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试卷
一、八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那座军营那群士兵(节选)
①他们来到当年的“点名台”前。
张嵩山整了整衣冠,缓缓走上了“点名台”。
看着排列整齐的方阵,望着一头头的白发,一张张沧桑的脸庞,张嵩山眼前幻化出一张张英俊的面孔,一个个鲜艳的、火红的领章、帽徽,仿佛回到了三十五年前……“连长好!”一声震天响的呼喊把张嵩山拉回到现实中,这一声亲切的、久违的呼喊,蕴含着当年那血浓于水的连队亲情。
两行泪珠从眼帘飞驰而下,这就是连队,军人一生一世都难以忘却的灵魂的故乡、青春的故乡;虽然部队解散了,他们的豪气未散,心未散……张嵩山清了清嗓子,开始点名:“孙雅雅。
”年近七十的老连长除了身体略显佝偻外,声音还是那样洪亮,还是那样有力,丝毫不减当年。
②张嵩山又叫了一声:“孙雅雅。
”“到!”“曲高远。
”“到!”“牛飞鸣。
”“到!”
③“张文英!”这是张嵩山点的最后一个人。
现场一下子沉寂了。
④“张文英!”张嵩山提高了声音。
⑤现场一阵沉默。
⑥这时,杨伊洛站了出来:“战友们,去年夏天,几个小孩来到九龙湾游玩,当时天热,他们就跳进黄河洗澡。
黄河下边暗流很多,卷走了一个小孩。
当时,张文英正在岸边种菜,听到呼救,没有半点犹豫,一下子跳进了黄河,把孩子推到岸边,但他却没出来。
”
⑦杨伊洛走到张嵩山身边,解释道:“我怕大家一路上开车分心,在微信上没有说明。
”
⑧张嵩山点点头,眼角又一次飞出泪花。
⑨这时,站起来一个孩子。
他说:“我是兵兵,张叔叔就是为救我牺牲的。
”张嵩山走上前,紧紧抱住了兵兵。
⑩杨伊洛说:“我看了张文英生前的日记,知道他有百年后把骨灰的一半埋在城垛山的愿望……可惜他出事后,尸体一直没有打捞上来。
今天就带来了他的一双鞋子,等会儿我们上山,做个衣冠冢吧,好了却他一辈子的军人情结。
”
⑪张嵩山看到那双鞋子是手工做的布鞋,似乎还没有上过脚。
是张文英的老娘做的?可是,听说他的娘早早就去世了啊。
⑫墨春秀上前一步,看着那双鞋,迟疑了一下,缓缓说道:“这是当年俺娘给他做的。
”
⑬张嵩山记得,当年这个村的妇女给部队的战友每人做了一双鞋,他的,也没有舍得穿,一直摆放在他的办公室桌,直到退休他才收拾回家,锁进箱子里。
⑭没有人提议,也没有人说话,大家带着兵兵,带着张文英的那双鞋,朝城垛山走去。
同行的人,除了张嵩山的战友,还有“鱼水新村”的全体村民。
⑮不知道是谁先带的头,唱起了那首《城垛谣》:这万万块秦砖吆,是咱一代代的骨头连骨头!这万里城墙吆,是咱一代代的血肉筑就!俺在关外头,您在关里头。
十三雄关忠魂守,家园万代无边忧……
⑯这歌,似云,在每个人心中漂浮着;似雨,在每个人眼帘中飞落着……大家都跟着唱起来,每个人的心似乎也沉醉起来……
⑰在城垛山上,选坟茔的时候,张嵩山选了个地势较高的地方。
他说:“得让张文英瞧
得见咱的老营盘。
”
⑱从未落过泪的杨伊洛,此刻泪水伴着话语:“兄弟们,我和老张明年就七十了,你们也都奔六十了,就让文英兄弟代表咱们,永远看护着老营房,永远呵护着城垛山吧。
”
⑲新坟隆起,全体默哀,天空阴雨四合,飘起了小雨,淅淅沥沥,无声无息。
忽然,孙雅雅走出队列,朝着山下,朗诵起来。
声音低沉,沙哑,是那么豪气,又是那么悲壮:“……啊,祖国,是军人心中的恒星;军人,是祖国忠勇的卫星……”
⑳雨,哗啦啦,大起来。
这雨,似唱,似说,似乎在为九泉之下的张文英哭泣,似乎在向坟茔前的人嘱托着什么,似乎在为城垛山歌唱,似乎在为“鱼水新村”的未来欢呼……
(《奔流》2018年第9期、10期连载)(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退伍战士回到老营盘为主线,带出众人为张文英举行葬礼的情节,赞美和平年代退伍军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B.文中地名的设计颇具匠心,“城垛山”“鱼水新村”,无不使人联想到战争和军营的氛围。
C.文中叙述了当年“鱼水新村”的妇女们给战士们做鞋,旨在表现了军民一家亲。
D.选文语言简洁明快,富于变化和气势。
全文以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主,用议论点题。
(2)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划线词和画线句。
这歌,似云,在每个人心中漂浮着;似雨,在每个人眼帘中飞落着……大家都跟着唱起来,每个人的心似乎也沉醉起来……
①赏析画线句。
②赏析划线词。
