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儿李清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雁儿李清照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李清照——《孤雁儿/御街行》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孤雁儿/御街行》
【内容】: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
纸帐:纸制之帐。
沉香: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沉水”
断续:《花草粹编》作“断”。
玉炉:玉制香炉。
也泛称高级香炉。
三弄:古笛有《梅花三弄》。
萧萧:《花草粹编》作“潇潇”。
肠断:指人极度哀伤,柔肠愁断之意。
一枝折得:折取一枝梅花。
南朝陆
凯与范晔交谊甚深,陆凯从江南遥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故人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寄一枝春。
”表现对挚友的慰藉和深厚的情谊。
【赏析】:
此词为咏梅词。
应作于赵明诚病殁之后。
表现了女主人对亡夫的缅怀悼念及对亡灵的慰藉之情。
此词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
她是为抒孤怀才借梅花以表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起笔于景,落墨于情。
开笔入题,但含而不露,笔无虚设。
层层布景,如层峦叠嶂,景景呈新,借景抒情,情随景迁,景景生悲。
此词巧妙灵活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属词林佳品。
李清照:孤雁儿/御街行
《孤雁儿/御街行》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注释:
1、纸帐:纸制之帐。
2、沉香:一种熏香的名字,也叫“沉水”
3、断续:《花草粹编》作“断”。
4、玉炉:玉制香炉。
也泛称高级香炉。
5、三弄:古笛有《梅花三弄》。
6、萧萧:《花草粹编》作“潇潇”。
7、肠断:指人极度哀伤,柔肠愁断
之意。
8、一枝折得:折取一枝梅花。
南朝陆凯与范晔交谊甚深,陆凯从江南遥寄一枝梅花给长安的故人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寄一枝春。
”表现对挚友的慰藉和深厚的情谊。
赏析:
此词为咏梅词。
应作于赵明诚病殁之后。
表现了女主人对亡夫的缅怀悼念及对亡灵的慰藉之情。
此词既没有直接描绘梅的色、香、姿,也没有去歌颂梅的品性,而是把梅作为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
她是为抒孤怀才借梅花以表对亡夫的悼念之情。
起笔于景,落墨于情。
()开笔入题,但含而不露,笔无虚设。
层层布景,如层峦叠嶂,景景呈新,借景抒情,情随景迁,景景生悲。
此词巧妙灵活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属词林佳品。
* 李清照诗词全集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江城子与孤雁儿——苏轼与李清照悼亡词比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枝梅花奈何堪
——苏轼与李清照悼亡词比较
提及宋词,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就想起苏轼,一代大文豪,多面全才,历史也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苏轼在文学方面是革新的主将。
他对于词的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超越了所有的人。
他摧毁了词的狭隘的藩篱,替词坛开辟了广阔的园地。
他以诗为词,扩展词的内容到举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他既然用词来反映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为主,就必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而不是以协乐为主。
他的词“间有不入腔处”,并不是不懂歌曲,而是“不喜剪裁以就音律”,不愿意让作品的内容受到阉割。
更值得肯定的是,苏轼所作词的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有所提高。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织弱的气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创造出高清新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在他的词里,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画,有“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惊险镜头,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高渺景象等等。
