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模型下东亚地区文化商品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力模型下东亚地区文化商品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加深,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也在不断地加深交流,作为文化价值的载体,文化商品的贸易数量也在不断上涨。

尤其是在东亚国家地区之间,以日本、韩国为领头军,各国都在加大政策鼓励本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本论文中,作者以重力模型为基准,分析探讨了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商品贸易发展现状并对其因果联系的因素进行了验证。

这些因素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人文发展指数、地理距离、人均收入水平、语言背景、国土是否接壤、互联网的普及程度,等等。

关键词:文化商品;重力模型
根据文化商品的不同特性分为五类:文化遗产类,印刷制品类,传播媒介类,视觉艺术品类,以及电影摄影制作类。

不同的因素在不同的商品贸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总体来说,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关键性的正相关因果发展作用,语言,人均收入水平和互联网的普及都有着显著效应的推动发展作用,而地理位置的原因有反作用因素。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一个国家制定推动文化商品贸易的发展的战略政策可以提供一定的建议,也对文化商品相关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有着引导作用。

一、文化商品贸易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各类商品市场的快速延伸与发展,大部分商品都已经进入了固定的循环经济模式,尤其是生活必需消费品以及能源类消费品。

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各个国
家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在不断增加,而文化商品贸易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二战之后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美国遭遇了经济大萧条之后,市场上民众的精神需求大幅度的增加使资本家认识到,经济效益不仅仅可以从工农产品上得到巨大的利益,文化价值同样可以创造高价值的效益,如果把“文化”实现产业化,实现文化艺术的产品化,文化单位和传媒机构的企业化,文化艺术领域和多媒体现代娱乐集团的资源融合化,可以使规模化的文化商品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通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中地位仅次于军事工业的支柱性产业,每年的产品出口超过了航天工业相关产品的出口,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

而我们知道的,每年的美国文化产品出口不仅仅为美国传媒资本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给美国政府带来了相应宣传的“硬实力”表现。

“文化”的定义非常困难,因为其涵盖了很多虚拟的社会价值,比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我们很难用一个框架来约束文化的定义以及其价值。

而在世界范围内,我们更难去划分文化的界限,比如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很多文化都起源于中国,具有许多相似性。

在西欧和北美地区,也有很多文化价值观都是通用的。

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用“文化产业”的概念来定义文化的价值。

文化产业最早产生于20世纪,是在霍克海默所著作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到,后来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用“创意产业”来加强了文化与政府间的相互依赖扶植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其定义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
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而这个产业所诞生的所有产品都是文化产品。

介于文化的特性,关于文化商品的研究相对比较少,而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很多。

随着各个国家之间信息与基础商品的贸易增加,很多国家民众的思想认知都被外国文化所影响甚至改变。

特别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中,海外文化商品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本国文化商品的比重。

中国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和中国近年来接受了许多海外投资带来的经济协作有很大的关联性。

文化产品的崛起发展是在二战之后,和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是有紧密联系的,一般我们判断说人文发展指数越高的地区,其文化商品消费力会越强。

按照传统的消费观念,人类的发展消费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的消费都集中于食物和衣物的消费,所以这个阶段工农业发展迅速,和第一次、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间相吻合;第二阶段,人民的消费模式就转向了自我满足与表现,就会大量的购买生活消费品,比如餐具,厨具,书桌等等相对生活必需品,所以会带来科技技术与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大量移动与发展;而发展到现在,很多人们的生活需求模式已经转变到了第三阶段,生活娱乐与文化精神层次的消费过程。

据统计,现在在欧洲国家,精神娱乐消费的支出,包括视听娱乐、电脑设备、cd、dvd等音乐设备,运动设施,玩具,新闻报纸读物,看电影,买彩票等等行为已经占到家庭支出5%的比例,由此可证明,文化商品的贸易带动了各地文化商品的消费增长。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协会统计,世界文化产品的
总产值在2007年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并且每年保持7%的速度增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在调查报告中得出结论,组织成员每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率都在5%至20%之间。

世界银行也预计在未来10年中,文化产品的生产值会占据到世界生产总值的10%左右。

而当今的先进科技技术与数字技术也更加加速了文化产品的传播
与发展,文化产品所交易的并不仅仅是商业利润的价值,也附加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价值。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品一直在世界贸易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召开的十六届七中全会中,胡锦涛主席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于文化产业价值创新的研究,在西欧国家,北美国家一直是作为战略课题进行研究,包括最近日本和韩国也强调“文化兴国”的概念,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创新与改革。

