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篇一:少数民族故事
中国共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分别是:
1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2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
3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4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5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6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7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
8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9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
10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11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12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13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14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15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
16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
17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
18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
19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
20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一般全国都有
21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
22回族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
分之二的县23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
24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
25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
26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
27拉祜族聚居于云南
28黎族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
29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
30珞巴族居住在甘肃东南部
31满族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
32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
33门巴族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34蒙古族游牧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广袤大地
35苗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36仫佬族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37纳西族居住于云南
38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两岸
39普米族居住于云南西北和四川部分地区
40羌族居住于岷江上游,务农兼事畜牧
41撒拉族居住在青海循化地区
42畲族散居在我国东南部
43水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的东南部
44塔塔尔族居住在新疆地区
45塔吉克族大多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
46土家族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
47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东部和甘肃部分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48佤族分布于云南西南边陲
49维吾尔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世代繁衍在西北部新疆50乌孜别克族散居在我人新疆地区
51锡伯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52瑶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53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
54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5藏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
56壮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
工艺历史悠久
刘三姐
我把自己当成鱼了
一天,阿凡提的一些朋友约他一起去钓鱼。
阿凡提不好意思拒绝,便
一起去了。
其实,阿凡提并不喜欢钓鱼,因为他不愿伤害那些可怜的生灵。
到了湖边,朋友们纷纷开始钓鱼、抓鱼,突然,一位朋友摸到了一条
大鱼,阿凡提可怜那条鱼,但又一时想不出解救这条鱼的办法,着急中他
自己跳进了河里,那条鱼果真趁机溜掉了。
“喂!阿凡提,你这是干什么?”朋友们奇怪地问他。
“没什么事,
我把自己当成鱼了。
”阿凡提从水中探出头来说。
驴的叫唤比这个好听
国王心血来潮写了一首拙诗让阿凡提看。
阿凡提看过诗后对国王说:“陛下,诗还是让那些诗人写吧,您还是老老实实当您的国王吧。
”
国王听了发怒道:“来人,把他关进驴圈!让这个不懂诗的蠢驴好好
听那些驴的叫唤去吧!”
阿凡提在驴圈里被关了一个礼拜后,国王心想:这回他该老实了,肯定会称赞我写的诗。
于是便把阿凡提叫来,把他新写的一百诗大声念给了阿凡提后问道:“怎么样阿凡提,我这首诗写得还可以吧?”
阿凡提听后一声不吭转身就往外走。
国王叫住他问:“阿凡提,你上哪儿?”“陛下,我还是回驴圈去吧,驴的叫唤比这个好听一点。
”阿凡提回答说。
白天的星星
一位愚昧的人问阿凡提:“阿凡提,听说光天化日之下能见到星星的人会非常幸福,怎样才能在白天见到星星呢?”
“可以,”阿凡提回答道:“请你把自己关在一间漆黑的小屋里四十天不要出来,一日三餐享用粗茶淡饭,决不要沾油腥。
四十天以后再出来就能在白天见到星星了。
”
那个人遵照阿凡提所说的,在一间黑屋里把自己关了四十天,成天吃素不吃荤,等到了第四十天他出来见阳光时,他的腿脚发软,双眼直冒金星,往那儿瞧都觉得有繁星在闪烁。
那个人喃喃自语道:“我服阿凡提的智慧了,终于在白天见到星星了。
”
比您早死两天
阿凡提跟国王的管家开玩笑说:“您两天以后会死。
”果然,两天后管家队马上摔下来死了。
国上听说后。
把阿凡提传进王宫责问说:“阿凡提,我的管家因为你而死了,你认罪吗?”
