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重心的南移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如何南移的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2.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经济重心的南移”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3.课堂讨论
a.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b.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c.你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有什么启示?
(2)小组代表发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
(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南迁等。

(2)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完成。

(3)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

5.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5页的案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的影响。

(2)学生回答:同学们,你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2)学生感悟: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1、2题。

(2)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
第4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原因
1.北方战乱频繁
2.南方相对稳定
3.人口南迁
二、过程
1.唐朝中后期开始
2.南宋时期完成
三、影响
1.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五、课后反思
(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重难点补充:
一、教学重点补充
1.原因分析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到为什么在古代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实际上,这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
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同时,南方的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过程讲解
(3)教师讲解:“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由于‘安史之乱’等战乱,北方经济受到重创,而南方逐渐崛起。

到了南宋时期,随着临安(今杭州)成为都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基本完成。


3.影响探讨
(4)教师提问:“那么,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影响呢?”
二、教学难点补充
1.影响分析
(6)教师引导学生:“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比如,苏州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它的繁荣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7)学生思考后,教师解答:“苏州的繁荣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2.启示讨论
(8)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呢?”
教学过程补充:
3.课堂讨论环节
(10)教师分组:“同学们,我们现在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下,如果你们是当时的地方官员,你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11)小组讨论后,教师邀请代表发言,引导学生从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思考。

4.案例分析环节
(12)教师提问:“教材上的案例提到了苏州的发展,你们还能举出其他城市或地区的例子吗?”
(13)学生举例后,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城市或地区发展的共同特点和原因。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历史背景和过程。

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4.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注意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6.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课堂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

7.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他们的地方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