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1.4 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粤教版必修1-粤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描述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一、教材分析
《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第四节课。
本节从学生初中学过的速度概念引入,说明路程不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速度概念迁移至高中的平均速度学习中,直接给出定义。
通过位移方向说明平均速度也有方向。
学习了平均速度后,提出平均速度并不能很精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从而引出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
本节课设计为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如何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
2、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3、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4、能理解瞬时速度的意思。
5、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6、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实际感悟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策略
关于速度,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但是通过生活经验并举例告诉学生,路程并不能完全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于是。
回顾并联系第二节学习的位移,重新定义速度,是所走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同样一段位移里,物体能加速也能减速,那怎样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提出疑问,让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教师引出平均速度。
并把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作对比。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并不能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
从而又提出瞬时速度。
最后比较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六、教学过程
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系统地
给出两者的区别)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糙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而瞬时速度能更准确地描述
质点运动的快慢,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平均速度中,速度方
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
标量,是指速度的大小。
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是不同的,前者跟位移相关,后者
跟路程相关。
巩固练习1、(课本12页例题)甲、乙、丙三个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同时从点A出发,沿不同的路径运动,同时到达点B,如图1-4-2所示。
试比较三个物体在这个过程中
的平均速度。
解: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从同一点A出发,同时到达B点。
由此可知,在相
同的时间内他们的位移相同,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v s/t
可以知道位移相同,时间一样,所以平均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 m/s的速度运动60 m,又以2 m/s的速度继续向
前运动60 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A、2.4 m/s
B、2.5 m/s
C、2.6 m/s
D、2 m/s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
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
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公式:v=△s/△t
速度是矢量,与位移方向一致。
速率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
平均速度
定义: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简称速度。
v s/t
公式: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矢量性: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瞬时速度
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公式: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矢量性:与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轨迹在改点的切线方向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