“是,陛下”阿凡提回答。
“你既然知道管家什么时候死。
那么你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吗?”国
王又问。
阿凡提即刻明白了国王的意图,对国王说:“昨晚,我看了我的
慧星,我比
您早死两天。
”
国王听说了自己的死期后,立刻取消了阿凡提的死令,并暗暗祝福他
长命百岁。
瑶族牛生日的传说(不太好)
瑶家有一传说:"盘古开天,鲁班造墙,禾王送禾,牛王耕田。
"瑶族
古籍《盘天大歌》和《过山榜》中说:"寅卯两年发大水,天下万物皆被淹,只留伏羲兄妹俩,藏入葫芦飘水上。
才得以延续人类,后来盘王登殿,赐瑶人以天下群山,任其砍种,安居乐业。
然而,瑶山地区,穷山恶水,
尽管人们辛勤耕种,仍然朝不保夕。
有一年,太白金星下凡查访民情,看
到瑶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峻岭崇山之中,刀耕火种,生活艰难,于是禀告
天庭。
玉帝就派禾王送禾到人间,牛王下凡来耕田。
自从牛王来到人间后,瑶家人就开始耕田插禾,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为了感谢牛王,瑶家
人就把牛王下凡的那天(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传统节日牛生日。
瑶家有一首民谣"四月八,丢犁耙,七月半,谷满仓,收回万担粮,
全靠牛帮忙。
"四月初八这天,瑶家人最爱护牛,把牛当作神明来祭礼侍奉,要让牛丢下耙犁休息一整天。
这天,任何人都不准鞭打牛,不准斗牛,更不准杀牛,连骂牛亦不准。
头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牛洗一次热水澡,
将全身梳刷得干干净净,还要将牛栏摆弄得整整洁洁,铺换一次新草,用
红纸画上或者剪成佛符贴在牛栏上,驱邪劫病送瘟神,保佑牛的健康。
这
天,牛吃的东西更是别致精彩,清晨,人们就争先把牛放出去吃露水草,
越早越好,"抢头"。
上午,用糯米酒糟煮鸡蛋给牛吃,在瑶家,小孩过生
日有吃鸡蛋的习惯,可见对牛的崇拜。
拜家有句俗话:"人过生,吃人参;牛过生,吃苦参。
"下午,就用苦参熬泥鳅喂牛,使牛健康长寿。
到晚上,瑶家人还要选出最好最强壮的牛来聚会,瑶家人穿着节日的盛装,围着熊
熊的篝火,敲着长鼓,唱着欢快的歌儿翩翩起舞
泼水节的传说
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的泼水节传说都是“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华
坪傣族的泼水节传说故事却独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
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
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
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
把汗流干了,倒在山头上。
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
水也解不了渴。
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
有的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
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长的青棚,棚下
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
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
和对新年的祝福。
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
泼水节。
金角老龙王救始祖的传说(仡佬族)
相传,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始祖先民,居住在山林里,在大树上搭窝
栖息,以猎狩小型动物为生。
一日,先民们在山林里寻找猎物的时候,与
一群猛虎不期而遇,短暂的相峙之后,先民们开始逃跑。
他们逃到了山的
