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委曲求全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

《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

《道德经》全文出现成语57个一、出自原文的:1、玄之又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原为道家语,形容道的微妙无形。

后多形容非常奥妙,不易理解。

2、功成不居:《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居:承当,占有。

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

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3、和光同尘:《道德经》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4、天长地久:《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5、功成身退:《道德经》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身:自身,自己。

指成功之后就抽身回来。

指功业建立起来就辞去官职大功告成之后,就辞去官职。

6、金玉满堂:《道德经》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堂:高大的厅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

也形容学识丰富。

7、目迷五色:《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迷:迷乱。

五色:指青、红、黄、白、黑。

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形容颜色又杂又多,因而看不清楚。

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令人分辨不清。

亦作“五色目迷”。

8、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惊:惊惶不安。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

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9、听而不闻:《道德经》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闻:听。

听了跟没听到一样。

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10、涣然冰释:《道德经》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

像冰遇热消融一般。

比喻疑虑、误会、隔阂等一下子消除。

11、虚怀若谷:《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虚:谦虚;谷:山谷。

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

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2、芸芸众生:《道德经》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得道境界:曲则全,枉则直

得道境界:曲则全,枉则直

得道境界:曲则全,枉则直*导读: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这一观点,不是老子独创的,《易经》中早就有了。

孔子也说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如果我们从全的方面去求全,直的方面去求直,必然无法达到目的,这是因为全会走到它的反面曲,直会走到它的反面枉。

所以,我们为了达到全,不妨先曲;为了达到直,不妨先枉。

得道之人最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永远处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所以就无为地得到了全和直,也就无所谓曲和全、直和枉了。

为人处事,要讲艺术,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婉转,容易达到目的。

直来直去,有时是行不通的。

娄师德是一位既有武略、又有文才的大臣,在保卫和巩固西北边防上卓有建树。

可他处在武则天一朝,那时酷吏横行,罗织诬告成风,多少忠贞大臣都横遭不测,死于非命,因此他在当宰相时极为谨慎小心。

一次,他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我官至宰相,你又当刺史,荣宠太甚,最为人所忌恨,你怎么才能避免呢?他的弟弟跪着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啐唾沫,我也不生气,自己擦掉就是了,免得兄长为我担忧。

娄师德一听,忧心忡忡地说:这正是我担忧的。

人家啐你的脸,是生了你的气,你擦掉了,这不是会更让人生气吗?啐了你,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受。

一位年轻人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海上油田钻井队。

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领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时间内登上几十米高的钻井架,把一个包装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顶层的主管手里。

他拿着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狭窄的舷梯,气喘吁吁、满头是汗地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

主管只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就让他送回去。

又快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给领班,领班也同样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让他再送给主管。

他看了看领班,犹豫了一下,又转身登上舷梯。

他第二次登上顶层把盒子交给主管时,浑身是汗两腿发颤,主管却和上次一样,在盒子上签下名字,让他把盒子再送回去。

他擦擦脸上的汗水,转身走向舷梯,把盒子送下来,领班签完字,让他再送上去。

老子与道德经_煮酒论史

老子与道德经_煮酒论史

老子与道德经_煮酒论史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西出函谷,在函谷关被函谷关关长尹喜留住,君喜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

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孔子述论语,是站在君王及统治者角度,教育人们做臣子的道理即如何做到臣忠子孝。

老子写道德,是从一普通人角度,希望,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即对百姓少管点,自由乃小民安生立命所在。

我以为中国历史有三大遗憾,一是忽视了或根本没有哩解到老子道德经里的自由内涵,二是忽视管子的经济思想,三是忽视墨子科学探索精神。

道是什么?道德经一开篇就是“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一开篇就表明他所说非常人所理解的道。

所以我们说老子道德经不讲道德。

道德经不讲道德,讲什么?讲自由。

所以老子又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什么?自然就是一种先天的自由状态。

所以老子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什么是无为?就是要少管,治大国如小烹,不要圻腾百姓,给百姓自由,百姓就能自己安生。