(4)文中张嵩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写出两点即可)
(5)文中第⑳段画线句蕴含了哪些情感?请概括。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各题。
①每年春天和秋天,人类会惊奇地仰望着天上那些成群结队、遮天蔽日而又神秘莫测的旅客——候鸟。
经过亿万年的自然进化,候鸟形成了每年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往返迁徙的独特习性。
全世界9000多种鸟类中,超过三分之一的鸟都是候鸟,每年迁徙的候鸟数量可达100亿只以上。
②同一季节,随着纬度的改变,气温会产生梯度性的变化,特别是北半球的大块土地在冬季被冰雪封盖,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许多鸟类不得不越过赤道,飞到南半球越冬。
正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候鸟的迁徙路线都呈南北方向,在北半球尤其明显。
③人们用多种方法观测候鸟的飞行路线,如望远镜观察、雷达探测、给鸟涂颜料和环志等,其中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是环志法。
环志法是将金属或塑料做成脚环(或颈环、翅环),刻上环志国家、单位和编码,将环固定在候鸟的腿部(或其他部位),做好记录,将鸟放飞后,期望通过再次观测到它或回收脚环,这样能更好地了解被环志的鸟儿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数据。
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也在探索在大型候鸟身上安装小型无线电信号发射器,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④经过长期监测,鸟类学家认为全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东亚——澳大利亚、中亚——印度、西亚——东非、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美洲、密西西比——美洲
和太平洋——美洲。
这些迁徙路线就如一条条“高速公路”,任由鸟儿们飞来飞去,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⑤在迁徙的过程中,鸟类展示了非凡的智慧。
硫磺鹀是美国东部随处可见的一种鸣禽,每年秋季,它们都会飞行3800千米,到达越冬地——墨西哥南部、巴拿马等地。
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是以星星为标记进行迁徙的。
具体用来判断方位的是北极星中心约35°以内的北方天空,也就是说,在这个区域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仙女座、仙后座等都是它们的路标,其卓越的导航本领让科学家惊叹不已。
白颊林莺,从加拿大迁往南美洲时需要面对飞行路线的选择:如果沿着美国海岸南下,经墨西哥、中美洲再到南美洲,就会减少死亡的可能,但路途遥远。
然而,这些小鸟的选择是直接勇敢的飞越大西洋,并有规律地停留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的某些岛屿上休息。
另外,白颊林莺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以使旅途更舒适,真是有勇有谋。
⑥对候鸟来说,迁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乐趣。
它们在迁徙途中要遇到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飞过大洋、翻越高山、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遭遇天敌,还有被人类捕食的危险……比如从英国出发的家燕,首先飞越英吉利海峡,穿过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跨过地中海,途经撒哈拉沙漠,再抗击热带风暴的袭击,抵达刚果的雨林,最后到达南非。
经过超过10000千米、长达4个月的旅程,只有大约一半的成年个体能够存活下来。
这是多么悲壮的旅程啊!