笔力纵横、气势磅礴的豪放词风为他所创,而这也被视为他的主要风格,殊不知豪放词也只占了他流传至今的词中的一小部分。
再伟大的人物也都有失意的时候,不可能一直都是以积极热观的意识形态在词中体现,而这样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真切的表达了这样一种在职场失意,苦痛延绵泛滥以致一发不可收拾而更翻滚起十年前的丧妻之痛的汹涌浪潮的消极形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阴阳两隔,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想望却总也望不到你在那头的熟悉容颜,茫茫一片,空有一腔幽怨。
不去想你,却总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你盈盈一笑,回首满面灿烂的脸。
到如今,却不得不想到,你在千里外的墓冢里,孤零零的独自一人,空守一片寒风,独自忍受沉默的悲哀,凄冷的风无情地吹起你散落在两肩的青丝,只是纵使我站在你的跟前,你又怎能认出我这已两鬓斑白尘土满面风尘仆仆的狼狈失魂落魄像。
好久没再梦见你,今夜你却突然造访我的梦乡,梦回当初我们共同的家。
隔着小窗,我静静地望着你对着铜镜梳
妆打扮,一个抬眸,对上我深情脉脉的眼,没有激动震撼人心的呐喊,没有痛彻心扉的嘶吼,没有一举挥去身前阻挡我们的一切的冲动,只是默默地望着,凝眸,只有渐红的眼眶和止不住喷涌的泪掩藏不了心中的辛酸苦痛。
苦不堪言呐,年年我欲痛断肠,在那轮明月挥洒皎洁月光之下,一片银白的墓冢里,我心爱至深的人啊。
李清照,她是宋代可以和第一流作家抗衡的女词人。
在创作上,她遵守旧的传统,以诗言志,以词抒情。
但是她有不少词在渲染愁情上尽其能事,难于确指其内涵的现实意义,而且情调过分低沉,不免带来一些消极因素。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在语言艺术方面,她独树一帜,能不依傍古人,自出机杼。
就如《声声慢》一开头就用了七对叠字,这是为此前所无的。
罗大经于《鹤林玉露》中惊
叹:“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她写词不喜欢堆砌故实,偶尔用典,也没有掉书袋的毛病。
善于运用民间语言,而又不同于柳永的“词语尘下”还善于用浅俗、清新的语句描绘出鲜动人的形象。
王灼本是对她表示很不满意的人,但是他也不得不推许她的词采,不得不承认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
她的词风前期韵律优美,多是闺情相思,自然歌咏,而后期经历国破夫亡,颠沛流离,变得低沉内敛,忧家忧国,思乡,更多地具有了社会意义。
一首创作于后期的《孤雁儿》便道出了她的悲痛哀思,借梅睹物思人,更添一番愁滋味。
孤雁儿
并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
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在藤躺椅上梅花纸帐中醒来,没有什么念想,只是懒懒的不想想那忧烦,有也只是那说不完道不尽的思绪,早已随君飘远。
熏香断断续续地自冷冷的香炉中飘散而出,盈盈缭绕,伴着我如水般的情怀,一起交缠萦绕。
淡淡飘来一曲笛声吹奏的《梅花三弄》,却不经意惊起梅花朵朵绽放,又带来多少春情意。
细细的风伴着稀疏的小雨萧萧地下着,却不知又催下了谁多少行莹莹泪水。
吹箫人去箫声断,空留玉楼成空,又留断肠人独倚愁。
折得一枝梅花,却四周环顾这天上与人间,何人堪承此寄与,奈何,奈何!
小小一枝梅却承了如此深重的愁情哀思,与苏轼的虚幻梦境不同,李清照将那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情借咏梅表现得淋漓尽致。
环境的凄冷,“藤床纸帐玉炉寒”,与此时此刻无比悲伤凄楚的如水般不可盈握,如沉香般四处飘散无可归处的内心凄凉相呼应,化抽象为可感,
细腻感人至深,含蓄温婉。
而苏轼则直接而热烈的表达出了心中无限的深情思念,十年生死已两隔,弹指一挥间却已隔世。
生死两不知,“不思量”,何以不思量?这思量也许早已化作每时每刻的无意识的思量了吧。
千里孤坟千里隔,你我无处话凄凉,时间与空间的交横纵叠,无不强烈地表达着这位失去妻子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与不能释怀。
《梅花三弄》,却弄起了无绵无尽的相思回忆,映照典故“吹箫人去”,忆起与君之点点滴滴,踏雪寻梅,却再寻不到君之影迹,又何谈春之将临,只添惆怅罢。
“小风疏雨”,只是微微风,小小雨,下着,下着,却催发了千行的决堤之泪。
“相顾无言”,对望着日思夜想苦苦寻不得的人儿,却惟有泪千行。
同是“千行泪”,一个由眼前物象引发而一发不可收,一个却由虚幻的梦境相逢相顾而决堤崩溃。
同样的愁苦,同样的爆发,一个为亡夫,一个为亡妇,却都是为平常小事物而引发,一个因风雨,一个因平
日时常可见的轩窗梳妆,平淡无奇,盈盈流水,这却才是真。
现在却连这最平常不过的情景都再见不到了,这才是真正的悲哀,多无奈。
正因为爱到极致,爱到深沉,不矫揉造作,不扭扭捏捏,于平常中才见真挚,一虚一实,不过虚幻的场景也应该是来至平常实景吧,才得以如此触景伤情,如此可悲可叹可泣。
一个年年断肠,一个没人堪寄。
两种无奈,却也是同一种愁苦。
