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
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6分,每小题2分)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
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
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
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
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
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决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
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
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 、谋算。
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后来,外墙的建筑就要完成,要盖顶,细枝的规格要改变,于是,好像从电话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蚁又转而寻找新型号的细枝。
如果你破坏了蚁丘某一部分的结构,数百只蚂蚁会过来掀动那一部分,移动它,直到恢复原来的样子。
当它们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于是,长长的队伍像触角一样伸出来,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1.下面对“蚂蚁的确太像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能够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动用军队,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
B.抱着幼体象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的织巢蚁就像人类社会中使用童工的情况一样。
C.蚂蚁能够不停地交换信息,这样的做法也和人类相同。
D.蚂蚁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2.“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中的“这一层”指代的
含义是()
A.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是最让我们不安的动物。
B.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都过着两种生活。
C.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作为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
D.蚂蚁、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3.下面各项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
A.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头脑里是没有思想的。
B.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就会看见蚂蚁们的思考、筹划和谋算。
C.建造蚁丘的时候,有时需要一批一定规格的细枝,这时,所有成员立刻都着魔般搜寻起正合规格的细枝,说明蚂蚁具有智慧。
D.当蚂蚁觉察到远方的食物时,它们就会拉起长长的队伍,越过平地,翻过高墙,绕过巨石,去把食物搬回来。
[答案]
1.D
2.D
3.A
[解析]
1.这是蚂蚁不像人的方面
2.A、B、C都不全面
3.原文是“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
二、课内外古诗文阅读、默写(20分)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7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5.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荆轲和而歌
A.又前而为歌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6.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答案]
5.B
6.D
7.
(1)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解析]
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信:信物。
5.试题分析:B和例句都表修饰,A项表承接,C表并列,D表转折。
6.试题分析:“心狠手辣”分析不当。
7.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二)诗歌阅读(5分)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5分)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风急天高猿啸哀”写登高所见,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分)(2)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营造了凄凉、肃杀的氛围。
(2).颔联主要运用了远近、俯仰结合和叠词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
[解析]
(1)试题分析: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2).
试题分析:
颔联视野更为开阔,所写景物也更为壮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句承“风急天高”、下句接“诸清沙白”,真乃鬼斧神工天衣无缝。
秋高风大,故闻落木之“萧萧”,峡峻流急,故见波涛之“滚滚”。
其实作者通过落木、流水也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
安史之乱把盛唐重重涂上了一抹落日的余辉,千古兴亡多少事,长安王气黯然收。
作者似登历史高台,纵观其盛衰兴亡,赌物伤情,不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慨叹,大唐王朝在政治上毕竟已进人萧瑟悲凉的晚秋时节。
但是在这极其萧瑟苍凉的景物描述中,却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读来音调铿锵、意境豪放,蕴蓄着浓厚的阳刚之气。
这便是杜甫的工力所在,杜甫自谓“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便是一首对仗工整、精于诗律的上乘之作。
且此联的叠字,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读杜甫诗常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叹,究其原囚,便在于杜甫是用他的整个生命来写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因为有这种非同寻常的执着,故才有这样非同寻常的佳作。
是为第一部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9、补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诗经·氓》)
(2),乌鹊南飞,,何枝可依?(《短歌行》)
(3)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1)夙兴夜寐
(2)月明星稀绕树三匝
(3)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名句默写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及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
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
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寐、察。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4分)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
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
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
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
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
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
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
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
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
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 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
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
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
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
他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
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是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
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
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
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
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
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
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
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
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11.文中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分)
1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3分)
13.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4分)[答案]
10.CE
11.①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②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③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
12.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惶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13.答案: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
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流,都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
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
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
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分析选项与原文内容的差别,C项,“任何时候”与文章第④段“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及相应的阐述矛盾。
E项,第⑦段“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选择问句表明作者并没有确定“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
所以选CE。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胡杨林的形象特点和探究写作意图的能力。
答题时,可先抓住“胡杨林”“作用”“分析”等字眼,然后起笔于“胡杨林”,即谈胡杨林的形象特点和胡杨林在内容及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角度,可从胡杨林的形象特点和意义,在主题上的作用,
在结构上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答题思路:先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负重”的含义和在文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再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的角度分析塔里木河的意义。
可从三个方面去把握,首先是塔里木河本身的行为让我们慨叹,其次是塔里木河的发展变化历程让我们慨叹,第三是塔里木河直接引发的作为人类的我们的慨叹。
1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着文中塔里木河在文化方面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以塔里木河为出发点,谈论的方向是“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要答出河流与文化密切相关的联系,然后根据塔里木河在文中与文化的关系及意义,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尽量遵循“观点、阐述、再次总结观点”的答题思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纤.细(xiān)幽僻.(pì) 袅娜.(nuó) 扣人心弦.(xián)
B.倩.影(qiàn) 否.泰(fŏu) 脸颊(xiá) 童心未泯.(miǎn)
C.荫.蔽(yīn) 吮.血(yŭn) 商榷.(què) 孜.孜以求(zī)
D 蕴藉.(j í) 细菌.(jǔn) 缜.(.zhěn)密忸怩.不安(n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B项“否泰(fŏu)”的“否”应读pǐ;“童心未泯(miǎn)”的“泯”应读mǐn;C项,“吮血(yŭn)”的“吮”应读shǔn;D项,“蕴藉(j í)”的“藉”应读jiè。
所以选A。
15、下列句子中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契诃夫把目光集中在小人物身上,以他们的不觉悟,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
....、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厌恶。
B、珠海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开发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
...比.,一幢挨着一幢。
C、哲学系刘教授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他思维敏捷,常常信口开河
....,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D、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向来是讳莫如深
....,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却谁
也不愿意正视现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C项,“信口开河”:指随便胡说。
此处情感不当。
所以选C。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阅读反映科技成果、传播科学知识的文章,要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为目的,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
B、不仅中国现代小说吸收了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还继承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优秀传统,富于民族传统和现代意识。
C、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D、孙犁的代表作《荷花淀》已经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视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句式杂糅,应该改为“要以…为目的”,或者去掉“为目的”;B语序不当,中国和外国,前后没有呼应;“不仅”应该放到主语“中国现代小说”后面;D第二个分句主语置换,在“视为”前面加“文艺界”。
所以选C。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
作为一门传统艺术,。
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将书法限制死板
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①③⑥②④⑤ D.③①⑥②⑤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传统艺术”后,应该选③,紧跟后面①具体说明书法的特征,⑥与现代艺术的比较强化书法的特征,②⑤④为逻辑严密的小语链。
所以选D。
18.下面一段文字有4处使用不得当、不得体,一处标点有误,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5分)
今天肖大伯的心情特别高兴,邀请我们这个楼道里三家芳邻,到他家聚聚。
我到的最早,肖大伯请我喝椰奶,大李来的最晚,成为姗姗来迟的不速之客,肖大伯请他喝白开水。
我想,肖大伯激励先进,奖掖后进,还真有一套办法。
(1)改为
(2)改为
(3)改为
(4)改为
(5)改为
[答案](1)“高兴”改为“好”;(2)“芳邻”改为“邻居”;(3)“不速之客”改为“客人”;(4)“激励先进,奖掖后进”改为“赏罚分明”。
(5)把“肖大伯请我喝椰奶”后的逗号改为分好。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高兴”书面语太强。
“芳邻”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不速之客” 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激励先进,奖掖后进”书面语太强,来的早晚不能用先进后进来区分。
19.在下列横线上补写一个简短的结尾(不超过50字,3分),使之成为一则寓言,并写出这一则寓言的寓意(不超过25字,2分)。
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
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