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油专业术语及主要工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油专业术语及主要工序
试油(气)是指探井钻井中和完井后,为取得油气储层压力、产量、流体性质等所有特性参数,满足储量计算和提交要求的整套资料录取和分析处理解释的全部工作过程。
试油(气)技术包括通洗井、压井液与射孔液、射孔、地层测试、诱喷与排液、求产与地面分离计量、油气层封隔和措施改造及资料分析处理解释等一系列单项技术内容。
1、试油:对可能的油气层进行诱导油气流,测量油气水层的产能,地层压力和温度、液性等资料,取油气水样和高压物性样品做分析化验等工作。
(1)中途测试:钻进中发现良好的油气显示时,为了及时准确地对油气层作出评价,利用地层测试器进行测压、求产、取样,以获得动态条件下的油气层参数的工作。
(2)地层测试器:用于中途测试的井下测试仪器。
依照下井方式的不同,分为钻杆式测试器和电缆式(包括绳索式和重复式)地层测试器两类。
(3)裸眼测试:对裸眼井段内的目的层,利用带封隔器的地层测试器所进行的测试。
(4)原钻机试油:完井后用原来的钻机设备进行油气层测试的作业。
(5)诱流:将井底液柱压力降低到低于油(气)藏压力,使油气层中的油气流入井内的工作。
(6)替喷:用密度较小的液体(一般为清水或清洁原油)逐步替出井内密度较大的压井液,使井底液柱压力小于油(气)藏压力,诱导油气从油气层流入井内、再喷出地面的技术措施。
(7)求产:以不同求产方式测试油气层的生产能力。
求产是利用地层自身的能量或者人工机械的手段有计划的把油气从地层引导至地面管线、地面储存容器的过程,利用不同生产条件(生产压差或机械工作参数)下的产量、压力、温度、出水量、出砂量,系统的编绘试井指示曲线,选取产量最大、回压小、出水出砂量少的合理工作制度。
试油作业的求产是在排净井筒内的液体的情况下开始的,因此在求产前先要进行排液过程。
根据油气井井底能量的大小求产分为自喷求产和非自喷求产(抽汲、提捞、气举、水力泵、测液面等)。
自喷求产要进入地面流程,进行油气水的分离,分别计量产出量。
非自喷求产时,产出液体在地面计量池内稳定沉降后,计量油、水、砂的产出量。
油、水、砂的产量以计量池直接换算计量,天然气用垫圈流量计或孔板流量计通过计算得出。
(8)抽汲:将抽子下入油管内液面以下把井内液体抽至地面的求产方法。
(9)提捞:把带有单向阀的提捞筒下入井内液面以下,将井内液体提升至地面的方法。
(10)气举:利用压风机向油管或油套环空内注入压缩气体,降低井内液柱对地层的压力,使井内液体从套管或油管中排出。
气体排液可分为气举排液、气举阀(凡尔)排液、混气水排液方法,目前大多采用氮气气举。
2、试井:采用专用仪器、仪表和设备对油气井进行流量、压力、温度和流体性质等参数的测量,以了解油气井产能、油气藏特征和动态而进行的流动试验。
3、自喷(1)自喷井依靠地层本身的能量使地下流体喷出地面的井。
(2)间歇自喷井由于地层本身的能量不充足,使地下流体呈间歇性地喷出地面的井,简称间喷井。
(3)采油树用于控制油井生产和进行日常维修作业,安装在套管头上部连接法兰以上的各种阀门,三通或四通、油管挂和油嘴等的总称。
(4)采气井口装置well head device for gas production气井完井以后,用于控制气井开、关,调节压力和气产量的装置。
同义词:采气树Christmas tree
(5)套管头casing head用于悬挂各层套管,密封各层套管的环形空间,安装在套管柱顶部另一个套管头上的部件。
(6)油管头安装在最上层的套管头或最小套管挂上的部件。
用来悬挂油管,密封油管与套管环形空间。
(7)高压井口安全阀安装在高压气井采气树上的一种安全阀。
(8)油嘴用于控制油井压力,调整流体流量的一种中心有圆孔的节流器。
(9)地面油嘴装于采油树侧翼或计量站的油嘴。
(10)井下油嘴安装在井下控制全井液、气产量,或安装在单管分采管柱的配产器上控制各层段产量的油嘴。
(11)总阀门安装在油管挂连接法兰上部的阀门,用于油管总控制。
(12)生产阀门安装在总阀门上部三通或四通侧翼的阀门。
(13)油气分离器用以将油井中生产出的液体和气体分开的卧式或立式圆柱形压力容器。
其主要部件有分离装置、捕集器、液面控制器和安全阀等。
4、地层测试:是试油的一种方式,它是钻井过程中或下套管完井之后,用钻杆或油管将测试工具(测试阀、封隔器、压力计)下至井内待测试位置,经地面操作打开或关闭测试阀,对目的层进行测试,获取井下压力随时间的关系曲线,并取得测试层的产出样品,通过分析处理曲线和样品得到的动态条件下地层和流体的各种参数,对储层作出评价。
通过地层测试可以得到的主要参数是:
1)、渗透率:在地层流体流动状态下实测的油层平均有效渗透率,是有实用价值的参数。
2)、地层污染程度:计算出堵塞比和表皮系数,判别地层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程度,为制定油层改造措施提供依据。
3)、原始地层压力:通过实测或用压力恢复曲线外推获得。
4)、测试半径:又称调查半径,指在测试过程中因流量变化引起压力波前沿传播深入地层的径向距离。
5)、边界显示:指在测试半径内压力波及的断层面和地层的非渗透边界,并分析计算出距离。
6)、压力衰竭:在正常测试条件下,若发现有压力衰竭现象,可推断油藏的分布范围,及分析是否有开采价值。
此外,还可获取流体性质、生产能力、地层温度、储集类型等大量资料。
通过地层测试,可以达到下列目的:1)、及时验证地层中是否产油气及产油气能力。
2)、探明油气藏边界、油水边界、气水边界及油藏类型。
3)、提供计算油气地质储量的所必需的部分参数。
4)、了解固井质量,探测套管损坏及管外窜槽情况。
地层测试的主要工序:编制地层测试设计→测试工具准备→测试工具下井→封隔器座封、测试→反循环压井、起钻→资料处理
二、试油主要工序
一是新井的试油(气),主要的工序有:接井—编写设计—搬迁—立井架--安装井口(包括井控)—接流程—开工验收—替泥浆—洗井—通井—刮削—洗井—射孔—测试—求产—资料处理—封堵—上返—完井—交井。
二是老井复试的试油(气),这是以老井的井况为前提,根据老井生产层的不同工序如下,接井—编写设计—搬迁—立井架—安装井口(包括井控)—接流程—开工验收—热洗井—起出井内生产管(杆)柱—冲砂、探人工井底—通井—刮削—洗井—封堵或钻(捞)塞—射孔—测试—求产—资料处理—封堵—上返或下生产管柱—完井—交井。
第1层试油工序:1、搬迁、安装:①按施工设计要求选用修井机,并在安装前检查绷绳坑、地锚坑必须牢靠,立井架后调试天车、游动滑车、井口三点一线,符合技术标准要求;②安装井口装置,即按设计要求选用采油树、封井器,丈量油补距、套补距;③安装地面流程:使用Φ73mm平式油管,采用三级节流流程(节流油嘴前不允许焊接),安装油气水分离器,流程出口朝向下风口或侧风口。
流程管线闸门要灵活好用,承压安全。
流程管线不准悬空,每隔10.00-15.00m用地锚固定牢靠;
④备施工用液和压井液,按设计要求准备2倍井筒容积的一定密度施工用液及压井液,⑤准备施工工具:按设计要求准备适于油层套管的通井规、刮削器、Φ73mm外加厚油管,Φ73mm平式油管等。
2、施工前的试压:①井口试压:安装好井口装置后,下套管堵塞器对井口装置进行试压,检验井口装置的密封情况;
②流程试压:求产油嘴前流程试压25.00MPa,求产油嘴后流程及分离器试压5.00MPa,30min内压降不超过0.50MPa为合格。
试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目的:检验井口装置的完好情况和密封情况,保证下步施工安全可靠进行。
3、替泥浆、冲砂、探人工井底:用密度较小的液体替换出井内的泥浆。