⑦迁徙无疑是候鸟生活中最大的“冒险事业”,每年都会有无数的候鸟永远无法到达它们的目的地。
但是,它们仍然会沿着一定的路线,春来秋往,从不失信。
迁徙对候鸟来说,是使命,是责任,是一种承诺。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⑥段从候鸟迁徙的原因、①________、候鸟迁徙的路线、②________、③________五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候鸟迁徙的知识。
(2)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高速公路”“冒险事业”等词,使说明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B.随着卫星应用技术的发展,有些国家的科学家已经通过定向接收机接收信号来观测候鸟的行踪。
C.白颊林莺在选择飞行路线时显得有勇有谋,它们选择直接勇敢地飞越大西洋,还会选择好的天气和合适的风向。
D.作者对候鸟迁徙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守信、责任是肯定和赞美的。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月球,为啥有个“背面”?
①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开始了奔月之旅,她肩负着沉甸甸的使命:首次实现人类探测器月球背面软着陆。
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月球背面。
②曾经无数次举头望明月的你,是否留意过,我们始终只能看到月亮有玉兔和月桂树的那一面?没错,千百年来月球始终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始终背对地球。
③那么,是谁把月球变成了双面伊人呢?
④用一句话解释就是: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和月球自转一圈的时间,都是28天左右。
想象一下,绕大树画个大圆圈,在大圆圈上均匀标出360个刻度。
始终面对这棵大树走圈,用360步走完。
在大圈圈上每走1步,身体就倾斜1度。
走完时身体也完成360度旋转,回到原位。
也就是说,当你用同样的时间完成自转和公转时,你始终会一面对着大树。
月球也是如此,这在天文学中叫同步自转。
⑤然而,这只是表面原因。
⑥月球形成早期,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多了,只有几个小时,而不是现在的28天左右。
对地球而言,月球也曾是“多面伊人”。
只是数亿年来,月球自转速度不断变慢,慢到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一样,才导致它始终一面对着地球。
所以,到底是谁给月球自转踩了刹车?
⑦要解释月球自转变慢,潮汐力是最容易被想到的。
⑧住在海边的人,会发现海水一天有两次涨和落。
这是因为地球正对月亮的那面,受到的月球引力更强;背对月亮的那面较弱,引力的方向都朝着月球。
而地球在绕月球转时,无论哪个点的离心力都一样。
离心力的方向与月球引力方向相反。
如此一来,地球背对月球的那面。
受到的月球引力稍小于离心力,面对月球的那面则稍大于离心力,最终两面都感受到一个离开地心方向的力,于是地球两侧的海水就涨起来了。
⑨同样,月球也会受到地球带来的潮汐力,这让月球两面都鼓起来,月球就变扁了。
尽管月球上没有海水,月幔和月核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潮汐力,并在月球内部形成不断涌动的固体潮。
这种固体潮导致月球幔层之间不断摩擦,转变为热能,从而在几十亿年时间内耗散月球部分动能。
⑩不过,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们研究发现,月核与月幔之间的流体属于超低粘性层,这意味着潮汐力所引发的摩擦力很小,不至于耗散月球太多动能。
而且,摩擦作用发生在月球内部。
这过程只能耗散掉地球、月球这个系统的总机械能,而不能直接给月球自转踩刹车。
所以,最直接的刹车机制其实是力矩作用。
力矩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转动轴或支点转动的趋向。
⑪月球在逐渐变扁的过程中,要同时完成绕地球的公转和自转。
想象在月球内部,有一条与地心和月心连线方向一致的长轴。
长轴在瞬间是指着地心的,但由于自转,下一瞬间这条长轴就会偏过去,不再指着地心,这时,来自地球的潮汐力对月球这个长轴的两端都会产生力矩。
这个力矩与长轴偏移过去的方向相反,也就是跟月球自转方向相反。
这会直接改变月球自我的角动量,导致月球自传速度逐渐减慢。
天长月久,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变得相差无儿,最终有了我们在地球上看不到的“背面”
(作者韩鑫,文章有删改)(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月亮有个“背面”的原因。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月球形成早期,自转速度比现在快多了,只有几个小时,而不是现在的28天左右。
(3)阅读第⑩段,分析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们研究发现,月核与月幔之间的流体属于超低粘性层,这意味着潮汐力所引发的月核与月幔之间的摩擦力很小,不至于耗散月球太多动能。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击折了。
家里传来消息说:“它死得很惨,被拦腰折断,又裂为四块,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了。
”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树就在门前站着,是那么粗,那么高。
我们这些孩子,日日夜夜恋着它。
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树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它,落得满枝满梢。
这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吐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树就是一首歌。
我们听着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回到村口,就急切切地找那老槐,果然,没看到它。
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了那老槐,被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墙角,白花花的刺眼。
我心里不禁抽搐起来: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我痛心不已。
④夜里,我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要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
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突然,我看见在树桩四周的皮层里,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走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
”“没有了。
”“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
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要时就消失了。
⑥小儿突然说,“爸爸,我好像又听到那树叶在响,是水一样的声音呢。
”水一样的声音?这是我曾听过的。
可是如今,水在哪儿呢?“爸爸,水还在呢!”小儿又惊叫起来,“你瞧,这树桩不是一口泉吗?”我转过身来,向那树桩看去,啊!真是一口泉呢!那白白的木质,分明是月光下的水影,一圈儿一圈儿的年轮,不正是泉水绽出的涟漪吗?我的小儿,多么可爱的小儿,他竟发现了泉。
⑦“泉!生命的泉!”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紧紧搂住了我的小儿。
原来一棵树便是一条竖起的河,雷电可以击折河身,却毁不了它的泉眼,它日日夜夜涌动,永不枯竭。
那纵横蔓延在地下的每一条根,该是那一道道的水源了吧!
