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事实上,。
,。
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麻烦的是
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②⑤③④B.③②④①⑤C.⑤③②①④D.③②⑤①④
答案:B
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③紧跟:“事实上”一句去理解数学问题大多是这样的可做为第一句;
由“麻烦的是”一句可知要讲的是另一种情况“生活中”;
④①紧接上句,讲的是:“生活中”;
⑤对以上分析做一不结,可做为尾句,与“正因为如此”自然衔接。
故答案为:B
【点睛】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题需要对原句段审读基本了解句意,然后审读各要排列的句子,找到关銉句或中心句,或表语序的词语逐一辨析排序。
解答此题,可找到句中的表语序的关键词句去辨析。
2、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B.②①⑤④③C.⑤③②④①D.④⑤③①②
答案:C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
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⑤句承接语段提出“家风”对家庭的影响这个话题,③进一步说对社会的影响,②句由家风说到“家教”,④句“这”指代前句“家教”,①句最后说明“家教”的作用。
故答案为:C
【点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
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
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3、选词填空。
(1)于是有人__________曰:“中国失掉自信力了。
”
A.喟叹B.感叹C.慨叹
(2)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___________,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A.渺茫B.茫然C.无聊
(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________,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A.欺骗B.诓骗C.诈骗
答案:(1)C
(2)A
(3)B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1)喟叹:因感
慨而叹气、叹息。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慨叹:指感慨叹息。
结合语境选“慨叹”。
(2)渺茫:指时地远隔,
模糊不清楚;烟波辽阔。
茫然:没有目的,没有方向,不知怎么办好。
无聊:说话、做事没有意义和作用,令
人讨厌。
结合语境选“渺茫”。
(3)欺骗:以虚假的言行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
诓骗:说谎话骗人。
诈骗: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结合语境选“诓骗”。
故答案为:(1)C(2)A(3)B
【点睛】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学会恰当的使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10亿人次以上的关注,是今年春节最暖心的活动之一。
B.参加庆功会的老科学家们欢聚一堂,畅谈着祖国航天事业的未来。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四年来,他刻苦钻研,已经成熟地掌握了这门技术。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语义重复,可删去“超过”或“以上”;B无误;
C项,语序不当,应将“提出”与“解决”互换位置;
D项,搭配不当,应将“成熟”改为“熟练”。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
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B.小张被大家问得哑口无言,只有默默低头承认错误。
C.你如果因为这点挫折便自暴自弃,那这辈子都难有所成就了。
D.这堂诗歌鉴赏课,语文老师匠心独运,以画配诗,诗、画相得益彰,意韵无穷。
答案:A
A项,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与语境不符,应为“画
蛇添足”。
B项,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使用正确。
C项,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使用正确。
D项,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
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
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6、给下列句子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是()
——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信过“自己”。
________这也算一种“信”,那________只能说是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________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A.如果却便B.倘若也却C.假使也便D.倘若却也
答案:C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关联词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填写。
前两空分句前后是
假设关系。
故选“倘若……也……”;第三空分句前后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却”。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7、依次填写关联词语都正确的是()
①_______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_______失掉了。
②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_______加于全体,_______简直是诬蔑。
③倒是一条新生路,_______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④_______到求神拜佛,可_______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
A.只要……就……所以……因为…………还……与其……不如……
B.只有……才……倘若……那…………又……无论……都……
C.尽管……也……无论……都…………便……又……又……
D.如果……就……倘若……那…………但……一……就……
答案:D
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关联词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填写。
①分句前后之间是
假设关系。
故选“如果……就……”;②分句前后之间是假设关系。
故选“倘若……那……”;③分句前后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但……”④分句前后之间是顺承关系。
故选“一……就……”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8、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老师和蔼可亲的笑脸和那谆谆教导经常浮现在我眼前。
B.大量植树造林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C.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D.当外国友人来长沙时,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答案:C
A句“教导”与“浮现”主谓搭配不当。
B 这句话的语病是"前后不搭配"。
可改为:是否大量植树造林直接关系到我
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C正确 D缺主语,去掉“当”和“时”——外国友人来长沙,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或增补后句主语,——当外国友人来长沙时,他们受到了长沙人民的热烈欢迎。
故答案为:C
【点睛】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注意句子的病因。
改病句时
要对症下药。
9、对下列划线词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答案:D
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D 要按照“词不离句”的原则,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对词语的理解的能力。
10、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
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答案:C
依据课文内容及文化常识的只是不难解答。
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不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是二十四个朝代皇帝的家谱。
【点睛】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豪放词。
