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贬谪的官员是因为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被贬谪的官员是因为什么
任何朝代,任何政权,都有官员被擢升,被贬谪,能得到擢升晋级的当然有其丰功伟绩,或深得上司垂青,或深受百姓爱戴。

而被贬谪或贬黜,原因就很多了,要么仗势欺人恶贯满盈,要么贪赃枉法为所欲为,要么出现了重大错误,要么得罪了领导,要么遭人陷害排挤,要么受同僚牵累等。

但纵观中国历史上那些被贬的官员,往往原因很简单,简直同出一辙,那就是刚正不阿,直疏谏言。

在写本文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忽然被这些置生死于不顾,敢于进谏的官员所感动。

我觉得我没必要对现在那些落马的官员再指三道四,恐脏了文字,也怕脏了眼睛。

他们这些人如果发生在古代,我想不是下牢狱或撤职这么简单了,恐怕早已人头落地了。

所以,本想把古往今来的被贬谪的官员作个对比,分析分析原因,现在看看,真的毫无意义,有辱斯文,有辱先烈。

我还是说说他们的故事,好歹也是正能量,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

屈原,一谈起他,我们马上想到粽子,汨罗江,《离骚》等,但我们还是要飞越时空,看看他在二千多年前经历了什么。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

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

秦、楚绝交。

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

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公元前294年到前279年,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这仅仅是他被罢黜经历,单就这段经历,如果铺开来讲,故事也很长,但单单就从这段经历,我们就可以了解他一生的为人,他就是一位真真正正的爱国主义者,其它,不用说了。

他做官也是爱国,被黜也是爱国,投江也是爱国。

这样有节操、有情怀的官员过去很多,现在,呵呵,不好说!
时间再飞越到唐朝,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大唐盛世,有唐太宗和魏征那样的明君和明臣。

然而,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与王叔文等政见相同,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失败后,9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这是个闲职,没有具体工作。

公元815年1月,柳宗元接到诏书,要他立即回京。

2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长安。

在长安,柳宗元没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不同意重新启用。

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为什么被贬,就是永贞革新,我们看一下永贞革新主要革新了什么,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镇势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废除宫市,罢黜雕坊、鹘坊、鹞坊、狗坊、鹰坊的宦官;贬斥贪官污吏;整顿税收,废除地方官吏和地方盐铁使的额外进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

是的,是因为动了一部分人的奶酪,是对贪官污吏下手了,是对权力有制约了,然而这样深得人心的举措却失败了,我们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受牵连了。

宋朝的历史不辉煌,但宋朝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玩味,这里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等,他们用他们的铮铮铁骨对这个相对羸弱的时代撑起了不一样的天空。

政治家、军事家的寇凖因澶渊之盟闻名于早年,公元1006年二月,在王钦若一伙的攻击下,寇凖被免去相职,到陕州去做知州。

1019年,丁谓诬告寇凖参与密谋。

寇凖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丁谓当了宰相,将寇凖一贬再贬。

公元1022年,凖含冤负屈离开道州,而向南部海滨雷州赴任。

他五次被贬,在颠沛流离中客死异乡。

范仲淹,从中学课本《岳阳楼记》我们初步认识了他,然而他的功绩不仅仅在文学上面,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依然出类拔萃,可
圈可点。

公元1033年冬,郭皇后误伤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遂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力主废后。

消息传出,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废后不合适,范仲淹也向皇帝进言。

因吕夷简事先令有司不得接受台谏章疏,疏入内廷,不得奏。

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

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

第二天,范仲淹与众人商议,打算早朝之后,将百官留下,再次与宰相谏争。

一行人刚走到待漏院,朝廷诏书下达,外放范仲淹知睦州,
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

公元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锐意进取。

六月,谏官上言范仲淹有宰相之才,仁宗欲拜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推辞不就;八月,仁宗罢免副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同年,主导庆历新政,上疏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政举措,增加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但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升迁制度)严密,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

公元1045年正月,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

现在有多少人有范仲淹这样的胆气和正气,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

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欧阳修,同样的大文人,同样是有骨气、有脊梁的文人。

宋仁宗
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公元1036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

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

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县令。

公元1045年,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知滁州,后又改知扬州、颍州、应天府等地。

公元1054年八月,欧阳修又遭诬陷被贬。

不过命令刚刚下达,宋仁宗就后悔了,他才得以翰林学士留朝,开始修撰史书。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新五代史》。

所以,文如其人,我们学习欧阳修的文章,也学习到了他的为人,一身正气,刚正不阿。

说到贬官,不得不提到苏轼,苏轼的豪放和豁达为我们所熟知,然而,我们知道,他这样的豪放和豁达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得以练成的。

公元1079,为新党不容,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即著名的“乌台诗案”。

因苏轼的名望,救援活动在朝野展开。

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宋神宗不要杀苏轼。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

公元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是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

公元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

公元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边远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然而,苏轼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就这样一路被贬的经历,成就了他成为一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和历史治水名人。

西湖“苏堤”是他的功绩,同样在徐州,也有他修筑的一条“苏堤”。

当然值得传诵的不止他们,撷取他们几个,是希望在今天的社会,我们能看到更多有德行、有思想、有才能、有脊梁、有担当,有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精神,敢说真话的爱国、爱人民的好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