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下)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生物的繁衍和发展
第一章生物的繁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
一、被子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生殖过程。

优点:后代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信息。

(1)被子植物繁殖过程:通过开花、传粉、受精、结实,并产生种子来繁殖后代。

(2)被子植物双受精:花粉中的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另一个精子与中央细胞结合,将来发育成胚乳。

(3)应用:采用人工辅助授粉和疏花疏果等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

(4)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大部分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和人类都是通过有性生殖繁衍后代。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优点:①加快繁殖速度;②能保持植株原有的性状。

(1)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组织培养的优势:①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体,实现“工厂化”生产;
②能保持原植物体的优良性状。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3、生殖特点:①卵生;②体内受精。

4、发育:(1)完全变态: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卵→幼虫→蛹→成虫)。

举例:家蚕、果蝇、蝇、蚊、金龟子;大多数两栖类(蛙)等。

(2)不完全变态:在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卵→若虫(跳蝻)→成虫】。

举例:蝗虫、蟋蟀、蝼蛄等。

5、应用:利用雌性昆虫在繁殖期散发激素引诱雄性昆虫的习性,人工合成激素诱杀雄性害虫,破坏雌雄虫正常交尾,以达到减轻虫害的目的。

三、两栖动物(如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6、生殖特点:①卵生;②体外受精。

7、变态发育:卵→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幼蛙→成蛙(生活陆地或水中,用肺呼吸)。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
8、生殖特点:①卵生;②体内受精。

9、过程:经过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10、鸟卵的结构:①卵壳和壳膜(保护及通气作用);②卵白(保护和营养作用);
③卵黄(营养作用);④胚盘(含有细胞核,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11、鸟的卵细胞由卵黄膜、卵黄和胚盘构成。

12、应用:①用“人工孵化”鸡蛋模拟“自然孵卵”,提高了孵化的效率;②在“育雏”期间鸟能消灭大量的害虫。

五、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哺乳动物的生殖特点:①胎生;②体内受精)
13、男性生殖系统:
14、女性生殖系统
15、人类的生殖过程包括:产生生殖细胞→受精→胚胎发育(280天左右)→分娩等过程。

16、人的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胎儿与母体交换物质(氧气与二氧化碳,养料与废物)的场所是胎盘。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
17、遗传:每种生物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的现象。

18、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人体常见的遗传性状:耳垂、舌头、眼皮、大拇指等。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如番茄果实的红色或黄色、家兔毛的黑色或白色、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等。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
的(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3)生物体的性状常由一对基因控制,成对的基因有显
性和隐性之分,分别用大、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人双眼
结构功能
睾丸分泌雄性激素和产生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到阴茎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产生的分泌物组成精液
结构功能
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产生卵细胞
阴道精子进入和婴儿产出通道
输卵管输送卵子到子宫和受精的场所
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皮AA和单眼皮aa)。

一对基因只要有一个是显性基因就表现为显性性状(如AA或Aa都表现为双眼皮),成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能表现隐性性状(如aa表现为单眼皮)。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9、人类的生殖细胞是亲代与子代之间联系的唯一“桥梁”,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人的体细胞含有23对染色体,其中1对与性别决定有关叫做性染色体,其余22对称为常染色体。

(1)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包含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
(2)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是由两条X染色体组成。

母父
XX X Y
X X X X X Y X Y (生男生女由男性决定,概率都为50%)
女儿儿子
二、变异
20、变异: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叫做变异。

(1)变异的分类:①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导致原因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

②不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由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引起的变异,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导致原因:环境因素。

(2)变异(按能否提高生物个体生存和繁殖能力)还可分:①有利变异;②不利变异;③中性变异。

21、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22、变异应用:人们对生物的变异类型进行逐代挑选、培育,获得不同的新品种。

例:无子西瓜、太空南瓜和辣椒(利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的特殊环境使种子内的遗传物质容易发生变异)。

