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⑴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
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
1、练习分段:
⑴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说说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尊重学生、唤醒、激励学生参与意识,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课堂。


(四)总结全文
1、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任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12分钟,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定)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相机参与部分讨论)
四、检测学情(分四个部分)
㈠、出示填空练习题,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

会场在__________。

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㈡、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小环节,即1、理脉络;2、说内容;3、抓重点语句,具体就是)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

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排比:在这段话中,有四个“传到”。

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学生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对比句)(第一组句子)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
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这组句子,意在通过重点词的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我出示的第二组句子就是……)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通过这组句子的对比,意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那种(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㈢、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㈣、精读第四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划一划;2、读一读;3、通过换词语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具体就是)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㈤、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

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

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课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以及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抄录有关句子,然后模仿写一写。

2.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

(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附板书设计:
会场布置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开国大典{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2篇】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擎”、“诞”等8个生字,会写“盏”、“栏”等13个生字,会读“协商、汇集、预定”等25个词语。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场面描写的方法。

3. 感受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并培养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难点:关注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阅兵过程中的影像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开国大典”的一段视频。

2.导入题目,板书:7.开国大典
3. 解释题意。

“开国”就是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开国大典”指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隆重、盛大的典礼。

4.这开国大典究竟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政委( zhèng )宾客(bīn )擎着(qíng)诞生(dàn)
电钮(niǔ) 瞻仰(zhān) 聂(nie)荣臻(zhē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与“暴”不同,与“火”密切关联。

“帜”是左右结构,左面是“巾”,与布有关,右面是“只”表示读音。

“距”是左右结构,左面是“足”,右面是“巨”,不是“臣”,要注意比较。

(3)检查字或词语的理解情况。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恭敬地看。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读要大声、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顿、要流利。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对重点部分进行分层理解。

第一段(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段(5—10自然段):具体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本段按内容分为三层:①(5一7节)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

②(8—9节)升国旗的过程。

③(10节)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第三段(1l—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本段按阅兵顺序分为三层:①阅兵式开始的情况。

②各兵种通过天安门受检阅。

③群众看到检阅部队后的激动。

第四段(14自然段):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3.归纳主要内容。

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了主人的兴奋心情。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词语。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呢?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师生探究: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生: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

生:“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是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
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生:“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开国大典流露的欢乐、激动之情。

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达到了高潮。

5.描写阅兵的场面真可谓壮观!这段场面描写又有什么特色呢?(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2)举例点评。

有点有面,做到点面描写相互结合。

描写细致,有顺序。

6.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7.播放“开国大典”中“阅兵”的影像资料。

8.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并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作批注,然后交流。

2.教师行间巡视,指导学生写批注。

3.交流感悟。

生: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生:“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

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生:“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教师相机点拨:“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呢?
(1)学生讨论。

(2)交流感悟。

不好。

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读出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简要复述开国大典的过程,注意有条理。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会前: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检阅部队群众欢呼
群众游行:天上……地上……
光明充满北京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与反思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电钮、瞻仰、漂浮”等词语。

2、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

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媒体导入(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视频中播放的是什么?从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完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庄重。

)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来学习本课,看一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开国大典这一盛况的吧!(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
学生:典礼。

师:“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
学生:隆重
学生:盛大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这是新中国成立的典礼。

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2、整体感知
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预习这篇课文,你们预习了没有?
学生:预习了
师:那我就来检查检查你们预习的成果(课件出示字词,请一位同学带读)
典礼委员协商外宾
电钮瞻仰漂浮汇集
庄严宣告欢呼肃立
擎着共产党奏国歌毛泽东城楼檐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组中有两个词长得很像呢?(出示瞻与檐)那你们怎么区分并记住它们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

例如:房檐、廊檐等。

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

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
五星红旗。

“瞻”字左半部是“目”。

学生:“擎”上下结构,下面是“手”。

师:同学们,解决了这些生字词的问题?下面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师: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开国大典的这些程序部分,也就是课文的5至10自然段。

【板书;(5至10)】
教师引导出示标题小卡片,如下:
主席出场阅兵仪式
宣布开始群众游行
宣告成立
升国旗
鸣礼炮
宣读公告
3、走进文本,理解文章大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师:同学们想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吗,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大典进行时”这个场面。

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

师:咱们先来交流交流,你划了哪些描写毛主席言行的句子。

学生:①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②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③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师:你又划了哪些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呢?
学生:①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②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③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毛主席的一举一动,都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瞩目和欢呼。

师:是呀,毛主席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千千万万群众的心。

我们先来看第一处描写,谁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学生: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不约而同。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师: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

谁来读?指名读。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师: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
学生: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师: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

带着这份情感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齐读)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师:在整个典礼进行的过程中,作者着重写了毛主席的言行,这样的
描写叫做正面描写。

还写了群众的反应,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烘托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内容的描写,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

场面的描写需要注意的是点面结合;突出氛围;层次清楚。

4、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以后,我们可以从文中哪里找到群众的情感表现?同学们在一起读一读文章。

学生:在阅兵式式上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
师:当飞机飞过上空时,群众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学生: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
学生: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师: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话的意思?
学生:“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
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四、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气势恢宏的开国大典,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群众的喜悦与激动之情,同学们课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写生字词。

五、板书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隆重盛大
主席出场宣布开始
宣告成立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