不过苏轼更多地加入了岁月的沉积,时间的流逝,岁月无情,身世浮沉,多舛命途的苦闷忧愁,纷繁的杂事集一身,繁杂的情感堆一砌,都由这亡妻十年生死相隔的思念的导火索所引爆。
正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李清照一句“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怎可能没人可寄呢?只不过永远也寄不到那个人的手中了吧,即使是天上人间,也再找不到那个已经逝去的丈夫。
爱之深,恨之切,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更是一种境界。
在这世
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
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此恨绵绵无绝期,十年茫茫生死两望,不尽的是那愁思绵延流长。
参考文献:
胡云翼选注《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郑孟彤《唐宋诗词赏析》广州人民出版社,1981李清照《诉衷情》《孤雁儿》阅读答案
诉衷情李清照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
月依依,翠帘垂。
更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注】捼:揉搓。
孤雁儿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
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里三弄,梅心惊破,
多少春恨意。
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注】吹箫人:《列仙传》记载,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就把女儿弄玉嫁给他。
后
两人在凤凰台吹箫引凤,后随凤飞升,双双成仙。
⑴这两首梅花词蕴含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第一首蕴含的是少妇李清照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苦,第二首蕴含的是寡妇李清照对
亡夫的怀念之痛。
⑵简析两首词如何借梅写情。
答案:第一首借“梅萼插残枝”,表现少妇的借酒浇愁之后的慵懒放任;借梅香“熏破春睡”,让少妇无法入眠,深陷思念;“更捼残蕊,更捻余香”,反复揉搓梅
花以打发光阴,暗示内心的寂寞无聊。
第二首以梅花三弄之曲引发愁思,“梅
心惊破”将冬梅之开进行拟人化展示,暗写自己闻笛后内心的震动和不尽的遗憾;词
末借折得梅花,却无人可寄,暗示丈夫亡故,隐含怀念之痛。
折梅谁堪寄折梅谁堪寄
藤床纸帐朝起眠,无尽相思道辛酸。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潺。
笛声梅花三弄时,梅心惊破春何安?
吹箫人去玉楼空,与谁肠断倚夙愿。
一枝折梅何堪寄?人间天上共谁谈!
真的很喜欢李清照,很好奇她是怎样一个奇女子,拥有这样的才情和心境!
讲述她的电视剧也看过,拍的一般,其实她的诗词中也豪爽之作:如
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但在她的诗词中,写的最好的还是她的词,让人读之总感叹她能做到“以浅
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在她的前夫赵明诚死后,她又曾改嫁,但却又不幸受骗,晚年孤独,今当和之,改其《孤雁儿》成诗一首,了表记念。
孤雁儿
年代:【宋】作者:【李清照】体裁:【词】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赏析此词前有小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虽云梅词,实际上不过借梅抒怀旧之思。
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此词也从这些物事写起,迤逦写入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里,床,非合欢之床,而是用藤竹编成的轻便单人床。
帐,亦非芙蓉之帐,而是当时在
文人高士中流行的一种特制的用坚韧的茧纸作的帐子。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事》的“梅花纸帐”条目中描写道:于独床四周立柱,挂瓶,插梅数枝;床后设板,可靠以清坐;床角安竹书柜,床前置香鼎;床上有大方目顶,用细白楮作帐罩之。
词咏梅而从纸帐着笔,很可能指的就是“梅花纸帐”。
这种床帐,暗示着清雅而淡泊的生活。
宋朱敦儒《念奴娇》词云:“照我藤床凉似水。
”《鹧鸪天》词又云:“道人还了鸳鸯债,纸帐梅花醉梦闲。
”但是,宿此床帐中的抒情主人公并不甘于淡泊,却深怀“无佳思”的幽怨。
以下写香。
炉寒香断,渲染了一种凄冷的心境。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展示的那种朦胧而甜蜜的惆怅已经消失,只有似断仍连的袅袅微香,伴随她绵长、凄清的似水情怀。
沉寂中,是谁家玉笛吹起了梅花三弄?它惊破梅心,预示了春的消息,也吹燃了词人深埋的生命之火!
