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佛像存世量极少包浆不足以辨真伪收藏谨防陷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佛像存世量极少包浆不足以辨真伪收藏谨防陷阱
明代地藏王菩萨像
随着古董市场不断延伸与扩展,明清铜佛像收藏日渐升温。

几十年前一件上好的镏金铜佛不过五六万,品相一般者几千元就能买下;如今,瀚海和嘉德春秋两季拍卖会上,官款佛像动不动就能拍出百万元以上。

2004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明朝"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竟然创出1900多万港币的天价,令人跌破眼镜的同时也掀起新一轮铜佛像收藏热,很多阅历不深的藏家盲目跟进,"逢佛辄拜、见佛即收"。

表面上铜佛像收藏风生水起,实际上却深不可测,很多初涉该行的藏家在里面栽了跟头,叫苦不迭。

铜佛像存世量极少
铜佛造像的起因有些特殊,它始于唐初兴佛时期,当时无论寺院还是佛窟,都在主佛塑像的背光或者穹顶上另造一些小佛像,组成"佛海",来暗喻佛陀众多的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现象至今仍能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一窥全貌。

于是,从佛海中迎下其中一尊长伴长随,便成为僧人和信徒追求的无上功德。

小型铜佛造像诞生后,最初只是供四处游方的僧人随身携带,昭示出家人心中有佛,后来才普及到信男善女迎请到家中供养。

中国历史上历经多次灾难性"灭佛"事件,铜佛造像大量被毁,导致目前高古、中古佛像极为罕见,传世最多的是明清佛像。

这类铜佛不仅以如来佛祖造像,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皆可成型,具有宗教和艺术双重价值。

因为存世数量极少,铜佛价钱才一路飙升,也正因为罕见,更不能轻易相信坊间传言。

有两个陷阱一定要绕开:第一口是"中古井",遇到刻有唐、五代、两宋年号的中古造像,千万不要冲动购买,因为这类珍品举世不过那么十几件,都在博物馆。

即使真的捡到大漏,充其量也是清朝或者民国的仿品。

始终记住一句话--收藏圈多是人精,捡漏之前先问问这有多难。

第二口是"故事井",如果有人跑来说某某的什么乡下亲戚带了几尊镏金造像求售,等见到这位
乡民时对方又大讲如何发现这批造像的曲折故事,请马上离开。

包浆不足以辨真伪
在"全民皆藏"的今天,每个人都积累了一些收藏心得和鉴别技巧,但是用到实战上便处处碰壁--这就是藏友和专家的本质区别,藏友毕竟缺乏历练和见识,专家则见多识广,融会贯通。

在铜佛像的鉴别上,绝大部分藏友把断定包浆作为唯一手段,其实大谬。

因为铜佛像与其他古董不同,它造出来就是给人随身携带和抚摸膜拜的,当然也有一些被作为供奉摆设,无人碰触,历史积淀下来的包浆沉稳自然,但更多的佛像被长期摩挲,天长日久之后颜色和铜质本身的光洁度都会受到影响,单从包浆进行鉴定往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很多"误把真品当赝品"的糗事都是包浆惹的祸。

还要提醒一点,最珍贵的佛像不一定都镏金,也不一定年份越古价值越高,目前收藏界最看重的是明永乐年间铸造的无量寿佛造像,就连清圣祖康熙也曾经慨叹--利嘛之原出自中国,永乐宫中所造者天下第一,近世所仿利嘛十不及一。

利嘛即无量寿佛,康熙的这句话也说明铜佛造像的造假现象早在清朝初年就已经开始了。

收藏乐趣无限
名者说谈收藏
与您分享部分收藏方面的心得和专业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