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鸭山一中2018--2019年(上)高一学年期末考试题
学科: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8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 “周初万邦并立,周只不过是其中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制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 周大子与诸侯政治权利平等
B. 盟约是维系天子与诸侯关系的根本纽带
C. 周初政体易于导致分裂制据
D. 周初政治状态的基础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2.与分封制相比,秦朝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依据在于()
A.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得世袭
B. 郡县的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D.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3.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4.据统计,战国时秦有官名52种和爵20等,齐有官名33种,楚有官名98种,赵有官名58种,魏有官名32种,韩有官名19种,燕有官名19种。
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官名明显增多,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
B.机构臃肿,职责不明
C.世卿世禄制快速发展
D.官僚制度的发展
5.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D. 西周: 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6.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元朝设立中书省
7.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目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B.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C. 容易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易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8.据统计,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占了总官员的40%,而在唐代这一比例只有15%。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进步 B.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C.统治者的统治策略 D.市民阶层的壮大
9.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
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
从这一记载,可以推知明代()A.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 B.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
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
10.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
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
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方便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
11. 从公元前490——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利克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
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说明()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原则逐渐遭到破坏
B. 群体决策感情用事影响政治质量
C. 集体决策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安全
D. 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贵族的民主
12.公元前487年,雅典进行了执政官选举方法的改革,由原来的公民大会直接选举变为由享有资格的成员抽签选执政官。
这一改革()
A. 有利于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B. 有利于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
C.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13.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三表(执行)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
愿减轻的听便。
”材料反映罗马法的基本特点是()
A. 保护平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B. 保护私人财产,注重公平原则
C. 注重法律程序,保证司法平等
D. 保护罗马共和国境内所有居民
14. 1701年颁布的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当今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订更详明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
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
该规定()
A. 强化议会对王权的限制
B.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致使王位的继承陷入无序
D. 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
15.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型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臣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
上述现象表明()
A. 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 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 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 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16.美国在建国过程中既继承了英国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创造,下列能体现出当时美国对英国传统继承的是()
A.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
B. 国家元首权力很大
C. 行政机构向议会负责
D. 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17.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
”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A.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 分权制衡,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 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 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18. 西方各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人体上可归纳为三种模式:和平渐进方式、暴力革命方式、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方式。
其中属于“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19.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
这一平衡表现为()
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 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20.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21. 太平大国运动爆发后,马克思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曾称太平大国为“中华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权。
”1902年,孙中山则说“太平大国一朝为吾国民族大革命之辉煌史……今日吾党宣传排满好资料。
”马克思、孙中山对太平大国的评价()
A.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相同
B. 符合现代化史观,立场相同
C. 符合革命史观,角度不同
D. 符合文明史观,立场不同
2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C.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D.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23.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银元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开放的商埠中有一个在湖南省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24.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 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主政治舞台
B. 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D. 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25.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6.马克思认为:“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
”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A. 巴黎公社的失败
B. 俄国二月革命的失败
C. 辛亥革命的失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
27.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沦陷区进行了敌后游击战,据统计到1940年前后,国民党敌后游击战达到鼎盛时期,人数达100万人左右,一度成为日军重点进攻的对象。
这一现象说明()
A. 国民政府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B. 国民党的敌后抗战牵制了日军力量
C.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共同抗战
D. 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成为中流砥柱
28.《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
”这说明()
A. 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C. 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
D. 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44分)
29.分权和制衡在不同政体中均有体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
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材料二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汉密尔顿系统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认为这是防止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也是避免暴政的最好途径。
同时,他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内部进行权力牵制,以防止国会权力过分集中。
材料三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密尔顿的主张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
(4分)
30.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鸦片战争不只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的东方的胜利。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迁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m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民主化、法制化。
(2)工业化、市场化。
(3)科学化……
——(摘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
(2)根据材料二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民主化、法制化方面的具体表现。
(4分)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
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两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4分)
31.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
从此,在她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7分)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图三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2)材料二中两国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13分)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10 CACDC BACDA 11——20 BBBAD AADBD 21——28 CBCBA ABC
二、简答题:
29. 【答案】(1)说明: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
(6分)
(2)体现: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属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二者互相制约。
(5分)
(3)认识:分权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利于政权的稳定;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4分)
30. 【答案】(1)“界碑”: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胜利”: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4分)
(2)民主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法制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其留下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分)
31. 【答案】(1)发展趋势: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
(4分)
(2)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原因:两国国情不同,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