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上册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领悟“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并熟记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
1.文章的论证方法。
2.部分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介绍作者荀子及其作品。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标出自然段,梳理文章结构。
三、课堂讲解
1.讲解文章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含义。
2.分析文章分论点,如“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品德”、“学习可以丰富人的知识”等。
3.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
四、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课堂讲解
1.讲解文言词汇,如“已”、“博”、“参省”等。
2.分析文言句式,如宾语前置、省略句等。
三、课堂练习
1.学生翻译重点句子。
2.学生解释文言词汇。
四、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课堂讲解
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排比、对偶等。
三、课堂练习
1.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四、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课堂讲解
1.讲解文章的启示,如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等。
2.分析文章的现实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启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劝学》这篇文章,领悟“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
二、课堂讲解
1.讲解文言词汇“已”时:
教师问:“同学们,‘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已经。
”
教师引导:“对,但在这里它有特殊的含义,‘已’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停止’,所以‘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
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
”
2.讲解文言词汇“博”时:
教师问:“‘博’字我们平时怎么用?”
学生答:“博大、博学。
”
教师讲解:“对,‘博’在这里就是指‘广博’,形容知识面的宽广。
我们再来看这个词在句子中是如何运用的。
”
3.分析文言句式时:
教师问:“大家注意到‘参省’这个词了吗?它放在句子的什么位置?”
学生答:“放在动词前面。
”
教师引导:“没错,这就是宾语前置的用法,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结构。
”
第三课时
二、课堂讲解
1.讲解论证方法时:
教师问:“同学们,文章中用了哪些例子来论证‘学不可以已’?”
学生举例回答:“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教师引导:“很好,这就是类比论证,通过对比青和蓝的关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还有哪些例子呢?”
2.分析文章写作特点时:
教师问:“大家注意到文章中的排比句了吗?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回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教师讲解:“很好,排比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语气和说服力。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修辞效果。
”
第四课时
二、课堂讲解
1.讲解文章启示时:
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学生答:“要勤奋好学,不断进步。
”
教师讲解:“对,这就是文章的核心启示。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
2.分析文章现实意义时:
教师问:“在现代社会,‘学不可以已’这句话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学生答:“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
教师引导:“非常正确,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
注意事项:
1.针对文言文的难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言基础,教学过程中应适当放缓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由于学生理解能力不同,讲解文言词汇和句式时,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术语,以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
3.在分析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时,尽量用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4.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6.在布置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负担,避免过量作业,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复习。
7.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8.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