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蒙书中的“孝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蒙书中的“孝道”
发布时间:2021-09-14T02:04:08.336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14期作者:黑晓佛
[导读] 唐宋时期的敦煌社会对于孝道启蒙教育十分重视,这在敦煌蒙书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黑晓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兰州 730070
摘要:唐宋时期的敦煌社会对于孝道启蒙教育十分重视,这在敦煌蒙书中有着集中的体现。

这些启蒙读物的传播与流行,既是唐宋时期敦煌民众道德规范与价值理念充分表现的过程,也是这种价值理念得以认同不断并强化的过程。

关键词:敦煌蒙书;孝道;价值理念
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崇高美德,儒家视其为立身之本、齐家之要、治国之道,《孝经》强调能尽孝必能尽忠,由此引出“移孝作忠”的忠君观念。

历代帝王对儒家孝道观念非常推崇,由此便形成了“忠孝合一”的政教特色。

“孝道”者,“亲亲”之意也。

中国人一直把孝道视为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最为崇高的美德。

《后汉书》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忠”的基础,古时帝王欲要臣民忠于自己,必先教民以孝道。

由此可见古时社会对于孝道的重视。

在这里,日常生活的习俗、规范和伦理知识已经变成了对日常生活的客观的反映和描述。

“孝,从其产生之初,本身就具有教化意义。

”[1]也正是由于孝道在治理国家中所扮演的这种特殊的作用,后世统治者无不极力提倡孝德,希望藉由孝德的推展,引导百姓移孝于忠,将孝德与忠德统一起来。

敦煌蒙书《百行章》第一篇即为《孝行章第一》,而《新集文词九经钞》中关于孝的篇章,高达31则,以及其他启蒙教材在“孝道”方面也不惜笔墨,由此可知敦煌思想类启蒙类读物对孝道的重视。

由于家庭的特殊意义,古人非常重视家庭伦理规范的教育。

唐宋时期敦煌社会流行的蒙书中,关于处理家庭关系的经验和规则方面的内容亦不胜枚举。

敬爱为先孝子之事亲,以敬爱为先。

《百行章》云:“当竭情用力,以养双亲。

”《新集文词九经钞》引《真言要决》云:“事君事父者,唯以忠孝为主,事君为父者,须以慈爱为宗。


体察生活对于父母的生活起居必须时时体察,如《百行章》言:“察其寝食”,倘若父母有疾病,或者颜色有改,则又言:“须忧而问之,知其善恶”;“不得先悦其身,临食忘味,绝于梳洗”。

《太公家教》亦云:“父母有疾,甘美不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闻乐不乐,闻喜不看,不修身体,不整衣冠,父母疾愈,整亦不难。

”[2]
曲从依附对于父母做错事,做子女的也要顺从,如《王梵志诗》云:“耶娘行不正,万事任依从,打骂但知默,无应即是能。

”[3]父母若遇危难,则《百行章》云“犹身陷火”,急往救之。

不做使父母操心之事,如《百行章》云“补摊博戏,二亲之忧”。

出入家中必须禀告父母,如《王梵志诗》云:“耶娘年七十,不得远东西,出后倾危起,元之儿故违。

”又云:“耶娘绝年迈,不得离傍边,晓夜专看待,仍须省睡眠。

”[4]《辩才家教》:“孝养堂前父母,出入总须安委。

”行走时必须在父母之后,如《太公家教》言:“其父出行,子须从后”、《百行章》云:“侵暴他人之物”,乃因为不孝是一大罪名,如《武王家教》云:“不孝父母为一逆”。

感念亲恩是指时时将父母的恩情记挂在心,应当如《百行章》言:“终其身,不忘亲”,因为《百行章》言:“乳哺之恩,实难可报。

父者天也,母者地也,欲报之恩,昊天罔极。

”父母的恩情极大,又如《辩才家教》言:“侍奉不可辞□苦。

十月怀胎起坐难,报取三年亲乳哺。

不论男女一般怜,总随恩爱无他苦。

既若不听辩才言,请问慈乌来反哺。

”[5]故父母之恩重,必须终生不忘。

家庭是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组织,除了上述孝顺父母之外,尚需须进一步与家庭的每一分子,甚至是家族邻里的成员,相处融洽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庭伦理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外,最为亲近的首推兄弟,故孔子以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如:《新集文词九经抄》引《孝经》云:“孝于亲者,可移于君,悌于兄者,可移于长,居家理治,可栘于官,三者备矣,则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


值得注意的是,将孝亲与忠君并重。

《礼记·祭统》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

”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观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祟高美德,被视为立身之本、齐家之要、治国之道,而《孝经》有云:“故以孝事君则忠”,强调能尽孝必能尽忠,由此引出“移孝作忠”的忠君观念。

历代帝王对儒家孝道观念非常推祟如,晋元帝、晋孝帝、梁武帝、梁简文帝等皆倡导《孝经》,唐玄宗曾亲注《孝经》,都是以君王的身分提倡孝道教化,而转栘为忠君爱国之道,由此形成中国独有“忠孝合一”的政教特色。

在唐代政府的推动下,儒家的忠君孝亲思想,成为深值人心的价值观。

这种倡导忠孝的教化思想,不论是在儒家经典或是通俗作品中皆是随处可见。

如《太公家教》言:
事君尽忠,事父尽敬。

……善能行孝,勿贪恶事,莫作诈伪,直实在心,勿生欺诳。

孝子事亲,晨省暮参,知饥知渴,知暖知寒;忧则同戚,乐则同欢。

父母有疾,甘美不餐,食无求饱,居无求案。

闻乐不乐,闻喜不看,不修身体,不整衣冠,父母疾愈,整亦不难。

[6]
将尽孝的细节、行为如同教条式的排列,讲述得巨细靡遣,以此清楚的告诫庶民行孝的表现方式。

其内容,多是取材自儒家经典与儒家所认可的孝行,作为教化庶民尽忠行孝的规范。

其讲述方式则更注重子女在日常生活上对父母的照顾奉养,以及当双亲受疾病、忧愁困扰时,子女所发自内心的担忧与关心,强调孝道是合内外一体的表现,并且彰显儒家行孝重视实时性的特色。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的孝道为核心,发展成为三纲五常的家族伦理,以及由此所延伸的社会伦理,这是传统社会中赖以维持的道德秩序,也是稳定社会人心的力量。

敦煌童蒙读物将儒家孝道思想视为道德教育的重心,以此教化庶民群众遵守奉行。

这些蒙书使位处西陲的偏远的地带,而且是胡汉混杂的区域,凭借其宣扬孝道以教化人心,因其符合唐代社会的普世价值,故仍然能够普遍流行。

参考文献:
[1]肖群忠.论“孝”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1998(04).
[2][3][4][5][6]郑阿才,朱凤玉.敦煌蒙书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350、427、427、329、350.
作者简介:
黑晓佛(1978-),男,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民族宗教教研部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敦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