B.茅盾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散文《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C.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D.《谈创造性思维》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随笔。
答案:D
ABC.正确。
D.《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
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动中美贸易战、打击叙利亚政府等举措,其实是他们根深蒂固的霸权主义思想在作祟。
B.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对社会的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C.著名演员王刚把和珅这个老谋深算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地学习,我们更应该刻苦学习,为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做好准备。
答案:C
A项,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使用恰当。
B项,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使用恰当。
C项,入木三分:形容书法刚劲有力,也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
使用对象错误。
D项,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运用搭配的方法进行破题、解题是最快的一种方法,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因为在汉语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语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语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
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
13、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若(tǎng)诓骗(kuànɡ)脊梁(jǐ)
B.渺茫(miǎo)省悟(shěng)脂粉(zhī)
C.笼罩(lǒnɡ)抹杀(mǒ)宰相(xiànɡ)
D.慨叹(ɡài)玄虚(xuán)筋骨(jīn)
答案:C
A“诓”应读作“kuāng”;B“省”应读作“xǐng”;C全部正确;D“慨”应读作“kǎi”。
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拼读与辨析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1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忧国忧民,他们绝不是那些只知道怀古伤今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B.莫高窟是无数大师前仆后继,用智慧和汗水建造出来的一座恢宏的艺术宫殿。
C.发射升空的中继星“鹊桥”,名称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D.事到如今,我们必须得接受事实,不能再自欺欺人了。
答案:B
A项,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使用恰当。
B项,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用在此语境中不合适。
C项,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使用恰当。
D项,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使用恰当。
故答案为:B。
【点睛】解答本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
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
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15、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①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放弃探求缺乏B.丢弃探求缺少
C.抛弃探究缺乏D.放弃探索缺欠
答案:A
抛弃:是指丢掉不要了,没有一丝的不舍。
丢弃:指放弃实施、实行或运用。
放弃:是指你得不到的只能放开的。
根据语境可知,①空应填写放弃。
探求:指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
探究: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
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根据语境可知,②空应填写探求。
缺少:指在数量上不足,有时也指没有,宾语多是具体事务。
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
缺欠:指不足之处。
根据语境可知,③空应填写缺乏。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能力。
解答时,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填空题
16、填空
驳论文要抓突破口,有三种情况,,,,《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的突破口是。
答案: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证
依据驳论文的特点可知,驳论文要抓突破口,有三种情况,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的突破口是驳论证。
【点睛】此题考查对驳论文的特点的掌握能力。
17、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答案:zhònɡ;jiān;dùn;chónɡ;shēn;nuò;huàn;镰;钝
“中、参、监”是多音字。
“遁、崇、懦”是形声字,要根据词义注音,“豢”容易读错,平时多加记忆。
“镰、钝”也是形声字,不要写成别的字。
【点睛】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和汉字书写,也是对词语积累的考查。
做这样的题必须要做到:①能正确的拼读拼写,牢固掌握字音字形,不写错字别字,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②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正确的汉字;③不但要求书写正确,还要在正确的基础上达到工整、规范的要求。
18、参照示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示例:当窗吹喇叭——名声在外
①老鼠过街——
②泥菩萨过河——
③小葱拌豆腐——
答案:人人喊打(提心吊胆);自身难保;一清二白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①老鼠
过街——人人喊打(提心吊胆)。
②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③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点睛】掌握常用的歇后语,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19、指出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从备选答案中选择填入(填序号)。
备选答案:①表特殊含义②表否定③表强调④表引用
①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②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③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④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答案:②;④;③;①
本题考查了引号的用法。
①结合内容可知,这里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②结合内容可知,“地大物博”表引用。
③结合内容可知,“地”“物”属于特殊称谓;“国联”属于强调。
④结合内容可知,“他信力”属于表特殊含义。
故答案为:②
④
③
①
【点睛】本题考查了引号的用法,引号有五个用法:A.表示直接引用;B.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着重强调指出;D.表示特定的称谓;E.表示否定和讽刺。
要根据语境去作出判断。
完成时要注意结合引号作及具体句子的语境完成。
结合语句内容来具体辨析即可。
20、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gù。
事实上,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即便不能qīngér yì jŭ获得非凡的灵感,也会寻求到不同的方法。
(原文有删改)
gēn shēn dìgù()qīngér yì jŭ()
答案:根深蒂固;轻而易举
根深蒂固,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固:牢固。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可结合词义识记字形。
“蒂”不要写成“帝”,“轻而易举”的“易”不要写成“意”。
故答案为:根深蒂固;轻而易举
【点睛】字形的辨析除了注重积累,强化记忆之外,还要从词语本身的意义角度灵活掌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