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生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高层次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
研究生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浅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以及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
1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各样的竞争主要集中到人才的竞争上,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竞争上。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创新,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更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地坚持创新我们才能迎接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和迅速兴起的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
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政府、社会、科学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将长期影响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相对于本专科学生教育而言,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上是不够的,而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
研究生在经历了本专科教育以后,已具备了进行高层次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所必须的身心和专业素养。
2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2.1现有研究生的入学选拔方式单一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选拔主要通过严格的统一入学考试,辅以综合复试,往往复试阶段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缺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测试。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选拔
模式只能使得学生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呆
板记忆上,致使一大批没有创新基础和创
新思维的“应试型”人才被选拔进入研究生
阶段的培养。
近几年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
单位的不断增加,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
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整体情况不佳
的状况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担忧。
2.2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科研开展未能有机
结合
目前,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都
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利用一年至一年半
时间完成所有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
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大约有一年
半的时间。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老
师上课讲,学生记笔记,下课学生背笔记的
现象。
这个过程中学生只停留在记书本知
识,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科研
实践结合起来。
另外,目前有一定数量的研
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少,科
研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参加科研
课题,缺乏科研机会。
2.3缺乏对研究生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
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
与研究已经形成集成与综合的局面,学科
交叉、边缘化成为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
展的关键。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教育,理
所当然应该实施跨学科的培养模式。
但是,
目前我国众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并没有打通
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任意选修课程。
3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由于创新不是一个突变的抽象过程,
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循序渐进的积累过
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多方
面的、长时间的积累。
3.1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观
目前,多数毕业研究生进入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机构从事教学工作、
科学研究,特别是独立担负技术研发、技术
指导工作。
研究生已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
识和一定专业水准的人。
他们有发展个人
专业和个性的强烈要求,有在工作岗位上
应用已学知识一展身手的愿望。
因此,我们
的研究生教育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性,给学
生发展个性的足够空间。
要十分重视培植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和支持导师与研
究生课程教学老师在创新意识培养方面的
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和新途径。
同时,作
为研究生导师和授课老师应该通过各种途
径为研究生提供开发思维、能力实训和创
新意识培养的探究式“窗口”和“接口”,营
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2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和以分数衡量
学习好坏的标准
改变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忙于记笔
记,下课背笔记的现象。
在提倡老师传授知
识的同时,还要更多的采用课堂讨论式、启
发式教学,并“授之以法”,使学生日后能自
己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有所创造。
在衡量
学生学习好坏时,不能只以分数衡量,应该
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动手能
力、动脑能力、沟通能力等。
3.3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这里的个性化既有导师指导的个性
化,也有学生自我设计的个性化。
学生根据
当前社会、市场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和自身特点自主设计自己;还有教育过程
中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个性化,不同
学科和专业根据自身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
来规划研究生教育的模式、方式以及研究
方向等。
故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高度
浅谈研究生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①
夏登峰1江宁2刘宏建1
(1.安徽工程大学数理学院; 2.安徽师范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 要:通过介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讨论了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措施,并浅谈了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2(b)-0147-02
Talks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Creative Ability
Xia Dengfeng,Jiang Ning,Liu Hongjian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241000,China)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meaning of creative ability and the status of graduate education,we discussed the ways and measures
of graduat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and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system problem.
Key Words:Graduate Education;Creative Ability;Creative Talent;Teaching
①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00737);安徽工程大学重点教研项目(2009YJY10)。
. All Rights Reserved.
147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创新教育
的一个成员,塑造和发展着团体。
通过这种持续、循环的相互作用,个体与团体不断地发展、进步着。
3 语言学基础
(1)二语习得理论。
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习得是在天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婴儿出生后,凭借其他动物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在母语环境的作用下,可以很快习得母语口语;而“学得”则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如,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规则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这就是言语学得。
学得和习得并非完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5]。
(2)生态语言学理论。
生态语言学特别强调环境在表达意
义中的重要作用。
持生态语言学观点的语
言教学研究者范莱尔认为,人类对表征
的注意,首先是环境提供了这些值得注
意的现象,正是由于环境(包括表征)提供
了这种需要,才产生了人类的交际。
范莱
尔列举了他三岁的儿子刚从说西班牙语
的秘鲁到美国时的例子:起初他在公众
场合只能沉默,不能用英语说话。
但三个
月后,在一次随父母去超市购物时,他看
到一个顾客买了一盒与他父母购物车中
相同的麦片时,竟情不自禁地第一次说
了英语:“Look! This on this!”[6]。
范莱
尔所说的刺激人们产生交际需要的环境
其实就是本文中的情境。
英语教师在课堂
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刺激学生产生交
际需求,从而把语言知识与生活之间建
立联系,把枯燥乏味的英语知识轻松自
然地转化为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
的哲学视域[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Leine,C.Classrooms:goals,structures,
and student motiv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3.