如此就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这就是说,自由是一切发展的本原。

老子道德经还具反圣反智的思想,老子写道德经时已经年过80在此之前他大半辈子都在官埸了混虽官不大,但毕竟算是体制中人,他看多了大人物声色犬马,嘴上的仁义道德,实际在争权夺利,礼乐制度下人的矫柔造作的虚伪,所以他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没有自由的仁义,智慧必产生大伪,近而他进一步指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 这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针对统治者而言,所谓绝学指的是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

由此想来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内心是多么的鄙视。

这种鄙视,后来都由庄孑表现出来。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思想深邃,语言精炼,素有哲化诗的美誉。

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读者为之折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作者:李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餘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注释: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读: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

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

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

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道德经》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曲则全枉则直的感悟

曲则全枉则直的感悟

曲则全枉则直的感悟
“曲则全,枉则直”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利用古代得道的圣人之言来阐明一种谦退而有益的处世策略,也老子的主要思想之一。

而这种思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具有一定的分量。

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的我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挫折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我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忍辱含垢,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由此可见,老子的谦退不争,在今天的社会中,更是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谦退不争、委曲求全、为人处世、策略从人类的社会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同时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相处,通常都是充满着各种明争暗斗,甚至人类还一度提出和证明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等所谓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最终得到的现实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还有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地恶化。

而我们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老子,早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料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迟早会走到今天这种地步。

因此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早在那时就发出了:“曲则全,枉则直”的感叹,并且批判了当时统治者热衷于以礼法来治国的倾向,而希望他们能像古代圣人一样,以身作则,无为而治,既不自以为是,又不自高自大,而能与世不争,真正理解这位伟大思想家谦退不争的处世哲学。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后退隐著《老子》,亦称《道德经》一书。

“道”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道,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和谐观点。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德”就是自身和谐的先天本性,是对于道的性质规律的修炼和认识,本着身与心和谐、情与性和谐、也就是通过自身和谐的修持方法,而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

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博大精深,它包含有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教育、养生、自然和谐等思想体系。

老子善于修道养生,本着身心和谐、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紫气东来、青牛西去而无终始。

老子遵道贵德,崇尚自然,修道养生的和谐思想理念,充满大智大慧。

现就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自然和谐思想做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

才疏学浅纰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宇宙万物自然和谐的规律1、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和第8章中对水都作了高度评价,(1)借水来赞扬像水一般与自然和谐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思想。

在第66章中,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也,以其言下之。

”在第8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崇高的圣人就好像水,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保持平静,处在人人厌恶的低凹的地方,所以水接近大道万物自然和谐之理。

圣人像水一样谦下、深沉、静默、博大,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灾无祸,无忧无虑,无往而不胜。

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清净无为的和谐理念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委曲求全还是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还是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还是委屈求全]委曲求全:委曲求全篇一: 委曲求全:委曲求全-释义,委曲求全-示例委曲求全,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自《汉书?严彭祖传》。

用法有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指顾全大局。

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老子提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意思是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这里的“曲则全”,也即现在的“委曲求全”的意思。

字典、词典都将“委”主要解释为曲折,其实古人造字时“委”含有矮的意思。

曲则全_委曲求全-释义[)解释遭遇强势老师勿委曲求全扭曲孩子人格委曲:曲意迁就。

勉强忍让迁就,以求保全。

或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迁就。

出处《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引证解释《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续范亭《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共产党所以一让再让三让,一退再退三退,都是委曲求全,为了避免内战。

”曲则全_委曲求全-示例在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决不能委曲求全。

委曲求全的苟活决不是真正的生。

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中,老子提到:“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意思是受得住委屈,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这里的“曲则全”,也即现在的“委曲求全”的意思。

曲则全_委曲求全-引申义“委曲求全”是几千年前的圣人“老子”留给我们的至理名言。

如果将“委曲求全”理解为“委屈求全”,就会使意思产生非常大的差异。

经常将委曲求全理解为是受了“委屈”之后的1种自我保护或甘愿被冤屈以求得1种息事宁人的安全,但老子所讲的委曲求全则是含有更深层的意义。

字典、词典都将“委”主要解释为曲折,其实古人造字时“委”含有矮的意思,将身体往下弯,姿势放低,委字由上“禾”下“女”组成,是女人弯腰收获庄稼的形象。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译文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崇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普利万物而不争高下。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缺乏诚信,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文: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真,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明白的。