⑧我有些不能自已了。
月光下,那嫩嫩的枝条上,绿绿的小叶一片片绽了开来。
“爸爸,这嫩枝儿能长大吗?”“能的。
”我肯定地说。
⑨说完了,我们就再没有言语,静静地坐在“泉”边,谛听这在空中溅起的生命的水声。
(1)请认真阅读选文,在表格A、B、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②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3)请比较下面原句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一片片的小叶绽了开来,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
改句:一片片绿绿的,鲜鲜的,深深的小叶占了开来。
(4)文章在构思方面很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你的发现。
我的蔷薇
①新居院落那丛蔷薇,默默守候我15年。
但我对它的忠心陪伴浑然不觉,甚至曾漠视它,任由它自生自灭。
②而它一直顽强地活着,就在以前院落里的一丛竹子下。
那只差一点儿被我扔掉的旧瓦盆里活着。
③这丛蔷薇的老家在南大校区,和我只有一路之隔。
一个早春的下午,我准备回家,忽然看到操场边围栏上被冬天弄得灰头土脸的蔷薇的枝条。
我知道这丛蔷薇四月放花,是粉红色的花朵,花朵较大,煞是可爱。
我于是想到我寂寞的院落。
我知道蔷薇可以插枝培育,而且早春正当其时,我将栏杆旁向路面旁逸的一枝小心折下,回家后剪裁成几小段儿,插在院落里,与邻居分界的80公分高的生铁栏杆下的砖缝里,将剩余的一段儿细枝,随手插在一旁被春雨滋润的旧瓦盆的泥土里。
谁会想到,蔷薇的生命力是那样强,插在砖缝里的蔷薇很快抽枝起身,第二年便花团锦簇,成为小小院落里的风景。
为了给蔷薇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我在院门两旁的砖垛上安装了拱形的不锈钢支架,蔷薇很快上墙上架放花,到春天,出门进门有蔷薇陪伴,心中的快乐无以言表。
④但我一直忽略了,放在门口南侧那丛竹子下的旧瓦盆儿里的蔷薇。
一直到我卖掉那个房子,搬家时,我才注意到瓦盆儿里的蔷薇,居然还活着。
但清瘦无比,像一个被遗弃的营养不良的孩子,枝细如丝,叶色多斑,十余年之间,她不曾开过一朵花儿,当然我一直不曾浇水施肥,她是靠雨水和地气维持生命的。
这样的蔷薇,我能放弃吗?