[3]Bereiter,C.Situated cognition and how
to overcome it.D.Kirshner﹠J.A.
Whitson.Situated cognition:Social,
semiotic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NJ:Lawrence ErlhaumAssociates,1997.
[4]J o n a s s e n,D.H(1994).T h i n k i n g
Technology:Toward a constructivist de-
sign model. Educational Techology,3.
[5]郑秉捷.中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
[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重视和积极鼓励研究生根据自身特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注重学生个性化成长。
研究生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以及研究生导师在课题指导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和方式使课程学习与技能、心得交流相融合,理论学习与课题实践相结合,个性发展与科研活动中团队合作训练相结合。
只有在注重发挥个性化,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才能谈到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3.4宽口径、跨学科的培养
科学发展史上跨学科、跨门类、跨专业交叉创造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说交叉创造有科学家的内在天赋和外在可遇不可求的因素,那么如今提出研究生宽口径、跨学科、跨门类、跨专业培养则是时代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期望更多、更好交叉创造的一种迫切需求。
这要求我们不能在很窄的专业领域里培养研究生,应该拆除各学科之间的传统壁垒,提出跨学科培养计划。
从招生入手,制定招收跨学科、跨门类、跨专业研究生考试科目、招生程序和录取原则;培养过程中调整开设课程内容,增设跨学科课程。
3.5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必要的外部条件,比如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研究生论坛,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研究生学科、专业、课题研讨班,设置优秀科研论文奖,优秀学位论文奖等。
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往往很多解决问题的思想火花产生于进行学术交流或聆听学术报告的过程中。
导师长期从事本领域的科研工作,具有比学生更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眼光,培养过程中,应该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树立研究生和导
师之间的平等地位是有必要的,师生间的
平等地位是学生思想火花得以迸发的条
件,因为允许不同学术观点、个人看法的存
在,倡导学术活动中的自由、平等、开放、和
谐的辩论,可以促进“教学相长”。
各种形式
的对外学术交流,不仅仅是开展校际间、国
际间的学术交流,加强对外合作,同时,要
加强自身硬件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迅猛发
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跟踪学科前沿的发展,
获取最新信息,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3.6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科技活
动
如今各种形式的旨在激励大学生崇尚
科学、追求真知、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课
外科技活动很多,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过
程中将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动手、动脑与实
践相结合,必然会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将
得到很好的培养与体现。
4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对研
究生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
有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才能不断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招生规
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保证研究生教育的数
量和质量的协调发展。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
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考虑。
从纵向来
看要求建立由国家、地方、培养单位三级管
理模式,逐级逐层对研究生教育质量以不
同方式作出贡献。
横向角度来看,主要是指
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从生源质量控制,确
保所招收的研究生质量;课程体系的改革,
使之趋于合理化;培养过程的监控体系,及
时准确的把握研究生在培养过程的动态,
有的放矢,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可控的。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为
现代化建设输送高素质、高能力、高质量
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角色,是高等教育
发展的重中之重。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又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
有不断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才
能真正发挥研究生教育的作用,真正承
担起培养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
型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曲雁.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
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1,16(2).
[2]李杰,黄健,张锟.提高工科研究生创新
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
报,2008,31(3).
[3]张意湘.论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
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8(5).
[4]王小力.许晓雯.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
生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2(3).
[5]瞿海东.创新能力与研究生培养模式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6]吴玲达,等.多层次、全方位科研育人模
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理论杂
志,2003(30).
(上接146页)
. All Rights Reserved.
148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