而我们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贸易情况研究也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没有具体的实证检验来验证分析中国当前文化产品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形势地位,所以在政策推动方面,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意识。

因此,本论文主要侧重点就在于东亚地区的文化商品贸易特性的研究。

选择“东亚”地区的区域研究原因如下:1.东亚地区一直是亚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具有资本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体制两类国家,是文化体制交流密集的地区。

2.东亚这些地区具有相似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历史上,这些地
区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同样的民族风俗和思想,例如儒学。

3.这些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接近,这使得他们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时不需要花费很高的运输成本;而同样的纬度也给予了这些地区时差不大的消费市场时间。

4.大部分关于文化商品贸易的研究都集中于文化商品盛行地欧美国家,而忽略了在近年来同样占有很大比例生产和消费市场的东亚地区。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研究影响中国在东亚地区文化产品贸易的格局比例,以及有哪些因素对东亚当前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有着显著的影响。

因为是国家间的贸易格局分析,所以我们集中考虑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力分析,例如市场大小,人均收入水平,以及交通运输便利程度,语言文化的遗传性等等。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实施方案有较大的意义,同时对文化产品相关的生产企业制定相关海外开发策略也有着重大意义。

二、文化贸易理论研究背景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不同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定义都不同。

例如,美国认为文化商品等同于版权产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特别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作用;日本政府认为所有跟文化相关的产业与产品都可以归总到文化产业中区,例如传统的表演,展览,新型的传媒文艺,休闲娱乐,电视电影,旅游,所以他们又称“文化产业”为“内容产业”,美国和日本都强调的是文化产业所附带的自身无形的价值。

而中国现在对于文化产品还没有具体明晰的定位,所以我们借用联合国科教组织的定义作为本论文的论证依据。

unesco把文化商品和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的文化商品,另一类是相关文化商品,如下图所示:
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hs code)我们把核心文化商品分为5大类:文化遗产价值商品类;印刷制品类(包括书籍,新闻报纸,期刊杂志,以及其他印刷制品);音乐及相关表演艺术的磁带,记录品类;视觉艺术品类,以及电影摄影制品类。

这五类商品特征都比较明显,而且和人民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对经济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故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关于文化商品贸易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贸易理论,第二类是新兴贸易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中,我们可以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分析西欧国家之间的文化商品贸
易起源问题,例如,mas-colell在1999年的时候提出“不同国家的优势产品决定了其在贸易中的地位。

”挪威在制作冰雕上有绝对的优势,而西班牙在制作雕刻上有优势,英国在诗歌创作上有着相对优势,那么西班牙和挪威会从英国进口诗歌类书籍,而英国从西班牙和挪威进口视觉艺术品,这都是由国家本身的生产特性来决定的。

schulze在1999年按照文化的特性把文化商品分为三大类:可复制产品,不可复制产品和现场实况表演,他认为可复制的产品都可以用传统贸易理论来说明,但是不可复制类产品和直播表演不可以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分析说明。

基于这种观点,他扩展了内部经济规模效应在文化产品当中发挥的作用,以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为
例,电影的前期制作固定成本的投资要远远高于后期复制的成本,所以规模较大的公司在前期投入时会投入大量的资本来争取在市
场中的竞争优势,这个投资比例相对于后期复制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凭借这个单项优势可以把中小规模的公司挤出电影市场。

除此以外,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用“需求偏好理论”来分析不同文化产品价值在市场中的不同体现和作用,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需求偏好比较类似的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商品贸易数值会高于需求偏好差异
较大的国家地区。

例如,日韩中这三国的文化商品贸易数值会高于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等地区背景差异较大地区之间的贸易数值。

三、研究模型
在研究海外直接投资,融资,以及国际间贸易关系的时候,重力模型是使用最多的研究模型。

因为重力模型本身就是研究空间,质量,体积之间,非常严谨的物理模型工具,其实它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anderson在1979年的时候第一次用重力模型解释了欧洲地区之间的商品差异性问题。

bergstrand在1989年在基础重力模型上进行了扩展,研究分析了垄断竞争市场时期的欧洲各国双边贸易情况。

helpman在1987年的时候用重力模型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结构的规模经济递增的现象。

deardorff在1995年用重力模型研究了贸易两国之间地理距离对贸易体积数量的影响分析。

filippini在2003年的时候用重力模型分析了东亚各国之间的贸易流动情况,他发现东亚地区的贸易数量大小和国家的高科技制造业发展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geda在2002年做关于东南飞共
同市场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个国家好的宏观政策,比如金融财政政策的深入情况,基础建设的补给,都对非洲各个国家的贸易流量有着正相关的影响。

