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上BS版实验探究报告册-初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上BS版实验报告册
目录
实验一饲养和观察蜗牛
实验二制作并观察纸飞机的落地
实验三观察猪的长骨
实验四涡虫对光的行为研究
实验五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
实验六探究蜜蜂对荠菜结实的积极作用
实验七探究手上存在的微生物种类
实验八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实验九自制泡菜
实验十饲养家蚕
实验十一观察鸡卵的结构
实验十二植物的营养繁殖
实验十三参与植物组织培养的实践活动
实验十四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
实验一饲养和观察蜗牛
实验目标
1.掌握观察生物体的一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和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3.通过饲养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生命。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1. 蜗牛一般生活在的环境中,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
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鲜嫩的、、、,多汁的果实等。
2.蜗牛的身体由、、、、、和等部分组成。
身体的外面有一个形的壳,具有的作用。
壳内贴着一层膜,膜包裹着柔软的身体。
蜗牛的软体部分分为、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有对伸缩自如的,前面的一对比较,能够触探土和食物,有触觉作用,后面的一对比较,顶端长有,能够辨别光线的明暗,并且有嗅觉作用。
蜗牛的在头部的腹面,适于在爬行时取食。
腹面有扁平宽大的,是蜗牛的运动器官。
蜗牛行动缓慢,运动时足下分泌,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还可以防止蚂蚁等一些昆虫的侵害。
蜗牛在爬行时,在壳口的右侧外套膜的边缘处会露出一个圆形的小孔,是蜗牛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开口,叫做呼吸孔。
二、注意事项
1.对蜗牛的外形观察时,不可撬开蜗牛的壳进行观察,以免蜗牛死亡。
2.不要将饲养的蜗牛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尽可能给它提供较为黑暗潮湿的环境。
三、实验器材
活蜗牛,放大镜、纸板箱、树枝、菜叶、透明的玻璃板、沙子、广口瓶。
探究过程
一、实验过程
1.准备好实验要用到的器材。
2.创造一个蜗牛的生活环境,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在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进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形成一个蜗牛生活的环境。
每天傍晚用菜叶、青瓜等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每天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生活情况。
3.观察蜗牛的外部形态。
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滴几滴水,由于蜗牛受到冷水的刺激,他会伸展身体,此时是观察外形特征的好时机。
观察蜗牛的外形、颜色、身体各部分的柔软度等。
4.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以及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
把蜗牛放到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方式。
思考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腹足肌肉发生哪些变化?爬过的地方有什么变化?有什么作用?爬行时是否有声音?蜗牛的运动速度如何?
(2)观察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触觉:用牙签分别轻触蜗牛的触角、腹足、躯干、外壳等部位。
观察蜗牛有何反应,哪一部位最敏感?
听觉:离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用力鼓掌,观察蜗牛有何反应。
嗅觉:用棉签蘸取米醋,放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0.5米处,观察蜗牛有何反应。
视觉:准备一个纸板箱中,上面开个孔,可以容纳电筒光照入,将蜗牛放在纸板箱内光线照得到的地方,看蜗牛有何反应。
重复多次观察结果如何。
二.数据记录
三、实验结论
蜗牛的生活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蜗牛的外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蜗牛的运动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蜗牛对外界的应激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总结
蜗牛属腹足纲陆生软体动物,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
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鲜嫩的叶、芽、茎、花,多汁的果实等。
蜗牛的身体由壳、头、触角、眼睛、嘴、腹和尾等部分组成。
蜗牛身体的外面有一个螺旋形的壳,具有保护的作用。
壳内贴着一层膜。
膜包裹着柔软的身体。
蜗牛的软体部分分为头、腹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前面的一对比较短,能够触探土和食物,有触觉作用,后面的一对比较长,顶端长有眼,能够辨别光线的明暗,并且有嗅觉作用。
蜗牛的口在头部的腹面,适于在爬行时取食。
蜗牛的腹足宽大、肌肉发达,是蜗牛的运动器官,但行动缓慢。
蜗牛运动时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黏液还可以防止蚂蚁等一般昆虫的侵害。
当蜗牛在爬行时,在贝壳口的右侧外套膜的边缘处会露出一个圆形的小孔,是蜗牛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开口,叫做呼吸孔。
讨论
1.蜗牛生活在哪里?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2.蜗牛的身体结构是怎样的?