下片从憧憬的世界回到客观现实:
充弥天地的只是萧萧的小风疏雨!尽管大自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冬尽春来,而生命的春天,却已随“吹箫人去”而永远消逝,这怎不令人珠泪潸潸!“吹箫人”,秦穆公时人萧史,他的箫声能招引凤凰。
后来他和他的妻子──穆公女弄玉双双仙去。
这个美丽的神话,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最后落题,用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典,作一跌宕:纵使春到江南,梅心先破,但天上人间,仙凡杏隔,又如何传递春的消息!
显然,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晚年,赵明诚去世之后。
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释的绵绵长恨之中。
梅心惊破,人间天上:以咏物手法写悼亡词——读李清照《孤雁儿》
但是另有说法,认为此词应作于明诚去世后数年间,而现存的《苑》梅只是后人辑补本,也就是说,清照的这首词有可能是后人辑补人的。
李
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既然李清照在此词前有小序,“ 云: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
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明确说此是一首咏物” 词。
而咏物之作,多数情况下,是咏眼前之物,方才有灵感与创作之佳
思。
以此来判断,则清照此词,最早应作于建炎四年即明诚去世之后的第一个春天,乎更合情理些。
当然,在关于李清照作品似现的系年,绝大多数是合理的猜测,而无确切依据。
此时的清照,身在何处呢?建炎四年起的两三年问,清照奔波于
32
鎏一
浙东一带,时大约是为颁金之事,随高宗于浙东。
《石录后序》此追金云:到台,“ 台守已遁。
之剡,又弃衣被走黄岩。
雇舟人海,奔行朝。
时
r,-o
O
o
co
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之越。
以一个五旬嫠妇,又” 携金石器玩辗
在
第
转奔波于数地,其处境之艰难、情怀之恶劣、感之绝望,情可想而知。
所以,的开篇即言:藤床纸帐朝眠起,不尽、词“ 说无佳思。
在李清照早” 年词作中,涉及闺房之物,往往不脱精美典雅浪漫之氛围,即使言及床
帐,也是“ 樱斗帐掩流苏”《溪沙》,贵气派。
如今,朱华印入眼里的
期
^
总第
一
△
r-.