综合所有的先行研究,我们总结出关于文化商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如下表2所示,左边是相关研究者的姓名,右边是对应研究中关于文化商品贸易的影响因素。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和距离因素是最经常考虑的,其次就是语言的影响,殖民的一致性,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和贸易双方国家是否接壤。

所以我们的研究模型是在重力模型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相关的影响因素。

tinbergen和poyhonen在1963年的时候把重力模型和经济贸易的概念结合起来。

标准的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exijt/imijt表示一个国家i到另一个国家j在t时期的出口/进口贸易流量;
gdpit表示国家i在t时期时候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jt表示国家j在t时期时候的国内生产总值;
distij表示国家i和国家j的实际地理距离。

在上诉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添加了以下因素去增强关于文化商品贸易的解释说明力度,首先第一个是人文发展指数(hdi),人文发展指数是衡量人文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平均成就的综合性指标:1.健康长寿的生命,一般用寿命长度来表示;2.知识,用成人识字率及大中小学综合入学率来表示;3.体面的生活水平,一般用购买力平价法来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

一般这个指数在0到1之间,
越接近于1,说明这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越高。

为了避免hdi指数和其他因素产生多样共线性的干扰,我们用模型1来单独检验hdi指数的影响显著性,用模型2来检验其他影响因素的显著性。

1.模型1:
其中,hdi表示国家i(出口国)在t时期的人文发展指数。

2.模型2:
其中,pgdpi表示国家i在t时期时候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j 表示国家j在t时期时候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一般计算公式是由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这个国家的总人口数量。

本论文中引用这个因素,是为了检验居民收入水平对于文化商品的贸易消费有何显著影响。

根据先行研究者的判断,出口国的人均收入越高,意味着他们对文化商品的消费层次也会升高,所以文化商品的出口贸易量也会增加;进口国的人均收入越高,他们会从收入更高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但是不会从收入水平比他们低的地区进口更多的文化贸易商品,所以我们假设,出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贸易量呈正相关,而进口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贸易量呈负相关。

comlangij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值为1时,说明国家i和国家j 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当值为0时,说明国家i和国家j使用的是不一种语言。

如果两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那么他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或信息交流渠道会更加简便容易,特别是对于文化
产业来说,翻译工具的好坏对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理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中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贸易的时候,就不需要加注繁琐翻译这个过程,也降低了文化商品贸易的成本。

所以我们假设,两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使用共同的语言,会促使他们之间的文化商品贸易发展加快。

contigij也是一个虚拟变量,当值为1时,表示国家i和国家j 使用共同的国界线,当值为0时,说明国家i和国家j使用的是不同的国界线。

许多学者研究结果证明拥有共同的国界边境,他们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会加强,也会加速文化相关商品消费融合,但是为了保证双方的利益,政府也会采取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

因此我们假设,如果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有共同的边界,会扩大文化商品共同市场贸易。

internet users表示的是国家i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一般是作为互联网覆盖的参考指数。

周众所知,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服务模式,影响了几代人文化服务消费模式。

而互联网的传播也使得民众可以迅速在第一时间里了解新的信息,并且加快了新文化的宣传速度,使得文化商品的生命周期缩短,加快了文化商品的循环,所以我们假设,互联网的覆盖程度越高,其文化商品贸易数量也会增加,两者呈正相关联系。

四、检验结果
以上诉模型为基础,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东亚地区的国家成员,包括: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日本、韩国、朝鲜、
蒙古。

经过数据搜索之后,中国台湾和朝鲜的相关数据在世界银行,货币银行组织都没有记录,而蒙古的贸易数据主要集中于矿产资源和肉类制品,文化商品的贸易数据在近年来都是0,所以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剩下的五个主要贸易地区之间。

数据年份是2004年到2009年,6年阶段的面板数据分析,用stata 10.0进行回归及检验分析。

为了保证数据样本的显著性,我们依次对五类商品进行分别检验,然后再对整体文化商品进行验证分析,主要用ols分析,随机广义样本(random gls)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分析。

五类文化商品的检验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关于文化遗产类商品的检验分析结果。

其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对文化遗产类商品,大部分是历史古董文化或者高仿制品类商品,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力,说明无论一个国家的财富创造力有多强,政府都会尽最大责任力度来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第二,距离这个因素呈5%的显著性正相关影响力,说明古董类商品的消费偏好者还是远距离的,或者文化差异性较大国家的居民。