3.蜗牛是怎样运动的?
4.蜗牛的黏液是从哪来的?有什么作用?
5.除了蜗牛外,你还知道哪些软体动物?
实验练习
1.用细棒轻触蜗牛的身体的不同部位,哪个部位最敏感()
A.壳
B.足
C.触角
D.尾
2.在观察蜗牛的运动中,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往往要借助以下哪种工具?()
A.显微镜
B.望远镜
C.反光镜
D.放大镜
3.在蜗牛运动时,用书本遮在它上面,使它的一半身体处于阴影中,蜗牛将有何反应?()
A.无明显反应
B.向光线较亮的方向爬行
C.向光线较暗的方向爬行
D.迅速缩进壳里
4.自然条件下,我们不太可能在什么地方捉到蜗牛?()
A.阴暗潮湿的树林下
B.潮湿的墙角
C.草丛中
D.干燥的石壁上
5.蜗牛背着重重的壳爬行,壳对蜗牛有什么作用? ()
A.取食
B.保护
C.运动
D.呼吸
6.下列不是软体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A.身体柔软
B.身体不分节
C.体外有外套膜
D.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
7.除了蜗牛以外,下列哪种动物也属于软体动物()
A.河蚌
B.蚯蚓
C.蜜蜂
D.青蛙
8.蜗牛运动时会分泌黏液,粘液有什么作用?()
A.无任何作用
B.保护足部免受损伤
C.吸引同伴
D.诱杀昆虫
9.请你根据图中序号写出蜗牛身体各部位的结构名称及其生理功能。
○3
○1
○4
○5
○2
○6
○1,生理功能:。
○2,生理功能:。
○3,生理功能:。
○4,生理功能:。
○5,生理功能:。
○6,生理功能:。
实验拓展
蜗牛在爬行过程中足部会分泌一种黏液,这种粘液可以避免腹足肌肉与接触面直接摩擦而受伤,保护腹足,有助蜗牛爬行。
经研究发现,蜗牛黏液提取物含天然的胶原蛋白、弹力蛋白、尿囊素、葡(萄)糖醛酸、多种维生素等。
这些成分所含的营养带入肌肤深层,能修复肌肤,使皮肤迅速再生,进而恢复肌肤的柔软、光滑、细腻。
早在古希腊时期,医学之父(Hippocrates)就已将蜗牛用于医疗方面,他混合牛奶与碾碎的蜗牛治疗皮肤伤疤,Hippocrates记录着蜗牛黏液的功能有保湿、消红肿及消炎镇痛,持续使用皮肤表面变得光滑透亮。
1986年俄国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爆炸之后,国际卫生组织将蜗牛黏液提取物提供给皮肤遭辐射烧伤的病患使用,也证实了蜗牛黏液提取物对于肌肤再生与伤口恢复的显著功能。
目前国内外医疗机构也已广泛地使用蜗牛黏液提取物解决许多肌肤的问题,蜗牛提取物已被应用于化妆品配方中。
实验二制作并观察纸飞机的落地
实验目标
1.通过折纸飞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2.观察比较纸飞机与纸张的落地情况,可以感受体形与运动的关系。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微风中,一张纸犹如一片落叶,没有的运动形式,随风飘落在地面;用纸折成的纸飞机却能够朝某一定方向飞行。
飞行是动物在空中运动的主要方式,能够飞行的动物主要有、和。
飞机实现了人类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行的梦想。
一些大型的鸟类(如鹰)能够双翅伸展不动,身体从某一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这样的飞行运动方式叫做。
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善于滑翔的鸟类几乎可以沿水平方向飞行前进。
二.注意事项
1. 折纸飞机的纸张不宜太重或太软,折时要尽量折得两边对称,且纸飞机的重心位置应该靠前。
(想想为什么?)
