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
1.读课文《秋天的怀念》“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
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 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
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 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
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 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答案】A
【解析】母亲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都是源于对儿子的爱。
母亲体谅理解儿子,想让
儿子把心中的苦全部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所以母亲选择了“悄悄地躲出去”,但又出
于对儿子的担忧,所以“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故选A。
2.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拗口/执拗呼吁/长吁短叹
B. 五行/行头模具/一模一样
C. 请帖/画帖默契/锲而不舍
D. 埋怨/埋藏翘腿/翘首以待
【答案】B
【解析】A.不相同,读音分别为:ào/niǜ,yù/xū;
B.都相同,读音分别为:xíng/xíng,mú/mú;
C.不相同,tiě/tiè;qì/qiè;
D.不相同,mán/mái,qiào/qiáo;
3.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说法\underset\cdot不\underset\cdot正\underset\cdot确的
一项是()
A. 端午节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有吃粽子、赏菊花等
习俗。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考中者称“举人”,殿试考中者称“进士”。
D.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婵娟”代指月亮,“丝竹”代指音乐,“巾帼”代指女子。
【答案】A
【解析】A.有误。
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
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
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
故选A。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周敦颐的《爱莲说》托物言志,以爱莲之情表达对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 《小巷深处》这篇感人至深的叙事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文章首先是用论据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然后是正面立论,间接批驳对方的谬论。
D. 英国作家笛福的《格列佛游记》用类似纪实的手法,生动地记述了格列佛在海上诸岛的经历,还通过幻想旅行的方式来影射和讽刺现实。
【答案】D
【解析】D项,《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3分,共计6分)
5.请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填人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_______________——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答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解析】首先应明白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
该句意思是说: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强权下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
再对照题干所给的名人中他们所表现出的意志对号入座。
根据日常积累,我们很容易得出答案: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6.(1)____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6.(2)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_。
(朱熹《春日》)
6.(3)少小离乡老大回,_______________。
(贺知章《回乡偶书》)
6.(4)_______________,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答案】(1)胜日寻芳泗水滨
【解析】(1)注意“泗”“滨”的正确书写。
【答案】(2)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析】(2)注意“紫”的正确写法。
【答案】(3)乡音无改鬓毛衰
【解析】(3)注意“鬓”“衰”的正确书写。
【答案】(4)儿童相见不相识
【解析】(4)注意“童”的正确书写。
三、默写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7.(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
(王维《竹里馆》)
7.(2)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7.(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表达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就会“绝处逢生”的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4)杜牧的《泊秦淮》中借古讽今,暗讽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的前途命运,只知享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1)弹琴复长啸
【解析】(1)注意“啸”的书写。
【答案】(2)晴川历历汉阳树
【解析】(2)注意“历”的书写。
【答案】(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3)根据“表达在困境中坚持下去,就会‘绝处逢生’的富有哲理”可推知答案,
注意“疑”的书写。
【答案】(4)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4)根据“借古讽今,暗讽晚唐统治者不顾国家的前途命运,只知享乐”可推
知答案,注意“犹”的书写。
【答案】(5)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析】(5)注意“亵”的书写。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8.(1)本文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_(人名)的一篇杂文,是
《_______________》中的第四篇。
8.(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执策而临之()
④策之不以其道()
8.(3)本文开篇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
8.(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话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8.(5)文章结尾作者长叹一声“呜呼”,这个词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答案】(1)韩愈, 杂说
【解析】(1)结合日常积累可知,《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
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
【答案】(2)①同“现”,表现, ②同“饲”,喂, ③面对, ④正确方法
【解析】(2)①句意: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表现。
②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食:同“饲”,喂。
③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
临:面对。
④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
道:正确方法。
【答案】(3)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
②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解析】(3)《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开篇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然后从千里马和伯
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
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答案】(4)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刻画出“食马者”愚昧无知、浅薄专横的形象。
【解析】(4)“执策而临之”是对食马者的动作描写,“天下无马”是对食马者的语言描写。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话的意思是: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
千里马!”,写出“食马者”面对千里马却不识千里马,足见他的愚昧无知、浅薄专横。
【答案】(5)对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控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解析】(5)《马说》一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
“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
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呜呼”蕴含着对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的不满;讽刺、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自己
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9.《散步》的作者写的是()
A. 一次舒心愉快的散步。
C. 一家互相支持的三代人。
B. 一次小小的家庭矛盾。
D. 一种挚爱深沉的亲情。
【答案】D
【解析】ABC都是《散步》所写的内容,但D项是最准确的答案。
10.(1)第四自然段中,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等花草相比有什么不同
的特点?
10.(2)“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深为自己的浅
薄庸俗感到惭愧。
”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答案】外表丑陋却很倔强(或不美不雅却不易于生活) ;外表美雅却很娇贵(或既美又雅
却不易生活) (意思对即可).
【解析】(1) "分别”就是要依次写出“仙人掌”和其他花草的特点;“概括”就是说语言要简练,一般不是直接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抄过来;“开花前”这是个表示时间特性的词语,读
懂这个词语,找出各自的特点就更容易;“特点”这个词语是本题的关键之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些人理解很片面,常常只看到花儿的外表,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此处的“特点”- -定要理解全面,既概括出花U的外在特点,又概括出花儿的内在特点
【答案】.仙人掌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是倾注了其全部的心血,很不容易,所以说“酸楚”; 作者在仙人掌开花之前,曾厌恶讥笑它的丑陋,只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的精神。
(意思对即可)
【解析】(2) 要解决第- -问必须紧紧抓住“酸楚”一词,联系文章上文第10节最后一句话
可知:酸楚的原因在于,作者感受到了仙人掌开出金色花实在不容易,因为倾注了其全部
的心血,所以为仙人掌的行为而酸楚。
而有的学生写成“因为在仙人掌开花前,作者曾赞
美它丑,不喜欢它”显然没有把“酸楚”一词理解透。
同理,第二问解决的关键在于理解“浅薄庸俗”-词。
之所以作者会感到自己“浅薄庸俗” ,联系上文第6节“觉得它丑”和第10节“倾注全部心血开出了震撼人心的金色花” ,可以知道作者意识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片
面和曲解一只重视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