一
首先是藤床纸帐。
藤床为何物?明高濂《生八笺》的记载可为我遵中
们提供参考:高尺二寸,六尺五寸,藤竹编之,“ 长用勿用板,则童子轻
易抬。
上置椅圈靠背如镜架,有撑放活动,后以通高低。
如醉卧偃仰观书并花下卧赏,妙。
俱”卷由上述之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床由藤藤竹编成,素简陋,其尺二寸的高度,朴而闲暇时日卧赏烟霞、石尚花可,以此为卧具,免简陋而不挡潮寒,其是江浙一带春日天气,若未尤湿冷逼人,难将息。
至于纸帐,最虽然其上有时可画以梅花诸物,颇有
几分清雅,但依然无法与“ 朱樱斗帐” 比。
身居藤床纸帐之中,相词人处境之清寒困蹇已不言自明。
在藤床之上,帐之中,人睁开眼,纸词窗外,不知什么鸟,带着悠长婉转的呜叫,枝头滑过了,从词人意识到了自己正身处异地他乡,再也不是“ 暖风帘幕”《玉案》的“ 门深院” 重
让眼刚睁开,忧愁烦闷就袭上心来,以,所词人发出“ 不尽、佳思” 说无的叹
息。
“ 说不尽” 之后,往往会接以愁啊恨啊之类的词,而此时的词人,却接以“ 无佳思” 。
为什么要用一个否定词来表达此际的心情呢?大约
是所愁闷之事太多,不知从何说起了,只能以短短的一句否定,来圈定她
的情绪范围;或者是,南渡前后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变故,已将她平早
静的生活彻底摧毁,如今,成天在奔波忧苦孤独惊吓中度过,围着自包
己的,不说都一样,说都是这样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不尽的,所说当然
不是什么好的心情和思绪了,也便有了“ 这无佳思” 的说法。
无佳思,即情怀恶,就像她在另一首词中写的“ 断香残酒情怀恶” 《秦娥》一样。
这种恶劣的情怀显然不是年轻时闺房相思念远所萦绕的愁怨所
能比拟的,一种真正处于悲苦境地所感受到的诸多苦难的集结。
这是虽然是赁屋而租,或是寄居在客栈,内陈设简陋,不上优抑屋谈雅,熏香是有的,
但尽管比不上旧时“ 香冷金猊,翻红浪”《被此沉香断续玉炉寒” 。
玉炉里虽然燃烧的是沉香,但此刻早已燃尽,由于没有人添而
香续香,以,中只剩下了灰烬,所炉而不再是香烟袅绕了。
不仅如此,玉炉里的香实际上早已燃尽,炉里不仅没有热气,起来反而寒意香摸逼人。
江南的初春,里如果再没有熏香,种清寒湿冷,想而知。
屋那可~0
0
如水” 那是表达,
了一种如水样碧绿的感觉。
而此时的词人,那如水的情怀则是从温觉上而言,是说她的情怀,如断续的玉炉,亦清寒逼人。
情怀到了如此冰冷的地步,那是怎
样一种悲伤和绝望!可偏偏此时,知是谁,不吹起了
《梅花三弄》曲子,前在词人,的此t中蕴蓄的情绪,L闻笛而被点醒,而惊
心,而爆发,词人的情绪,就在笛声中稀里哗啦,溃不成军。
上片三旬三组情景,逐层递进,人起初恶劣的情绪,词经过与外物的感应,发消沉,于在笛声中爆发。
下片是更为强烈的抒发。
与益终
一
上片相似,下片亦是三组句子,每句前半部分是情景。
后半部分是情感的表达。
所不同的是,片每句的外物与情感之间,上它们的联系还是比较均衡的,就是说,物引发的情绪的波动不是太
大,也外正如“ 我伴
情怀如水” 样,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伴的同步的关系。
而下片~两
的情绪之强度,远大于外物的承载。
也就是说,片外物所激发的情上绪积淀到了一定程度,下片中的情绪稍微有外物的感发就会产生强使烈的反应,至外界事物微小的动静,甚也能引发词人强烈的情绪波动。
了,只剩下词人自己独自一人留在人间,凄痛苦自不待言。
此处,孤又
是一个“ 字—--断。
“ 断有谁同倚” 方面说明了词人如今的断” -肠--肠一孤独寂寞,一方面也透露出吹箫人未去之时两人常常同倚楼的情另
形,委婉诉说出了词人与丈夫往日的恩爱常人难比。
愈是情感笃深,就愈是无法接受与适应单独生活的E子。
词人的伤痛于此可见。
正t是因为如此,以词人的任何一个日常行为都无法摆脱对往日美好生所活的回忆,和对如今单栖独飞生活的无法承受:一枝折得,间天上,“ 人没个人堪寄。
春日又来临了,” 爱梅
的李清照,信步走到了梅树下,她本能地折下一枝梅花,就是这一折梅间,的心情又伤痛到了极点。
但她
就是梅花再美,也没有了一起赏梅之人,是梅花插在发问,没有了就也
赏爱之人,是想折一枝梅花相送,间天上,哪里去找那个要送的就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