2.实验做完后不要随便丢弃纸张和纸飞机,保持环境卫生。
三.实验器材
纸、剪刀等。
探究过程
一.实验过程
1. 站在高处将一张纸顺风释放,观察并记录纸张下落的方式和落地所需时间。
重复释放5次。
2. 将纸折成一只飞机形状,站在同一高处顺风释放纸飞机,观察纸飞机下落的状况,记录纸飞机下落的方式和落地所需时间。
重复释放5次。
二.数据记录
三.实验结论
归纳总结
微风中,一张纸犹如一片落叶,没有固定的运动形式,随风飘落在地面;用纸折成的纸飞机却能够朝某一定方向飞行。
飞行是动物在空中运动的主要方式,能够飞行的动物主要有昆虫、鸟类和蝙蝠。
飞机实现了人类像鸟类一样在空中飞行的梦想。
一些大型的鸟类(如鹰)能够双翅伸展不动,身体从某一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这样的飞行运动方式叫做滑翔。
滑翔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善于滑翔的鸟类几乎可以沿水平方向飞行前进。
滑翔是飞行动物省力的运动方式,善于滑翔的鸟类几乎可以沿水平方向飞行前进。
滑翔机是一种没有动力装置的飞行器。
讨论
1. 纸飞机和一张纸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
2.一张纸和纸飞机的落地状态有什么不同?
3.要提高纸飞机的飞行水平,应该怎样改进?
4.纸飞机与飞机有哪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练习
1.在制作并观察纸飞机的落地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A.飞行距离与纸飞机的形状无关
B.飞行距离与纸飞机的形状有关
C.一张纸和纸飞机落地状态相同
D.以上结论都不对
2.下列家鸽的外部形态结构特点中,哪一项与飞行的关系不密切( ) A.身体呈流线型
B.前肢变成翼并生有几排大型羽毛
C.体表被覆羽毛
D.身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3.飞机实现了人类在空中飞行的梦想。
大多数飞机都由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其中哪一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稳定和操作作用?()A.机身
B.机翼
C.尾翼
D.动力装置
4.鸵鸟是草原上的一种大型鸟,请说出它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是()
A.翅膀、奔跑
B.下肢、飞行
C.翅膀、飞行
D.下肢、奔跑
5.判断正误。
(1)蝙蝠能够飞行,所以它属于鸟类。
()(2)所有的鸟类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
()6.仿生学是指人类模仿生物功能,来发明创造的科学。
请将下列动物与其对应的人类发明技术用线连起来。
鸟类雷达
蝙蝠飞机
鱼潜水艇
萤火虫冷光
丝茅草锯子
蜂巢卫星
实验三观察猪的长骨
实验目标
1.观察长骨的主要结构。
2.认识长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骨是一种,根据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和等。
其中,长骨在人体运动中起着和作用。
长骨多呈状,中间的骨干,两段的骨骺。
长骨表面覆盖着,内有和,为骨组织提供营养。
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称为;骨干内侧和骨骺的骨组织呈蜂窝状,称为。
长骨骨干中央的空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
幼年时,骨髓呈,称为,有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失去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黄骨髓也可以恢复功能。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和骨折后的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有关。
二.注意事项
1.安全性:实验中会用到骨锯、解剖刀等工具,实验前必须先熟悉这些工具的使用。
2.材料选择:尽可能选取新鲜的实验材料,现做现买,尽量不冷藏。
三.实验器材
新鲜猪长骨(一端纵剖)、解剖盘、解剖刀、镊子、骨锯、放大镜等
探究过程
一、实验过程
1.取一根新鲜的猪长骨(一端纵剖),放入解剖盘里。
用手触摸表面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2.用镊子从骨的表面分离出一层膜,这就是骨膜。
想想骨膜有什么作用?骨折后的修复与骨的长粗是谁在发挥作用?
3.用放大镜观察骨膜内侧,是否看到它的表面有红细条和白细条,想想红细条和白细条分别是什么?有何作用?
4.观察已经纵向剖开的长骨,比较骨骺和骨干两部分在骨组织的致密程度上的差异。
想想这种差异有什么作用?
5.观察骨干中央空腔中的物质,想一想它是什么,可能会有什么作用?
二、数据记录
根据对猪长骨的观察,画出哺乳动物长骨的解剖结构模式图。
三、实验结论
长骨多呈状,中间的骨干,两端的骨骺。
长骨的结构由、和构成,其中覆盖在表面,内有和,为骨组织提供营养。
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称为;骨干内侧和骨骺的骨组织呈状,称为。
长骨骨干中央的空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
归纳总结
骨是一种器官,根据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其中,长骨在人体运动中起着支持和杠杆作用。
长骨多呈管状,中间的骨干稍细,两段的骨骺膨大。
长
骨表面覆盖着骨膜,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
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称为骨密质;骨干内侧和骨骺的骨组织呈蜂窝状,呈为骨松质。
长骨骨干中央的空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骨髓。
幼年时,骨髓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黄骨髓也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讨论
1.长骨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2.为什么长骨既坚固又轻便?
