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二单元课题3第2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课题3
第二课时
初三化学备课组主备课人:黄伟珊
授课时间:第四周
一、教学目标
1、复习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等基本操作,并能检验氧气的生成
2、通过氧气制取原理的探究,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步骤和环节。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步骤
教学难点:固固加热型装置和固液不加热型装置的使用注意事项
三、教学流程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检验及操作的注意事项。

2.了解固固加热型装置和常见的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二)指导自学
阅读课本P39-40的活动与探究,思考以下问题,并将对应的答案填在学案中
1.如何根据反应的原理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
2.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
气体制备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贮存放置方法?
验满方法?
实验步骤?
检验方法?
(三)师生互动完成教学过程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
气体发生装置(考虑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
(1)制取气体装置
气体收集装置(考虑气体的密度与水溶性)
(2)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固固加热型)
[讨论]
1)在上图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实验演示]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
[观察讨论并解决下述问题]
[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有药品的部位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思考: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7)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应用坩埚钳夹住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

(思考:为什么?) 8)做铁丝燃烧这个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

(思考:为什么?)
[讨论]实验后可能出现以下现象,讨论分析其中原因。

1)收集不到气体:
2)反应后,水槽中的水变红:
3)制得氧气不纯:
4)反应后,试管炸裂:
2、装置拓展
(1)分解过氧化氢(H2O2)溶液制取氧气(固液不加热型)
[实物和投影展示]
(2)洗气瓶的用途:
排水法:可在集气瓶中装满水,气体短进长出
向上排空气法: 气体长进短出
向下排空气法:气体短进长出
【知识拓展】
实验室制备氧气的这三种方法,哪一种更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四)当堂训练
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主要分为以下8步,请你按操作顺序,将序号(阿拉伯数字)填在括号内:
第()步:给试管加热;
第()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第()步:用铁架台上的铁夹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第()步: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放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试管口;
第()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一瓶氧气;
第()步: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第()步:用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片倒立在水槽内;
第()步: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来。

2.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证明集气瓶里已集满了氧气?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

⑴制取氧气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目的是为了。

⑵伸入制氧气试管里的导管不宜过长,原因是。

⑶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⑷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其目的是。

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时,再开始收集。

⑹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盖好,放出实验桌上。

四、板书设计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二、固固加热型装置制氧气的操作
1.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2.注意事项
三、拓展装置
1、固液不加热型
2、洗气瓶
五、课后作业
《全品》第二单元课题3 第2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