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之意象意境-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精品课件(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之 意象意境
一、考情探究
1.含义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
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
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 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 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 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二、考题指引
(202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柏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注】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中路:中途。出:生长。 鸱鸮:猫头鹰。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 有何意蕴。
【审题要点】 意象 意蕴 【读懂大意】
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 日的车篷。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 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正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 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 宜生长的土壤,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 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 惨地哀鸣飞翔在它的周围。而一只丑陋的鸱鸮却志得意满,在柏树的洞穴内将养自己的幼子。不 知从何处来了一位漂泊之人,它面对此情此景长久地伫立惊讶着。静下来去探求事物精微的义理, 世事无常难以依赖倚仗。
4.创设意境的方法 (1)融情入景。 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作者 把主观之情,即“意”全部寓于客观之景,即“境”的描绘之中,当然作 者笔下的景已不是客观之景,而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灵之景。 (2)借景衬情。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 用此法。在诗中既有情的抒发,也有景的描绘;写景是为了衬托抒情,加 强诗歌的感染力。 (3)托物言志。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托 物言志和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 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
B.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 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意;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 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意;等等。
C.谐音法。当用联想法,仍不能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意时,这时就可用谐音法 。就像今人把“8”与“发”联系在一起一样,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 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 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考题解析】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有柏生崇冈,童童状 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 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 却中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 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丹凤”:“丹 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 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 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 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 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 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 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 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 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 而“感伤”。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4)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
3.判断意象的象征意的方法
A.套用法。就是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我们在 后面也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供大家考试中若遇到可直接用。当其中一个意象, 自己没有积累到,或即使积累到了,但考试时忘记了。这时,就可用联想法和 谐音法。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
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 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 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 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度破讷沙(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破讷沙:沙漠名。鸊鹈泉:泉水名。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参考答案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
、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 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 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 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 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审题要点】 景物 感情
【读懂大意】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
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考题解析】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
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突出初春的阳光, 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 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第二句诗人 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 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 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 果。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 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 初春景物图。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 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 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 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
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 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面小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 做的幌子。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由盛
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 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 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三、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 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