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出师表》《资治通鉴唐纪》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出师表》《资治通鉴唐纪》含答
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
”仁杰对曰:“文学缊藉①,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
必欲取卓荦②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
”太后曰:“已迁矣。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①缊藉(wēn jiè):含蓄宽容;②卓荦(zhuóluò):超绝出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朕欲得一佳士用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彰其咎投以.骨
C.临.表涕零执策而临.之
D.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题目中的“表”是一种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全文夹叙夹议,寓情于理。
B.甲文“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是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
C.乙文武则天虚心听取并采用狄仁杰的建议,体现出她平易近人、虚怀若谷的美德。
D.乙文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4.苏轼有言:“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出师表》以其深厚的情感,将这份感动流传千年。
请阅读甲文,分析诸葛亮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5.✬善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你从诸葛亮或狄仁杰身上学到了什么优秀品格?请结合选文作答。
【答案】1.C 2.B 3.(1)因此我深为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2)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4.对先帝的怀念之情与感恩之情;对后主的忠贞之情和担忧之情;对汉室复兴的期待之情;以身许国的爱国之情。
(任答两点即可)5.①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以身许国、鞠躬尽瘁的品格,他一生都尽职尽责为兴复汉室而努力;②我从诸葛亮身上学到知恩图报的品格,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诸葛亮全心全意为刘备奔走效劳;③我从狄仁杰身上学到了忠君爱国的品格,他推荐贤才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④我从狄仁杰身上学到了豁达大度的品格,他不断举荐优秀的贤才,从不担心别人超越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A.代词,他/结构助词,的;
B.连词,用来/介词,把;
C.都是动词,面对;
D.连词,表承接,相当于“那么”/副词,加强肯定语气,相当于“就是”;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B.有误,“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是指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
(1)感激:感奋激发;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2)贤:贤才;私:自己、个人。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第一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和第二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诸葛亮追忆自己年轻时,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为他谋划天下,自己为了感谢先帝的知遇之恩,二十多年来,一直尽忠职守,不敢懈怠,直到先帝临终,托付自己兴复汉室,辅佐后主,而自己接受任命后,日夜操劳,害怕辜负先帝的厚望,从中可见诸葛亮对先帝的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根据甲文第二段“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诸葛亮列举自己辅佐后主时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君爱国之心,再根据甲文第三段“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可知,诸葛亮也希望后主能够广泛听取臣子的建议,学习治国之道,不负先帝重托,也可见诸葛亮的一片忧国之心;
再根据甲文第三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可知,诸葛亮向后主进言,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兴复汉室,立下誓言,以身许国,足可见一代老臣拳拳爱国之心。
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从诸葛亮身上:根据甲文第一段“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和第二段“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知,诸葛亮知恩图报,先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为自己谋划江山,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这让我学会了做人要懂得感恩;
再根据甲文第二段“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和第三段“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知,自先主刘备临终托孤之后,诸葛亮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为蜀国能够兴复汉室而努力,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忠诚报国。
从狄仁杰身上:根据乙文第一段“为臣,极于忠”,“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
’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
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以及第二段“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可知,狄仁杰为臣,十分忠臣,当武则天让他推荐人做宰相,他没有隐瞒推诿,而是真心推荐,并不会担心别人得到重用,而表现出嫉妒之心,可见他心胸宽阔,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为人要豁达大度;
再根据乙文“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可知,狄仁杰为朝廷推荐了很多贤才,他这样做并没有考虑自己的私利,而是一心为国家考虑,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大公无私,忠心爱国。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隆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
是郭效之、费违、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并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
我受恩、感激不尽。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乙
狄仁杰,子怀英,是并州太原人。
作为人子,极为孝顺;作为臣子,极为忠贞。
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事?”太后说:“要用他作将相。
”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
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
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
”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
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
”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
”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用来作一个司马的。
”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
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
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
”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