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加强情绪管理和谐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加强情绪管理和谐师生关系
作者:王道阳
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14期
文 | 王道阳
前不久,陕西省某中学英语老师多次催学生交作业无果而在班级群里辱骂学生的事件引发
公众热议,不少人批评该教师道德素质低下。

就该事件而言,笔者认为,更多与教师情绪管理
失控有关。

事实上,很多家校矛盾、师生矛盾,都是因为当事人情绪控制不当造成的。

从这一
点来说,教师应该加强情绪管理,在创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科学认知情绪产生的根源
面对疫情,教学方式发生改变,教师克服诸多困难开展线上授课。

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费了好大功夫精心准备课程,学生们却在线上讨论与课程无关的问题;教师线上授课时,学生压根不在线或联系不上;布置的作业,学生不能按时提交,告知家长后
也没有结果;有些家长、学生根本不关注线上的通知、消息,布置作业后还反复询问,等等。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师可能很恼火,甚至会严厉训斥学生;也有些教师表现出足够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催促学生交作业。

为什么同样面对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教师们的情绪反应却不一样呢?因为影响人的情绪
的根源并不是事件本身(如学生不交作业、学习态度差等),而是人对情绪根源的理解,对这
个事件的态度、信念、解释。

例如,有的教师会认为学生不交作业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多次催
交无果是对教师不尊重,因此会非常生气;有的教师则认为学生不交作业可能是线上操作困难
或网络有问题,抑或有其他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会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就不会情绪失控。

事实上,上述对情绪根源的理解就是情绪的ABC理论。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
绪ABC理论,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

也就是说,正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使人产生情绪困扰。

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果人们认为它
会带来生活物资紧缺,就会担忧未来而产生焦虑,从而囤积大量生活用品。

对所有学生怀揣积极的期待
按照情绪ABC理论,对学生的不满、愤怒等不良情绪,实际上都来源于对学生行为的认知
和态度。

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怀揣积极的期待,就会用爱心、诚心和耐心对待
每一个学生。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和期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的期望有如学生成长的催
化剂。

教师期望效应源于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带着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小学,进行一次学生“发展潜力”测验。

他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

测试后,罗森塔尔把一份名单提供给各班级教师,郑重告诉他们,名
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
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年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
智力表现上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进步。

到底是什么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罗森塔尔对提供名单后教师的教学及对学生
的态度进行追踪分析,发现教师有意无意地对这份名单上的学生有了更多期待,而这种期待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进步。

这一现象被称为“教师期望效应”。

学生就像花朵一样,有时“不是不想开,而是时机未到”。

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领悟速
度快,就像早开的花一样;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弱、领悟速度慢,就像晚开的花一样。

教师应
该相信那些接受知识慢的孩子就是还没开放的“花苞”。

他们不是不开,而是在积蓄能量,等
待时机。

正因如此,教师对所有学生都应怀揣积极的期待,这种期待也会使教师不因为学生一时、一事的错误而气愤、失望。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每个人都会有面临压力而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这时最关键的就是掌握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

学会冷静处事。

当非常生气时,要及时提醒自己不对事情做出任何处理。

因为此时的判断
往往与事实存在偏差,语言容易过激,得出的结论往往于事无补。

所以,要把事情放一放,等
平静下来、时机成熟了再处理。

有时,学生做的一些事情确实令教师生气,甚至闹成僵局,这
时最好先不要说话,可以先做几次深呼吸,或者暂时离开现场,让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如果
正在上课,也可以停止讲课、沉默几秒钟,让自己冷静下来。

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它可以通过自我的意念或他人的言语
来调节人的情绪和心境。

心理学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心中默默地说“我很生气”等语句时,会
心跳加剧、呼吸加快,仿佛真的生气了;而如果心中默念“我很开心”等语句时,则会产生一
种愉悦的体验。

由此,当我们遇到消极情绪时,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暗示作用来调适心理的紧
张状态,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比如默想或用笔在纸上写下“我冷静”“我镇定”“我不会生气”等。

积极的自我暗示,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志、心理乃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可
以令人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和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

学会给不良情绪找一个恰当的出口。

不良情绪宣泄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他人、不委曲求全。

不伤害他人,要求我们不能把情绪转嫁给他人。

生活中有很多反面的例子,比如:有些经常被
欺负的学生,会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同学。

有些人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向最亲近的人发脾气。


样的方式虽然能一时缓解不良情绪,却也会给最亲近的人带去伤害。

不委曲求全,要求我们不
能因为不良情绪而伤害自己。

既不伤害他人也不委屈自己的情绪宣泄方法有哪些呢?学会倾诉,把遇到的压力、委屈、
愤怒向家人倾诉,相互鼓励、增强信心;适当运动,释放自己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转移注意,
当不愉快时,不要总去想那些让自己苦恼、烦闷的事,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看电视、看书、绘画、做手工、听音乐、做家务、旅游、散步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恰当宣泄,可以找一个
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地哭出来,或者将自己想说的话大声地喊出来。

疫情期间,多数学校采取线上授课,这对不少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

线上授课具有传播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等特点,往往会把教师教学上的一些瑕疵、不足或失误放大,从而造成不良
影响。

无论线上授课还是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生面前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为促进学
生发展树立积极的榜样和示范,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香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