第三,进口国的居民收入水平越高,会减少购买古董制品,两者呈显著性负相关联系,这说明当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意味着道德意识,对其他国家文化商品的尊重性也会提高。

第四,互联网的普及,会加速各国之间对古董艺术的了解,也会促进古董贸易的数量增加。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商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因为古董类商品具有
不可复制性,故价值普遍偏高,并且运输成本较高。

所以贸易数量一直都相比较少。

在五类文化商品中,印刷品一直占有比较高的比重,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印刷品一直是文化传播宣传的媒介。

印刷品类文化商品的检验结果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国内生产总值越高,他们之间的印刷品贸易数量就会越多,呈正相关的显著影响联系。

第二,距离的原因和印刷品的贸易数量呈显著负相关联系,因为印刷品相对运输成本较高,时效性较短,所以东亚地区国家都喜欢就近选择进口,但是在模型2的稳健性检验中,距离的系数变为正数,和模型1的结果截然相反,说明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相比于欧美地区比较短,所以影响作用力不够准确,因此对于印刷类制品,我们忽略距离的作用。

第三,语言对于印刷品的进出口有着正相关的影响。

第四,有共同的边境对于印刷品的贸易也有着显著地负影响作用。

记录媒介类商品的验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双方国家的消费市场大小都对此类商品的贸易规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市场越大,进出口量越多。

其次就是语言对贸易结构也有着正相关的显著影响效果,而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没有显著影响效果,说明无论民众的收入水平如何,总是会有一部分固定开支用来购买磁带,cd,vcd 等一些音像消耗品,而近年来最显著的就是版权付费的收益在大幅度的提高。

视觉艺术品类商品主要是指画作,雕塑,模具,大部分是指带有地方特色,或艺术价值类的欣赏作品。

这类商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
及家居装修服务的加速,视觉艺术品的消费也是在不断增加。

显著性的因素和记录媒介类商品保持一致,都是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决定性作用,语言有着正相关的推动作用,距离和其贸易总量都是负相关联系。

模型2的r方的说明度都基本在65%左右,说明这些因素还是具有一定解释力。

最后一类是电影,摄影类文化商品。

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的喷井式发展已经充分见证了这类文化商品的市场消费扩张力。

而电影业一直也是文化商品的龙头企业,从美国的好莱坞,日本的动漫制作,韩国的电视剧模式,都可以看出电影和摄影这类商品相比来说是最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收益见效最快的产业。

结果中显示,在国内生产总值,距离,语言,和共同边境这些因素上,都和印刷品,视觉艺术品类都是一样的显著影响因果联系,不同的是,hdi人文发展指数的高低和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快慢都和电影摄影业的进出口贸
易有着正相关的显著因果联系,说明民众的教育水平高低,收入水平都对电影业的相关贸易发展有着推动作用,这一点在现实中已经得到了认证。

而r方指数也高达75%上下,说明对于电影摄影业的发展,这些因素都起着相对关键的作用。

最后,所有的文化商品归总分析结果:贸易双方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两个国家的实际地理距离,使用的语言背景,是否有共同的边境,以及互联网的覆盖面积比率都对文化商品贸易的发展有着显的或正,或负的因果联系,而一个国家的人文发展指数,居民收入水平高低,这两个具有高度相关的因素都在模型1和模型2的检验中
没有显现出显著的因果联系。

特别是在随机广义二乘法的验证中,除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还是显著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基本都不显著,所以时间的延续性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并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因为研究时间较短,相关数据的缺失,东亚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处于新兴时期,这篇论文还存在着许多需要以后延伸发展的地方。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东亚地区国家之间的贸易现状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没有考虑文化产品制造大国美国以及欧洲地区的因素。

原因如下:首先,文化本身的特性就是要凭借媒介或者商品才能进行传播,而其本身的价值在于附加在商品上的精神因素,而非一般商品所附带的使用价值。

所以不能单纯的按照贸易交易量排名作为考虑研究对象的因素。

其次,文化的传播具有循序渐进性,和距离一般是呈反比关系,以日本为例,日本的文化商品最先肯定是先影响并出口到周边地区,韩国,台湾和中国东部地区,然后慢慢向中国中部,南部,东南亚国家出口商品。

所以东亚地区各国之间的文化商品贸易紧密性要大于和欧洲,美洲地区。

最后,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东亚地区相互接受彼此文化商品时要更加容易。

并且东亚地区如果可以加快区域间融合一体化,更可以带动整体文化产业经济实力的增强,为宣传亚洲文化,乃至东方文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应该考虑东盟10国的贸易数值,因为东盟10国,尤其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的文化商品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