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力而已,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6、知足者富。

译文: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

7、大器晚成。

译文:大器之人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成就大事。

8、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看不到形象。

9、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轻浮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主宰。

10、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地方看不到它的棱角,最贵重的器物最后才做成,最大的声响听不到它的声音,最大的形象看不到它的形体。

11、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译文:过分的爱惜会导致很大的耗费,过多的储藏会导致严重的损失。

1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译文:天下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事开始;天下大事必定从细小处做起。

1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粗大的树木由细小的芽孢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筐的泥土垒成;千里的行程由一步步开始。

14、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谨慎地做到最终一如开始那样,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思想深邃,语言精炼,素有哲化诗的美誉。

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读者为之折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注释:1、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2、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3、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解读:在帛书甲、乙本中,这一章都抄写在二十二章前面,因为此章与二十一章内容相一致,叙述用的语气、语言也是一种风格。

这样的排列顺序,或许是有道理的。

本章所具体阐述的问题,仍然是有关社会政治及其得失的内容,同时还包含有辩证法的观点。

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

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

不过在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防御。

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灵活运用,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道德经》创作背景: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道德经激励人心的句子

道德经激励人心的句子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作,其中有许多激励人心的句子,以下是其中一些:1. "大道至简,至易难行。

行大道,则万物生;行小径,则一事无成。

" 这句经文提醒我们,道德的实践是简单而又艰难的。

只有遵循大道,即普遍的、公正的、仁慈的原则,才能实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 这句话提醒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对立面存在,事物才能存在。

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事物的多样性,不以一己之长而骄之,不以一己之短而自卑。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这句话鼓励我们要有如水一般的品质,善良、包容、无私,愿意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品质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4.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长久不是源于自我的追求,而是无私的、为他人着想的行动。

只有那些不追求自我利益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长久和成功。

5.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要过于轻浮或者急躁。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决策。

6. "曲则全,枉则直。

" 这句话告诉我们,弯曲和曲折是自然的规律,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

我们应该学会适应环境,委曲求全,只有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展现我们的正直和坚强。

7.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这句话鼓励我们要懂得满足,不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名誉地位。

只有知足常乐,才能避免因为贪心而带来的失败和痛苦。

这些句子都在道德经中得到了深刻的阐述,它们激励我们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懂得满足和感恩。

这些品质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幸福,也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这些句子都充满了智慧和启示,它们激励我们要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充实。

道德经的成语

道德经的成语

道德经的成语1、玄之又玄幽昧深远,不可测知。

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功成不处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

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

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9、宠辱若惊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现其本真,守其纯朴。

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

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读后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读后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读后感悟及体会
1.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核心思想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核心思想是“委曲求全”,即通过弯曲、谦卑的处世态度来保全自己,避免冲突和伤害。

老子通过六个排比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阐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强调了不争的智慧。

2.具体感悟和体会
委曲求全的智慧:老子提倡的“委曲求全”并不是懦弱地忍受,而是一种迂回、变通和忍耐的智慧。

通过弯曲和谦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不争的智慧:老子强调“不争”的智慧,认为不与人争斗,反而能够避免敌人,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种不争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争取。

少则得的道理:老子提倡“少则得,多则惑”,即目标少一点反而容易完成,而追求太多人往往容易迷惑。

这种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具体例子和解释
例如,春秋时期齐景公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齐景公因为一只鸟飞走而要处死负责养鸟的烛邹,晏子通过宣布烛邹的罪状再杀他,避免了直接的冲突,保全了烛邹的性命。

再如,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委曲求全的过程。

父母通过讲道理、威胁恐吓、责骂惩罚等方式,虽然看似曲折,但最终孩子会在成长中进步。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委曲求全”的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和重要性。

通过弯曲和谦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伤害,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统一认识的重要性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统一认识的重要性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统一认识的重要性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能弯曲的东西就能保持完整,长的不正的东西就需要矫正;有一个低洼的地方才能够装满东西,万物破败了就会更新;事物少了就是收获,太多了就会成为疑惑。

这就是说明白事理的人心里都有一致的认识作为天下的模式,(所以对万物发展变化)不需要自己亲自看见还是能够明白的,不需要自我肯定还是会被彰显的,不需要自己亲自去处理还是有功绩的,不需要自己自夸还是会变得很高大的。