⑤新居也有一个小小的院落。
和原居不同之处是院落是徽派风格,有围墙封闭,人在院子里活动,与外界毫不相干。
那盆蔷薇搬来后,我将花盆拿掉,将蔷薇的根儿连同曾有的泥土一起放进窗前50公分宽的土地里。
让她扎根泥土,回归自然。
只是我不知道,一直不曾修剪的枝条,因耽搁了发育年龄,还能不能继续蓬勃生长?就我所掌握的养花知识,将旧枝剪掉,根系会更发达,新枝的发育速度将远远超过旧枝。
但那是陪伴我十多年的蔷薇啊,已经被我冷落这么多年,我还能为了欣赏而痛下黑手吗?我给蔷薇浇水,悉心呵护,然后每天观察它的变化。
很快,我注意到,蔷薇的枝条颜色变深,叶子变绿后,有了精神,并且有了带刺的毛边儿,很快有新枝长出。
蔷薇的枝条是不可能自己站起来的,我找到两根废旧的竹竿,靠墙斜立着,将蔓延出来的枝条用绳子系在竹竿上。
⑥一年过去了。
春暖花开,我注意到,蔷薇已出落的像个大姑娘,枝繁叶茂。
靠墙的竹竿有时会被风吹倒,为了避免对蔷薇的再次伤害,我索性在蔷薇上方的空调支架系上绳子,将蔷薇的枝条往上吊起,我用绳子一端系上枝条上端,另一端系了一只装了半瓶水的塑料瓶子,将瓶子抛过院墙,这样,我的蔷薇,曾经被我冷落但一直不曾离开我的蔷薇,真正站起来了,她无怨无悔,自由伸展腰肢,很快朝气蓬勃了。
⑦随着节气的转暖,蔷薇枝条上长出许多新枝。
⑧蔷薇今年会开花吗?我每天早晚都在关注蔷薇的变化,我看到蔷薇枝头附着了许多令人厌恶的碧绿的虫。
接着,我很快注意到一枝新枝的顶端,有了细小的葫芦状的花蕾。
那不是新生的叶子,是我一直期盼的花蕾!第二天再看,几乎每一枝蔷薇顶端都有了花蕾,而且还不只一个。
⑨蔷薇放花指日可待。
那可是我从南大移植来,15年以来第一次放花!我非常期待,蔷
薇是与爱情有关的花卉。
据说,粉红蔷薇的寓意是我要与你过一辈子。
这个意义真好,这种蔷薇注定要与我相守终生。
在她被冷落的时候,她一直不离不弃,保持希望,维系着生命,她终于等来扎根大地之后的放花时节。
⑩而且这丛蔷薇还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只要活着和坚持,就一定会有希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1)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词语,写出作者对旧瓦盆里蔷薇的态度变化。
我随手将蔷薇插在旧瓦盆儿的泥土里——①________——不忍——②________——③________——从这丛蔷薇身上悟出生活真谛。
(2)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角度具体赏析第⑥段划直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具体描绘了一丛蔷薇,由被“我”忽略到被“我”重视,最后长满花蕾的经历。
B.第③段用很多笔墨描绘出其他蔷薇,是为了表现出其他蔷薇的美丽姿态。
C.第⑤段划曲线句子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蔷薇的悉心呵护,表现了我对蔷薇的喜爱之情。
D.第⑩段从旧蔷薇的经历中悟出人生真谛,只要活着和坚持,就一定会有希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E.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我对蔷薇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会越长越高吗?
①人类会越长越高吗?身高与什么有关?对于人类的身高而言,基因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据统计,一个人的身高70%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一般来讲,个子高的父母生的宝宝也是高个,个子矮的父母生的宝宝也是矮个儿,但是遗传对身高的影响不超过80%。
除此之外,健康和营养对身高也有很大的影响。
②历史一再证明了健康和身高之间的关联。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始于1352年爆发的黑死病夺去了60%的人口,幸存者发现,他们的食物和居住空间一下子变得绰绰有余,因此人们长得相对较高,那时的英国人只比如今的英国人矮4厘米。
但在17世纪的欧洲,人类的身高又降至历史的低点。
法国人的平均身高不超过162厘米,主要是由于“小冰期”导致冬天非常寒冷,粮食产量大幅减少,而且那时内战频发,包括从1642年至1651年的英国内战、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起的各种战争,德国也被战火蹂躏了30年。
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社会巨变,农作物产量提高、自来水出现、城市的卫生条件大幅改善、经济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势,西欧国家人们的身高也随之开始猛蹿。
③营养与身高也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儿童阶段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营养不良,在成人阶段,他们很难长到潜在的最大高度。
从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增长了12厘米,其中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70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60厘米,这与日本政府在二战以后为学生增加营养餐有关。
二战以后,日本励精图治,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提升,日本政府开始关注国人的身高,政府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让他们在学校免费喝牛奶。
政府对于日本孩子的身体素质同样重视,要求中小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活动。
这些政策为日本人身体条件的改变起到了不小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