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微主题突破40板块运动与地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地理微主题突破40:板块运动与地貌
【知识梳理】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3.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相对运动对
海、大西洋青藏高原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常考的板块边界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安地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5)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
(6)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现象,如山脉、裂谷、海洋、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地震、火山、地热资源、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课堂例题】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世界局部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亚欧板块张裂B.美洲板块抬升
C.太平洋板块张裂D.太平洋板块俯冲
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②裂谷③山脉④岛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亚欧板块,且亚欧板块属大陆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
故选D。
第2题,据所学可知,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据上题分析可知,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
故选C。
【课堂训练题】
(2023年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 板块挤压
B. 火山不断喷发
C. 板块张裂
D. 岩浆持续侵入
4. 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
B.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C.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
D.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
5. 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A. 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 板块运动逐渐减弱
C. 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 外力作用逐渐减弱
【答案】3. A 4. A 5. C
【解析】3.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山脉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高度会持续升高,A正确,C错误;从材料信息中为获取该山脉有火山持续喷发的相关信息,B错误;岩浆侵入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D错误。
所以选A。
4.根据该山脉的纬度范围可知,该地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挟带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在西坡地形抬升影响下易形成降水,山脉西坡的侵蚀作用比东坡更强烈,如果不考虑内力作用,西坡遭受强烈侵蚀后,山脊线会向东移动,A正确,B错误;东坡为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侵蚀作用较弱,CD错误。
所以选A。
5.地貌的演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使该地山脉持续隆升,地表起伏增大,地表受流水侵蚀作用增强。
根据材料可知,目前山脉高度持续增加,说明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
而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因为随着山体升高,高差增大,对盛行西风的阻挡加强,降水增多,流水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趋于平衡,使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C正确,ABD错误。
所以选C。
【课后巩固题】
6.读下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答案】界线: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 000~3 000 m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西南侧的)板块俯冲到大陆(东北侧的,或美洲)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压),导致这里多火山。
【阶段测试题】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7题。
7.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该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
随着板块的移动,火山的水平位置发生变化;在海水运动等外力的作用下,山顶被削平;随着板块的继续移动,没入水下。
下图为某半岛地形图。
读图,完成8~9题。
8.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9.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
A.地热能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答案】8.D 9.A
【解析】第8题,图示堪察加半岛,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带,多火山、地震。
选D正确。
第9题,地处板块交界带,地热资源丰富,是半岛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风能不稳定,该半岛纬度高,冬季结冰期长,水能不稳定;冬季太阳辐射少。
选A正确。
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据此完成10题。
10.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C
【解析】注意图中的“印度洋”和经纬度信息,可推断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分界线的北侧。
11.(2019年全国卷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
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1)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