只要没有争执,所以天下没有什么东西能跟他产生争执。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这样的话难道是些空话吗?确确实实能保全就是归因于这些道理。

“曲则全”,能弯曲的东西就是能改变的东西也就是柔软的东西,柔软的东西能顺着外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会被外力折断如此才能保全,这是保全的全。

能弯曲的东西就可以弯曲成一个圆形使自己首尾相接变成一个无懈可击的个体,这是成全的全。

所以曲则全就是能曲折的东西既可以保全自己也可以成全自己;事物长的不正所以才需要矫正,这就是“枉则直”。

枉是弯曲,不正的意思。

直是动词,使什么变得直,正直的意思;平面上有一个凹坑才能够盛液体才能盛满液体;东西旧了坏了就要换新的;事物不多能够完全被自己控制处理就是得到了这件事物,如果事物太多多到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和处理能力,那么这些事物就会给自己带来困惑。

这些就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所说的道理,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的是放之四海都通用的道理,象这样的道理在天下都是统一的是相同的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的。

如果世间所有的道理都是象这些道理一样是统一的相同的是被所有的人认可的,那么人们只要认识这些相同的道理天下的事就有相同的法则和模式了,这就是“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的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章又是一个重灾区,被无数人歪曲成老子劝人委曲求全,与世无争,当个废柴。

持这种观点的人,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当个废柴,还要“明、彰、有功、长、莫能与之争”呢?解释不通?那就不要拉着老子来当挡箭牌,不是老子说要混吃等死,是咱们自己想混吃等死而已。

“委曲求全”这个词最早出自《汉书》,老子那会儿还没有这个词呢。

老子那个年代大家还不用成语来写作,因为一下就是四个字,成本太高,写不起。

那个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即便这样,用字还力求凝练呢,哪有预算去用成语?而成语很多也是从那时候的经典中抽取出来的,所以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委曲求全”。

曲则全,枉则直,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对树木的观察。

老子发现那些长得笔直高挺的树,往往会被风吹断,难以保全。

而那些长得弯曲低矮的树却不会受大风影响,一直完好无损。

枉,原意是指树木自由生长弯弯曲曲。

老子就是看到有些树木被岩石挡住,但依然直挺挺的向上长,这样的树跟岩石较劲,又拧不过岩石,最后就成了歪脖树。

而往往是那些柔弱一些的、随弯就弯的树,他会沿着岩石长到外面去,长出去之后就可以笔直生长了,这些树最后才是直的。

后面这几个类比之前都出现过了,洼地才能积水;敝这个字,甲骨文是用木棍拍打衣服除灰,引申为破旧,这里面用的是原意,旧衣服拍打之后才焕然一新;少私寡欲才会觉得满足;选择太多反而无所适从。

有人看到这就不看了,然后铁口直断,老子就是虚无主义!哪怕咱们再多看一句,可能都说不出这么无知的话了。

虚无主义怎么“抱一为天下式”?这一句才是这一章的精髓,是点睛之笔。

这样的人就是典型人家指路,他非得盯着手指看的,看手指还不看全,看个手指肚就不看了,难道不知道还有手指尖吗?老子说“抱一”,孔子也说“一以贯之”,这个一究竟是什么呢?就是上一章说的那个“孔德”,用现代话说,就是通透自洽的价值观。

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十八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经》的注释作品很多。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十八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十八章》注释: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道德经·第十八章》翻译: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解读: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

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义的必要。

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

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

《道德经》中心思想:《道德经》的主题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解读,《老子》呈现出不同面相。

两千多年的主流派是政体哲学或者管理哲学,如法家的韩非子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

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他的理论基础是《道德经》;三国时期王弼也是这样,他从管理角度来解释《老子》;还有的从军事角度解读《老子》,比如《孙子兵法》;还有人说这是为人处世之道、生存之道,委曲求全,以柔克刚;《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从养生的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修炼元气然后得道;还有从成仙的角度来讲,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三国,张鲁写《老子想尔注》,是后来五斗米教的经典。

