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室制取气体复习202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为CO。

实验室制取气体
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药品→反应原理→收集方法→使用仪器→实验步骤
→验满方法或检验方法→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气体实验装置的设计
⑴装置顺序:发生装置→净化装置(除杂&干燥)→收集装置→除尾气装置
⑵安装顺序:自下向上,从左往右
⑶操作顺序:装配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
【反应原理的选择】:即用什么做反应物,需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通常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一、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
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
热、加催化剂等),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

固体+固体加热型,选择发生装置A;
固体+液体不加热型,选择发生装置B或C。

1.实验室用暗紫色固体制取氧气(选择发生装置A,试管口需一团棉花)
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用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选择发生装置A)
化学方程式:。

3.实验室用液体混合物制取氧气(选择发生装置B或C)
化学方程式:。

4.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发生装置B或C)
化学方程式:。

5.实验时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选择发生装置B或C)
化学方程式:。

6.在进行实验3、4、5时,添加药品的顺序,先添加固体药品后添加液体药品。

7.氧气的检验方法: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气
体为氧气。

8.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
2
检验原理化学方程式:。

9.氢气的检验方法:将气体点燃火焰呈蓝色。

10.常见的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⑴各装置优缺点比较
装置
A
B(与A比较)
C、E(与B比较)
D(与B比较)
优点
简易
便于添加液体药品
便于控制反应速率
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缺点
浪费药品



⑵各装置注意事项
①A装置导管不得伸入到液面以下,导气管口稍露出橡胶塞即可,
否则不便于气体导出。

②A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③B装置长颈漏斗下端必须伸入到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④B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向长颈漏斗加水至长颈漏斗下端浸没在液面以下,用弹簧夹夹住胶皮管,再向长颈漏斗中注水,使长颈漏斗形成一段液柱。

观察液柱的高度是否下降,若不下降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⑤C装置分液漏斗下端不需要伸入到液面以下。

⑥D装置多孔塑料板用于盛放块状难溶于水的固体药品。

⑦F装置检查气密性的方法:向长颈漏斗加水至长颈漏斗下端浸没在液面以下,推注射器活塞,若长颈漏斗中液柱上升,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拉注射器活塞,若长颈漏斗下端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二、常见气体收集的方法及装置图:
收集方法装置图
排水法
(气体难溶或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向下排空气法
(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

1.氧气
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2.二氧化碳
收集方法
不能用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3.氢气
收集方法
排水法
向下排空气法
物理性质
不易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略大
物理性质
能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物理性质
难(不)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
化学性质
不与水反应
不与空气中物质反应
化学性质
能与水反应
不与空气中物质反应
化学性质
不与水反应
不与空气中物质反应
4.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优缺点的比较:
收集方法排水法排空气法优点
纯净
干燥
缺点
不干燥
不纯净
5.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不纯净的原因:①未待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就收集;
②集气瓶未装满水留有气泡。

6.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的底部。

防止收集的气体不纯。

7.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将一根带火星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带
火星木条复燃,则集气瓶中氧气已集满。

8.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往瓶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9.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用燃着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瓶中CO已集满。

2
10.若用如图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填“a”“b”)端导管通入。

若用如图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CO应从(填“a”“b”)端导管通入。

2
若用如图装置收集氢气,则氢气应从(填“a”“b”)端导管通入。

若用如图装置排水法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填“a”“b”)端导管通入。

11.关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的注意事项:
⑴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⑵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泠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⑶加热时先均匀加热(预热),再集中加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炸裂。

⑷结束实验时应先将导管移离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12.关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注意事项:
⑴不用Na CO原因:Na CO呈粉末状,与盐酸反应过于剧烈。

不便于控制反应速率,
2323
且不便于气体的收集。

⑵不用稀硫酸原因:CaCO与H SO反应生成的CaSO微溶与水,CaSO覆盖在CaCO
324443表面,阻碍反应的发生。

⑶不用浓盐酸原因: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混入收集的CO气体中,导致收集气
2
体不纯。

