赏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6、名著导读(6分)
(1)《西游记》中白龙马、猪八戒和沙僧在做唐僧之前分别都是做什么的?
(2)《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优缺点,请你从中挑选一人,写出他的法名,并客观说明你对他的看法。
人物法名: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爷爷的黄豆》一文,完成7-10题。
(共13分)
爷爷的黄豆
爷爷是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
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
大染坊被抵了赌债。
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
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
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
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
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
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
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
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
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
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
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
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
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
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
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
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
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7、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8、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
(5分)
9、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
(5分)
(二)阅读《PM2.5——阴霾杀手》一文,完成10-12题。
(10分)
PM2.5——阴霾杀手
①目前国内用户量最大的翻译软件——有道词典推出2011十大英文词汇。
位居第二名的是“PM2.5”,“PM2.5”是什么?它究竟“何德何能”一跃成为十大英文词汇的“榜眼”?
②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成份,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③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④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
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8.6个月。
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和PM10浓度越高,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PM2.5的影响尤为显著。
⑦如何应对PM2.5?专家指出,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需采取统一而不是分离的应对战略。
由于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
有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
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旦除去气溶胶,将会使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表现得更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加CO2减排的压力。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B、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C、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D、在欧盟国家中,PM2.5导致人们的寿命减少8.6个月。
而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第6段中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PM2.5对儿童及其双亲的影响更为明显。
B、第7段“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句中,去掉“可能”一词文意会有改变。
C、第4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什么是PM2.5、危害、来源和应对措施等问题。
12、第四段中,“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一句中的划线部分能否改成“更大”?为什么?(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9分)
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
高碳不仅加剧气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
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径。
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
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10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5吨标准煤左右。
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
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4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
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推广的。
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
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
惟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
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19.1%,2014年碳强度下降5%;工业余热替代北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
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
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
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碳家庭等。
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
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
废弃物不是无用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
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
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说是一场竞赛。
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2015年4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3、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1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
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15、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古诗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小题。
(15分)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
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注]①抄:掠夺。
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③宗:宗族,宗室
16.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谢之谢:道歉
B、此朗之所以于邑也邑:同“悒”,愁闷不安
C、捐弃居产捐:捐献
D、不为衰世解业解:懈怠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监试者异之莫有从者
B、唇齿之喻久之,关东兵散
C、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执以诣卓
D、为天下所仇为监营谒者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19.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②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二)古诗文积累赏析(10分)
20、古诗文默写(4分)
①《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
②《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
③《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
④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2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共6分)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诗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句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诗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②、“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3分)
四、写作表达(50分)
22、请以“其实就在我身边”为题,在横线上填上两个字的词,如“关爱”、“榜样”等,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要求:⑴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