《道德经》的思想解释,《吕氏春秋·不二》用了一个字为其定义,即“柔”字。

《道德经》把中华民族的民族性通过《周易》、通过升华,以贵“柔”为核心,创造了完整的理想体系。

《委曲求全》成语典故

《委曲求全》成语典故

《委曲求全》成语典故委曲求全的意思是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委曲求全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西汉时期,有个叫贾谊的人,是洛阳人。

他自小就非常聪明,能言善辩,被人称为神童。

贾谊非常喜欢读书,尤其是法家的学说。

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在当时的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汉文帝登基后,听说了贾谊的才能,于是征召他进京,任命他为博士。

博士是一种官职,主要负责为皇帝和大臣们提供咨询和建议。

贾谊非常高兴,他认为自己终于有机会一展才华了。

然而,贾谊的想法过于简单了。

当时的朝廷中,有很多保守派的大臣,他们对贾谊的改革主张非常不满。

他们认为贾谊的思想过于激进,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于是,他们在汉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说他是个危险人物,应该把他赶出京城。

汉文帝听了这些话,心里也有些犹豫。

毕竟,贾谊是个有才华的人,如果把他赶走,会不会可惜呢?但是,他又担心贾谊的改革主张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最终,汉文帝还是决定把贾谊调离京城,让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长沙王是汉文帝的弟弟,他在封地长沙的日子过得很不愉快。

贾谊作为太傅,自然要关心他的生活和心情。

于是,贾谊经常去看望长沙王,和他聊天解闷。

在这个过程中,贾谊也结识了一些当地的文人墨客,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和文学。

在长沙的日子里,贾谊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

他觉得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心中充满了郁闷和不满。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相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过了几年,汉文帝想起了贾谊,觉得他在长沙可能过得不太好,于是把他召回了京城。

贾谊非常高兴,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得到重用了。

但是,他错了。

回到京城后,贾谊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

朝廷中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保守派的大臣依然掌权,他们对贾谊的改革主张还是很反感。

贾谊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他觉得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

在这种情况下,贾谊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导读及解析(收藏版)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导读及解析(收藏版)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导读及解析(收藏版),《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泽光书院计划用81天时间,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

第22章圣人抱一【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②,故有功;不自矜(jīn)⑨,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①式:这里可以理解为法则。

②伐:夸耀。

③矜(jīn):自高自大的意思。

④莫:没有谁。

【译文】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

因此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治理天下的范式。

不自我表扬,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勋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

正因为善于谦让不与世人相争,所以天下反而没有谁能与之争高低。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是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导读】老子用连续的六句话“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来表达了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的处世方式。

一味求强、求盈,只会导致失败。

【解析】在本章中,老子论述的重点在于“不争”。

如何理解“三知三守‘’

如何理解“三知三守‘’

如何理解“三知三守‘’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8章。

原文是这样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下面就让有书君来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为: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雄是争强好胜、高高在上的;雌则是柔软顺和、趋低退后的。

有道的人,不会、也不屑于与人争。

然而正因为不争,才能避免无谓的麻烦,反而让财富、人脉和资源都争相聚拢来。

战国时期的蔺相如,由于渑池大会再立新功,被赵王任命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

这让廉颇耿耿于怀,异常不满,他到处扬言,如果让他碰上了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

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蔺相如解释:他之所以躲着廉颇,并非由于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

得知真相的廉颇顿感羞愧,他主动背着荆条来向蔺相如请罪。

由此可见,知雄守雌,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这样反而可以成为天下人效仿的榜样。

“白”是清楚、明白,“黑”是糊涂、暗昧。

谁都希望自己是个明白人,而不愿意被人看做是糊涂蛋。

可是真的就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是为什么?那其实是洞察一切之后的大智慧,是大智若愚的表现。

曾国藩年轻时也曾希望做个一尘不染的清官。

可是他报效朝廷的心愿,并未能顺遂。

当他赤手空拳创建湘军,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时,换来的却是同僚的非议和嫉妒,咸丰帝也对他满是戒备和猜疑。

在他因守父丧居家的日子里,终于悟透了:做人要学着外浊内清、外黑内白。

表面上的妥协,其实更有利于事情的顺利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委曲求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
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

老子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

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人们,
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
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
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
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
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
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
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