⑷CO中混有了HCl气体,将气体通过饱和的NaHCO溶液除去HCl。

23
⑸要获得干燥的CO,可在收集装置前加一个干燥装置(如右图)。

2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不与浓硫酸反应)的干燥剂。

13.关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实验的注意事项:
⑴选择用锌粒不用镁和铁的原因:镁与稀硫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及收集。

铁与稀硫酸反应太慢。

锌粒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

⑵不用稀盐酸的原因:稀盐酸会挥发出HCl气体,混入收集的H中,导致收集气体
2
不纯。

三、气体的净化——除杂&干燥
【温馨提示】解答对混合气体进行除杂、干燥实验的相关问题,可参考下列规律:
①净化原则:a.不增: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不减:所用试剂不能与被净化的气体发生反应。

②考虑顺序时,若采用溶液除杂,则先除杂后干燥。

若采用加热除去杂质,则是先干燥后加热。

③接口的连接:洗气装置应“长进短出”;球形干燥管的连接一般是“大进小出”,且两口都应堵一团脱脂棉,防止干燥颗粒进入导气管;U形干燥管和玻璃管(盛装碳粉或氧化铜)则无特殊要求,一般按照仪器接口的字母顺序连接。

④尾气的处理,常采用吸收或点燃两种方法。

1.气体的净化(除杂):
⑴吸收法:选择吸收剂原则是所选吸收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杂质气体,而不与气体发生反应。

例如,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可先用浓NaOH溶液吸收CO,再用浓硫酸等干
22
燥剂除去水蒸气。

吸收剂

吸收的气体杂质
可溶性气体:HCl、NH等
3
无水CuSO
4H O 2
灼热的铜网O
2
灼热的CuO NaOH固体碱石灰NaOH溶液浓硫酸
H、CO
2
CO、HCl、H0 22
CO、HCl、H0 22
CO、HCl
2
H0
2
⑵转化法:通过化学反应,将杂质气体转化为所要得到的气体。

例如除去CO中的少量CO,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CuO,
2
【温馨提示】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三种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①制O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 O)。

【用浓硫酸干燥】
22
②制H要除的杂质(用盐酸和锌粒):水蒸气(H O)、氯化氢气体(即HCl,用稀硫
22
酸没此杂质)。

③制CO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 O)、氯化氢气体(HCl)。

【用碳酸氢钠溶液&浓硫
22
酸净化】

浓硫酸 NH ②中性:H 、O 、 性
固体氢氧化钠 态 ②中性:H 、O 、
燥 剂
2.气体的干燥:原则是所选干燥剂只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而不与气体发生反应。

⑴常见的干燥剂:浓硫酸(用得最多最广泛)、生石灰、氢氧化钠固体、碱石灰
干燥剂 可干燥的气体 不能干燥的气体 常用装置
酸 性
干 燥
剂 态 ①酸性:CO 、 2 SO 、HCl 等 2 2 2
CH 、CO 、N 等
4 2
3
A
碱 ①碱性:NH
3
生石灰、碱石灰、 固
干 2 2
CH 、CO 、N 等
4 2
CO 、SO 、HCl B 、C
2 2
注意:①酸性气体(如 CO 、SO 、HCl 等):不能用碱性干燥剂; 2
2
②碱性气体(如 NH 等):不能用酸性干燥剂如浓硫酸干燥 NH ;。

3
3
③中性气体 (H 、O 、CO 、N 、CH 等) 。

能与气体反应的物质不能选作干燥剂。

2
2
2
4
3.尾气处理装置:
方法 类别 特点
优点
装置
⑴用溶液吸收 极 易 溶 解 的 气 导气管连接了
可防止水倒流入气体发 体如 NH 、HCl 、 一个倒扣的漏
生装置,又可增大吸收 3
SO 等 斗,漏斗边缘
面积,利于气体充分溶 2
浸入水中
解。

它有自动调节气体 发生装置内外压力趋于 平衡的作用,即有自控 倒吸作用。

气体的溶解度 不太大
⑵点燃 尾气 CO 可用点燃法,将它转化为 CO 气体。

2
⑶回收尾气CO可用气球收集回收再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