下Φ95mm尖钻头,用淡水或3‰活性水替出井筒内泥浆,探砂面或人工井底,若有砂面则探冲砂至人工井底(下井油管必须用Φ59.5mm×0.80m油管通径规逐根通过)。
替泥浆的方式有:按循环方式分有正循环、反循环;按替泥浆次数分一次替浆、二次或多次。
目的:主要是替出井内泥浆,核实完井后的人工井底的井深。
4、洗井:用2倍井筒容积的3‰活性水大排量循环洗井两周以上,使洗井液达到进出口液性一致,机械杂质含量小于0.2%。
目的:清除井筒内机械杂质保证井筒内不发生沉积卡钻。
洗井的方式有:正循环洗井,反循环洗井,正反循环洗井。
5、试压:按设计要求对采油树大四通、井筒整体清水试压,30min内压降不超过0.50MPa为合格。
试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步施工。
目的:检验油层套管和井口装置的密封情况,确保下步施工井控安全。
6、通井:用小于油层套管内径6-8mm、长度2m以上的筒式通井规通井至人工井底,若中途遇阻钻压不得超过30.0kN,分析原因后进行处理。
目的:检验油层套管的完好情况,清除套管内壁上粘附的固体物质,如钢渣、毛剌、固井留下的水泥等,检查人工井底是否符合试油要求。
7、刮削:用适于油层套管的刮削器刮削至人工井底,对封隔器坐封井段及射孔井段反复刮削3次以上。
中途遇阻加压不超过30.0kN。
目的:清除套管内壁上的毛刺、矿物质结垢、结蜡等其它机械杂质,防止试油测试时封隔器座封不严、压力泄漏,或防止压裂过程中封隔器失封。
8、测-射联作:即射孔和测试工序一起进行,采用MFE或APR测-射联作工艺,测试管柱内加水垫可以实现负压射孔;采用设计要求的射孔参数,如枪型、弹型、孔密、相位等;磁定位-放射性校深,调整好管柱,安装好封井器及放喷流程后方可环空憋压压射孔。
射孔方式有:电缆输送射孔和油管(钻杆、连续油管)输送射孔。
按其穿孔作用原理可分为子弹式射孔技术、聚能式射孔技术、水力喷射式射孔技术、机械割缝(钻孔)式射孔技术、复合射孔技术。
目的:通过该工序可以对试油层进行射孔,打开油气层,对试油层进行直观的认识。
9、放喷排液及产能测试:(1)、一开井若能自喷,用设计要求的油嘴控制放喷,排净油管内液垫,产能稳定后方可按Ф2mm、Ф4mm、Ф6mm的油嘴按顺序求产,每个油嘴求产时间为24小时;准确计量产量、液性、压力、温度等参数,取好样品,并做好水样半分析。
(2)、若一开井不能自喷,则请示建设方,是否进行抽汲排液求产,若抽汲则求取稳定的油、气、水产量,每班取好油气水样品,取得3个班以上的稳定产量后方可结束。
目的:目的:通过该工序可以录取试油层的产液(油、气、水)情况及产量,地层温度、压力等参数,可以更准确的认识地层。
10、关井(通过地面操作关闭井下测试阀)测地层压力恢复:按设计要求进行关井压力恢复。
目的:测得地层恢复压力,通过资料解释计算各项地层参数。
11、压井起钻:求产结束后需结束本层试油,起钻时如需要压井,使用一定密度压井液循环压井后,起出测-射联作管柱,检查发射率,发射率≥85%为合格,否则进行补射孔。
12、处理上报资料(24小时内上报试油初步成果)。
第2层试油工序:1、封堵:对已试层,安设计要求用可捞式机械桥塞或水泥塞封堵进行封堵,进入下一层的试油。
2、试压:加压30.0kN探塞面,用3‰活性水对桥塞或水泥塞试压15.00MPa,30分钟内压降不超过0.50MPa 为合格。
目的:检验封堵是否密封可靠。
3、若是桥塞封堵在桥塞面上填砂3-5m,防止桥塞打捞头的损坏。
4、其它工序同7-11项工序。
5、其它层的试油与第2层试油工序基本一样。
6、完井:即试油结束后,请示建设方确定完井方案。
目录
内容提要
写作提纲
正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4)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4)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5)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5)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5)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6)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7)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8)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0)
(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 (10)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 (11)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 (11)
(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12)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12)
参考文献 (15)
内容提要
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是最重要的会计要素之一,与资产相关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信息。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的情况,从而使资产减值问题一度成为我国会计规范的热点问题。
人们也期望通过会计上的法律法规减少信息的不对称,让企业向广大投资者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减值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新旧会计准则的对比,针对会计实务中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分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阐述了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的境况。
从资产减值准备入手,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分析,提出了计提标准不恰当,计提时间未作统一规定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析方法等对策。
写作提纲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四)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
三、解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一)确定积累时间统一计提模式
(二)统一的度量标准
(三)提高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确定方式的操作性(四)加强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认识