最高处,虎群也追到了最高处,他们爬上了最高的树,虎群就在树下停了
下来,围着大树,不住地咆哮,仿佛打定主意,非以先民们为食不可。
三
天三夜过去了,虎群仍旧围困着先民们,眼看树上的人们就要坚持不住了。
这时,天空中飘来一朵彩云,东海的金角老龙王站在云端,他是受天庭调派,在此方布云行雨的。
他搭手一看,便发现了相峙的人和虎。
他想,地
界上人本来就少,让他们成了虎的食物,岂不可怜,让我救他们一救。
于是,龙王倾东海之水,倾泻而下,渐渐的,水漫上了山顶,淹没了虎群。
先民们得救了,他们十分感谢金角老龙王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们对
洪水也产生了敬畏之情,给后人们留下了描述这次洪水的八字真言:“洪
水朝天,淹(读an)死老鹰”。
后来,仡佬人为感族龙王的救命之恩,
把他们奔走山林间,脚上必须穿着的鞋叫做“八块金龙”。
八块是鞋由八
块兽皮缝制而成,金龙是指金角老龙王,意在祈望仡佬人穿上“八块金龙”走在山野间,有金角老龙王的眷顾,能够平安顺利。
为了感谢他们的大树,自此以后,他们每年都要祭树,把山林中的大树作为神灵来供奉,让有灵
的大树永佑仡佬人的平安。
(这个传说在贵州省务川县的长脚、蕉坝和贵
州六枝的居都仡佬村至今仍然流传,居都村的仡佬人每年的三月还要过祭
树节。
)
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
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
有妈妈的小白马驹。
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亮的骏马,它跑起
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
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有一年春天,王爷要举行赛马大会,还答应要赏给得第一名的骑手一
群羊。
苏和骑着他的白骏马参加了赛马大会,小白马跑在最前头,得了第一名。
王爷很喜欢这匹漂亮的白马,又见骑手是个小牧童,就蛮横地说:
“给你三个元宝,把小白马给我留下!”苏和气愤地说:“我不是来卖马的!”王爷命令手下的人把苏和打昏在地,抢走了小白马。
一、侗族简介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壮族自
治区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的侗族居住。
侗族人口总数为287万人,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
多地名叫“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
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种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侗族的箫、笛、芦笙是其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大歌2006年被列入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们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更是按照美的规
律来建造。
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艺术,它从来不是现实生活的直
接表现,而是现实生活的凝聚和升华,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对现实生活的审
美补充。
民间文学中许多神话,传说,故事等都表现了劳动者的这种艺术追
求。
而侗族这一古老民族有自己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崇拜的祖先,有着
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
(1)《老师洞与老师坡》
相传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乡唐家村进湾去的刘家坡小河边有一