实验练习
1.人体的一块骨就是()
A.一个细胞
B.一种组织
C.一个器官
D.一个系统
2.儿童少年的长骨不断长长的原因是( )
A.骨膜内的成骨细胞不断分泌骨质的结果
B.骨骺不断增生的结果
C.骺软骨不断增生不断骨化的结果
D.骨细胞不断分裂不断增大的结果
3.下面关于骨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的骨髓都具有造血功能
B.骨髓腔中的红色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黄色骨髓;当身体失血过多时,黄色骨髓能够转变成红色骨髓
C.骨松质内,始终存在着红色骨髓
D.人在幼年时的骨髓都是红色骨髓
4.儿童和少年骨的特点是( )
A.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易骨折
B.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易变形
C.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易骨折和变形
D.有机物多,无机物少,不易骨折和变形
5.老年人骨的特点是( )
A.无机物多,有机物少,易骨折
B.无机物多,有机物少,不易骨折和变形
C.有机物多,无机物少,易骨折和变形
D.有机物多,无机物少,不易骨折和变形
6.某同学刚入初中时脊背挺直,三年后发现驼背,其他方面发育正常。
造成驼背的原因主要是()A.营养不良B.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C.经常做弯腰下俯动作D.经常不注意坐姿
7.儿童如果长期不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就会引起脊柱变形,这是因为这个时期
()
A.骨中有机物的含量超过1/3,骨的硬度小、柔韧、弹性大
B.骨中无机物的含量超过2/3,骨硬脆,弹性小
C.骨密质薄
D.骨松质排列不整齐
8.下图是长骨的解剖结构模式图,请填充适当内容。
(1)根据图上的字母标注,填写名称:A. B.C. D.
(2)图中A的腔隙内容纳着,具有功能。
(3)D内血管中的血液对骨具有作用;D内层的细胞对骨的与骨折后的愈合有着重要作用。
(4)身体产生运动的原因是()A.骨自主运动的结果
B.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牵引骨绕关节活动的结果
C.附着同一块骨上的骨骼肌收缩,使骨运动的结果
D.关节可以自主、自由地转动,转动时,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
实验四涡虫对光的行为研究
实验目标
1. 通过涡虫对光的反应研究,能够概括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特征。
2. 能够说出动物后天性行为对生存繁衍的意义。
实验准备
一.知识回顾
涡虫是一种自由生活在小溪、池塘等淡水中的低等动物,常隐蔽在水底的石块或树叶下面,在水流不急,上游又有丰富有机物的溪水中,很容易找到它。
身体柔软,头部具眼点和耳突,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腹面密生纤毛,可爬行。
涡虫体呈叶片状,柔软,有纤毛。
头铲形,有两眼,有时具触须。
尾尖。
涡虫喜欢生活在环境中,当有光照时,其身体呈,若受到外界刺激时,身体或。
二.注意事项
发现涡虫后,用毛笔将它刷下,落入盛有清水的广口瓶里,再捡几块采集地的小石块,以备回家后放入饲养缸。
野外采回的涡虫,可移入金鱼缸或其他玻璃容器内饲养。
饲养缸必须很干净,否则就会影响涡虫正常生活,甚至会引起死亡。
另外,涡虫有避光的习性,饲养缸要放在阴凉处,缸内放些采集地带回的小石块。
缸口盖上一层纱布,以防蚊子等产卵。
饲养水最好用井水,如用自来水,须放2-3天后才可使用。
三.实验器材
涡虫若干只,玻璃缸,培养皿,手电筒,黑布。
探究过程
一、实验过程
实验(一):
1.发现并提出问题:涡虫喜欢生活在石块下方等比较黑暗的环境,这是先天性行为吗?