(五)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的探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日益完善,大众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也逐步提高。
而市场经济的完善,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其交易方会计信息要求也提高,国家为了宏观调控的需要,也需要企业提供大量真实的会计信息。
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是不可逆性的规定。
按照财务会计的谨慎性原则,预期不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应列入资产,预期不会带来原预计额的经济利益的资源要折扣后列入资产,即减除预计减值后的部分才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问题的研究,理论上提高企业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认识,促进企业完善企业相关会计核算,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于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提出建议,促进我国资产减值准备准则完善。
实践中,这一研究旨在加强企业对与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的认识,完善企业会计核算,提示相关部门就准则中不完善的地方加强对企业的监督。
以下就是我的论文。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理论概述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概念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回收金额,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是指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
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判断固定资产是否减值,应依据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损的某些迹象,如果存在任何一种迹象,企业应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正式估计。
企业的固定资产可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
对于可收回金额须以相关技术、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内部或外部独立鉴定报告,作为判断依据。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
大部分企业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范围包括市场价格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
计提方法是按单项资产计提。
1、计提公式:减值准备=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
2、全额计提情况:
①长期闲置不用,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且已无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②虽然固定资产尚可使用,但使用后产生大量不合格的固定资产;
③已遭损毁,以至于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固定资产;
④其它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固定资产。
需要注意的是,已经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意义
固定资产减值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存在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情况。
当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时,确认固定资产发生了减值,这是就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而调整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使账面价值真实客观地反映实际价值。
计提减值准备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制定的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而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适时考虑无形损耗,更精确计量了期末资产的价值,同时也剔除了虚增的利润,降低了财务风险,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计提减值准备是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有益补充,它的实施也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使会计信息更加真实,财务政策更加稳健。
现在,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利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时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减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确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模式不固定
固定资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发现,企业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的
时间“年度终了”较好掌握,但是“定期”会计制度没有说明,这就给企业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使企业在操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财务人员可以随意制定计提时间,造成虚假信息泛滥,误导投资,也使企业之间提供的相关信息缺乏了可比性。
企业的会计行为受会计准则等制度规定的约束,但是会计准则在具有统一性和规范指导作用的同时还兼有一定的灵活性,给会计人员区别不同情况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判断余地,如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多种备选的会计方法或可由会计人员做出不同的判断。