座大山,名叫老师坡(老师:古时候的风水先生,不是现在的人民教师)。
刘家坡半坡上住着一户刘姓人家,听寨子里的老人们讲起老师坡的来历。
老师坡位于刘家坡的斜对面,这里是一处悬崖,有几十丈高,旁边有一条
小道可以通到崖顶,崖顶上是一丘水稻田,悬崖的正下方的位置有一个一
人高的山洞,洞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这条河直通前面的大山源头和山外
舞水河,据说这个洞在那个时候叫邪家洞(邪家:邪魔的称呼),邪家就
住在这里,洞里黑乎乎的不知道通向什么地方,没有人敢进到这个洞中。
那个时候寨子里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也还算红红火火,可是寨子里
的人们隔三差五就会发现自己家里不是少这样,就是掉那样!人们也感到
非常奇怪,但是又不知道从何找起。
有一天,寨子里有一个妇女赶着两只鸭子到小河边的田里劳作,就放
两只鸭子到小河上游里觅食,可是这两只鸭子眼看顺流直下,进入到这个
邪家洞里。
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是很好,家里有鸭子可以下蛋补贴家用,眼看鸭子进到洞里不出来,妇女急了,也不管村里老人告诫过说这里是禁地,就直接进洞去找鸭子,黑灯瞎火的她一路走进洞,在洞里左拐右突,
可是就只听见鸭子声音在前面不远处,就是寻不见鸭子的踪影。
她在洞里走了两公里左右,突然发现前面好像有亮光,妇女转过一个湾,前面豁然开朗,金光闪闪,洞里有石床、石椅、石锅石碗筷,在洞里
的另一个角落妇女还发现了村里丢的一些东西:火筒棒(火筒棒:侗族人
用竹子做的吹火用的工具)、灰筛(灰筛:侗族人做灰碱粑用来筛火木灰的
一种工具)、米口袋等等,一对夫妇正在吃粑粑(粑:侗族过年过节的一
种食物),看见妇女进来并邀请妇女一起吃,妇女问他们村里丢的东西怎
么会在他们这里,夫妇说是从村里借来做粑粑过年的,等过完年就还回去,还要拿粑粑向村里人道谢呢。
妇女就坐下来和他们吃粑粑,吃饱后他们就
拿了两个粑粑送妇女说是拿回去给小孩吃,妇女道谢就问他们有没有看见
她的鸭子进来,夫妻两个都摇头不承认,妇女说:“明明看见鸭子进洞来,求求你们行行好我还要靠这对鸭子生蛋给我家娃娃补身体呢!”这时在不
远处又听见几声鸭子在叫,妇女说:“你们还说鸭子不在你们这里,现在
鸭子怎么会在这里叫?”夫妻两个听妇女这么说,也生气了:“你自己放
鸭子不看好,跑到我们的洞府里来,又不是我们让它们进来的,是它们自
己跑进来的,跑到我的洞府里来拉屎弄脏我的洞府不说,我们好心请你吃
粑粑你现在还来向我们问罪,这里不欢迎你,你给我出去!”于是夫妻两
个就施
个法术招来一只大蟒蛇一步步把妇女逼出洞外,妇女刚出洞,夫妻两
个送给她的粑粑就变成了牛屎坨坨。
妇女很生气,就回村里了,回到村里妇女说了很多仿仿佛佛的话,到
最后发展到不认识自己的公婆、丈夫和儿子!村里有经验的老人说:“她
的魂魄恐怕是落在邪家手里了,要救回她就必须在附近请一位道行高深的
道师来给她取魂魄!”于是家里人就出钱在附近请了一位道行高深的道师,这位道师道行可是了得,他能看风水宝宅、能探穴找墓地、能请龙求雨。
他在寨子里开坛斗法,道师先派一个“跳童”进洞去捉妖取魂,“跳童”进洞半天什么也没抓到,道师没办法只好亲自上阵,他带着一群人从
寨子里放着炮,敲锣打鼓来到洞口,只见他脚穿草鞋,双脚包裹着裹脚的布,右手持道鞭,左手拿师刀,胸前挂个水牛角,锣鼓喧天,牛角声声,
在洞口又是念咒语,又是翻筋斗,闹腾一阵,最后道师说:“我现在要进
洞取魂,我会脱下脚上的草鞋,等会你们会看见这双草鞋打起架来,你们
在洞外不要只顾看两只草鞋打架而忘了敲锣打鼓。
道师进洞取魂去了,在外面的人过了一会果真看见两只草鞋打起架来,刚开始他们还没有忘记道师的嘱托,敲锣打鼓,可是后来两只草鞋越打越
激烈,他们也就只顾笑去了,而忘记了敲锣打鼓,这时只听到悬崖上面震
耳欲聋的响声,一块大石板从悬崖上掉下来,不偏不正刚好把洞口堵死,
眼看道师被大石板封在洞中,大家没办法,这个时候道师在里面用牛角顶
住大石板,因为这个牛角是个法器,牛角在大石板上顶出碗口那么大个洞来。
道师就靠他的妻子每天从这个碗口大的洞给他送饭活下来,本来道师
是可以出来的,他是想让他妻子帮忙,但是又怕妻子意志不坚定所以要考
验一下她的意志,眼看妻子每天都在坚持给他送了半年的饭,道师知道妻
子意志很坚定了,有一天,他看妻子每天给他送饭很幸苦,于是就解下脚
上的一双裹脚布递给妻子说:“你拿着这双裹脚回家去放在锅子里,然后
挑水烧大火煮这双裹脚,要煮七七四十九天,我就有办法脱离这个洞了!”