2.作出假设:涡虫喜欢黑暗的环境是先天性行为。
3.制定计划:制造光照和黑暗两种不同的环境,观察涡虫更趋向哪个环境。
4.实施计划:
(1)用试管从培养皿中轻轻地吸入一只涡虫,迅速的送入试管中。
(2)向试管中注满自来水或河水,加水时防止产生气泡。
用橡皮塞塞好管口,然后用记号笔在试管中部做一标记。
靠近试管塞一端记为A端,另一端记为B 端。
(3)将试管水平放置,直至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观察涡虫10 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
(4)再次使涡虫运动到试管中央,然后将试管放在白纸上,用铝箔套遮住试管B端的光,观察涡虫10 min,记录它在试管A端和B端分别停留的时间。
实验后,把涡虫放回培养皿。
(5)换几只涡虫进行重复实验,看结果如何。
实验(二):
1.发现并提出问题:涡虫见光就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2.作出假设:涡虫见光就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1)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观察涡虫的反应。
(2)用强光照射涡虫,观察涡虫对强光的反应。
(将涡虫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发现涡虫身体呈舒展状态。
用强光照射涡虫,观察涡虫对强光的反应,发现涡虫在强光下身体仍呈舒展状态。
)
(3)用中等强度的电刺激涡虫,观察涡虫对电刺激的反应。
(发现涡虫对电刺激的反应是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
)
(4)用强光照射涡虫,几秒钟后再用中等强度的电刺激涡虫。
重复这一步骤100次。
(5)最后只用强光照射涡虫,观察涡虫对强光的反应。
(观察发现,经过100次重复步骤(3)后,涡虫对强光的反应也变成了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
)
二.数据记录
三.实验结论
涡虫在光线较暗处生活,它们这种对光照的反应是生来就会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这属于先天性行为。
涡虫在光照下舒展身体,电击时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这是生来就有的,是先天性行为。
在多次“光照—电击”配合下,最后只要给光照,涡虫就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这显然是经过多次“光照—电击”结合,涡虫学习的行为,所以这种见光收缩身体或转动头端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归纳总结
动物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指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由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是指在遗
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也称本能行为,这些行为是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如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鸟类营巢孵卵、哺乳动物幼崽吮吸乳汁等都是先天性行为。
如果仅仅依靠本能生活,动物将很难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以动物必须要学习。
学习行为有利于动物适应复杂的环境,使动物自身能更好的生存、繁衍。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讨论
1.在实验(一)中,属于实验者控制的因素是什么?你能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吗?
2.实验(二)的步骤(2)和步骤(5)中,涡虫对强光的反应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实验中观察到的涡虫行为对涡虫有什么意义?
4. 举出生活中你所知道的动物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并说说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什么作用?
实验练习
1.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蜘蛛织网
B.蚂蚁筑巢
C.海豚顶球
D.蜜蜂采蜜
E.鹦鹉学舌
F.失去雏鸟的鸟喂食物给鱼吃
G.大山雀偷喝牛奶
H.小鸡抓虫
I.春蚕吐丝
J.公鸡打鸣
K.家养的猫会在指定的窝中休息
L.猴子会表演骑自行车
M.老马识途
N.惊弓之鸟
0.蚯蚓走迷宫
P.黑猩猩叠箱子摘取高处香蕉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动物行为的是()
A.公鸡打鸣
B.小鸟喂鱼
C.小猴表演节目
D.小狗长牙
3.下列动物具有“学习能力”的意义的描述,你认为哪项更好些()
A. 有利于找到食物
B. 有利于逃避敌害
C. 有利于找到食物
D. 更有利于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4.下列各组动物的行为中都属于先天性行为的一组是()
A.鱼类的趋光性,蛙的搔扒反射、蚯蚓走T形迷宫、大山雀偷饮牛奶
B.蛙的搔扒反射、蜘蛛织网、蚂蚁做巢、鸟类迁徙
C.蜜蜂采蜜、鱼类洄游、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昆虫的趋光性
D.鸟类迁徙、幼小黑猩猩从洞穴中取出白蚁、涡虫受到光照刺激后产生身体收缩
5.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鱼的洄游
B.龟的冬眠
C.象的表演
D.鸟的迁徙
6.马戏团的小狗能用叫声表演“算算术”,这种行为是( ) A.先天性行为B.学习行为
C.遗传行为D.都不是
7.有一音像店的老板养了一只狗,天天听着腾格尔的《美丽的草原可爱的家》这首歌,渐渐地这只狗也会唱这首歌了,只要音乐响起就会仰起头,跟着节律高声嚎叫,狗的这种行为属于()
A.社群行为
B.繁殖行为
C.后天学习行为
D.先天性行为
8.下列动物中,学习能力最强的是()
A.蚯蚓
B.大山雀
C.马
D.黑猩猩
9.动物先天性行为的控制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