准则的灵活性是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实际出发,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并存,为企业进行会计操纵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会计方法,操纵会计报表。
(二)公允价值的获取
对于固定资产减值而言,公允价值的获取有难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的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 可见,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其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公平交易的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尽管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很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依赖的“成熟市场经济”相距甚远。
部分市场仍然处于垄断状态,竞争不充分,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市场的公允性,我国目前的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开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因此公允价值难以得到合理的确定,不同市场上所反映出来的市场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准则对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规定过于笼统,没有明确划分不同性质的资产所使用的计量属性,企业资产按照其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待出售和处置或者持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售并且有公平市场价值的资产,如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等;另一类是基于持续经营的假设,通过持续使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资产,这类资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产房等固定资产,这类资产即使有公平的市场价格,但由于这类资产在正常经营条件下
是不会被出售或处置的,因此,其相应的市场价格与其特定主体价值的计量是无关的,其价值取决于其未来所能实现的经济利益的折现值。
即同一生产设备在不同企业的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其特定主体价值是不一样的。
因此,如果笼统的运用公允价值和现值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并取其高者,不仅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单个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和经营管理水平下降的条件下,企业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可能会大于账面价值,账面价值可能大于现值,此时,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来看,企业应该以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来计提资产减值,这正是投资者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但是,按照准则规定,企业完全可以已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为由不计提减值,而不对现值进行估计。
而此时,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的资产价值不仅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损害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获得的信息本身可能就是不完整的,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难度,造成了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三)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
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量难度较大,新准则规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来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可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准确性取决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但是,对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很难把握。
主要表现在:
1、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取得是需要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对固定资
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整个经济状况进行最佳估计,其中预计的固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量,以及售价的预测;为实现固定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如设备购置、厂房构建的预测;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固定资产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如处置收入、处置费用公允价值的预测。
而这些预测,一方面需要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需要企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