妻子听得很仔细,回家后就天天挑水煮这双裹脚,当煮到第四十八天
下午的时候,妻子想:就这么一双裹脚,天天要我挑水煮,它能有那么神
奇吗?就凭它也能救出我的丈夫,这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妻子很好奇,
于是就揭开锅盖看个究竟,当她揭开锅盖,里面哪里还有裹脚,一对龙躺
在锅里,早就生了鳞甲、龙爪、龙冠,就是还没睁开双眼,她这么一揭开
锅盖,本来快要成气候的两条龙,又变回了裹脚布,同样的一个法术使用
了一次,就不能再使用第二次了。
这样她反而害死了自己的丈夫。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道行高深的道师,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老师坡,
他捉妖取魂的山洞就叫老师洞,现在那个山崖下还留下了当年那个老师用
牛角桶在石壁上的窟窿。
只要遇到大旱人们都会到那个山洞门口去求雨,
那是有求必应呢。
(2)《风雨桥的传说》
古老的时候,还没有开辟平等大寨,侗家住在半山坡上,一个小山寨,只有十几户人家。
有个小山寨里有个后生,名叫布卡,娶了个妻子,名叫
培冠。
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几乎形影不离。
两人干活回来,一个挑柴,一
个担草,一个扛锄,一个牵牛,总是前后相随。
这培冠长得十分美丽,夫
妻两人过桥时,河里的鱼儿也羡慕地跃出水面来看他们。
有一天早晨,河水突然猛涨。
布卡夫妇急着去西山干活,也顾不了许多,同往寨前的小木桥走去。
正当他们走到桥中心,忽然刮来一阵大风,
刮得布卡睁不开眼睛,培冠“哎呀”一声跌落河中。
布卡睁眼一看,妻子
不见了,知道刮下河了,他就一头跳进水里,潜到河里。
可是,来回找了
几圈都没有找到。
乡亲们知道了,也纷纷赶来帮助他寻找,找了很长时间,还是找不到培冠。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河湾深处有一个螃蟹精,把培冠卷进河底的岩洞里去了。
一下子,螃蟹精变成一个漂亮的后生,要培冠做他的老婆,培冠不依,还打了他一
巴掌。
他马上露出凶相威胁培冠。
培冠大哭大骂,哭骂的声音从河底传到
上游的一条花龙耳朵里。
这时风雨交加,浪涛滚滚,只见浪头里一条花龙,昂首东张西望。
龙
头向左望,浪头就向左打,左边山崩,龙头向右看,浪头往右冲,右边岸裂。
小木桥早已被浪涛卷走了。
众人胆战心惊。
可是龙头来到布卡的沙滩边,龙头连点几下浪涛就平静了。
随后,花龙在水面上打了一个圈,向河
底冲去。
顿时,河底“骨碌碌骨碌碌”的响声不断传来,大漩涡一个接一
个飞转不停。
接着从水里冒出一股黑烟,升到半空变成一团乌云,那花龙
紧追冲向半空,翻腾着身子,把黑云压下来,终于压得它现出原形。
原来是那只鼓楼顶那么大的黑螃蟹。
黑螃蟹慌慌张张逃跑,爬到悬崖三丈高。
花龙下到水里翻跟头,龙尾一摆,又把螃蟹横扫下水来。
这样几个回合,把螃蟹弄得精疲力尽,摇摇摆摆爬向竹林,想借竹子挡住花龙。
可是花龙一跃而起,张口喷水,喷得竹林一片片倒下去,螃蟹又跌落河中。
花龙紧紧追到水底后,浪涛翻滚着便顺河而下,这时再也看不见黑螃蟹露面了。
后来,在离河湾不远,露出一块螃蟹形的黑石头,就是花龙把螃蟹精镇住的地方。
这块石头,后人称它为螃蟹石。
等到河面平静之后,听见对面河滩上有个女人的声音在叫唤。
布卡一看,那正是自己的妻子。
布卡叫了几个人马上游水过去。
上岸以后,培冠对布卡说:“多亏花龙搭救啊!”大家这才知道是花龙救了她,都很感激花龙。
这时,花龙往上游飞回去了,还不时向人们频频点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整个侗乡。
大家把靠近水面的小木桥改建成空中长廊似的大木桥,还在大桥的四条中柱刻上花龙的图案,祝愿花龙常在。
空中长廊式的大木桥建成以后,举行了隆重的庆贺典礼,非常热闹。
这时,天空中彩云飘来,形如长龙,霞光万道,众人细看时,正是花龙回来看望大家。
因此后人称这种桥为回龙桥。
有的地方也叫花桥,又因桥上能避风躲雨,所以又叫风雨桥。
篇三: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民间故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