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一、明朝的建立。
1. 背景。
-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 建立过程。
-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 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 目的。
-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
2. 措施。
- 在中央:
-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样就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皇权高度集中。
- 在地方:
-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三司分别为布政使司(掌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务)。
三司的设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 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等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 内容变化。
2. 文体变化。
-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
3. 影响。
-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 农业。
-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手工业。
-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 商业。
- 明朝的商品经济,也相当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
- 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