三、遗传病与优生
23、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白化病、色盲、血友病等)。

24、遗传病的类型:
(1)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的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如唐氏综合症)。

(2)基因遗传病:①显性遗传病(如结肠息肉);②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症、血友病、色盲)。

25、近亲结婚导致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高。

禁止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质、预防遗传病发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一、生命的起源
26、生命的起源:①原始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②原始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

27、化学进化学说:
(1)生命起源:生命的产生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原始地球上简单的无机小分子合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
二是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合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
三是有机大分子形成原始生命。

(2)证据:①米勒的实验;②太平洋的“硫化物烟囱”;③兴隆县的古海底“黑烟囱”。

28、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结晶蛋白质——牛胰岛素;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又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核酸。

29、生命的基本特征:①能从外界获得营养并排除代谢废物;②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③能生长和繁殖;④能遗传和变异。

二、生物的进化
30、生物进化证据:①生物化石;②比较解剖学。

31、生物进化历程(见后第62图“生物进化谱系树”):
(1)植物:原始生命体→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动物:原始生命体→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节肢软体动物→软体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3、主要的两种生物进化学说(人们普遍接受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拉马克创立的“用进废退学说”,其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2)达尔文创立的自然选择学说,其论点是:生物在生存竞争过程中产生有利或不利变异的新个体,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

34、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①生物产生的可遗传的变异是内部因素②外界环境的变化是外部条件。

35、人工选择:根据人类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选择而形成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例如:各种甘蓝、300多种犬。

三、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36、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森林消失→古猿转到地上生活,学会使用树枝、石块等物体→两足直立行走→学会制造工具,大脑逐渐发达,产生语言,形成人类社会(即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37、人与类人猿(如猩猩、长臂猿等)本质区别:①人能劳动,能在劳动中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人有语言,有思维。

38、人类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如北京人)→智人。

第四章现代生物技术
39、现代生物技术:
(1)类型:①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基因工程(如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鱼等);
②以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生殖)为核心的细胞工程(如克隆牛、克隆猴等);
③还有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

(2)利弊:①有利:应用广泛,带来便利,显现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②有弊: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第七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0、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大气、土壤等(应用:培育反季节花卉、蔬菜;控制温度人工培育虾、蟹的幼苗等)。

①光的强弱影响植物的分布,影响动物的活动(有昼行和夜行动物);
②水质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活和生存;③每种生物都有生活的适应温度;
④空气的质量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⑤土壤的性质影响植物的生长。

(2)生物因素:①种内关系:指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②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寄生、共生)。

举例:共生——如根瘤菌与大豆、藻类与真菌关系。

③应用: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和寄生等关系进行生物防治(如防害虫);优点:不污染环境。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1、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环境影响生物:如阳光、雨水、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温度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

(2)生物适应环境:①保护色(如雷鸟、北极熊等);②拟态(如枯叶蝶、竹节虫等);
③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3)生物影响环境:
①绿色植物保护和改善环境;②微生物促进物质循环等。

第二章生态系统42、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43、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
(2)生物部分:①生产者(绿色植物);②消费者(动物和人类);③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44、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45、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46、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4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但有限的自动调节能力。

48、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运动。

(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传给消费者、分解者)。

49、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
50、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范围:地表以上100m和水面以下100m)。

(1)组成:大气圈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

(2)作用: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3)对生物圈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是:①臭氧层被破坏;②温室效应。

第三章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一、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51、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造成的问题:粮食匮乏、交通阻塞、住房紧张、水资源短缺等。

52、我国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53、自然资源的分类:(1)不可再生资源:如各种矿物、煤、石油、天然气;
(2)可再生资源:如水、生物、土壤。

54、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量少。

55、自然资源的利用:
(1)对可再生资源要遵循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2)对不可再生资源要遵循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56、生物多样性包括:(1)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7、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2)制定《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四、保护生态环境
58、当今存在的环境问题:(1)一类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能量,以废水、废气、废渣以及电磁波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2)另一类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

59、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

60、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