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一等奖教学设计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跳水》一等奖教学设计说课稿
一、把握教材:
教材分析:《跳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
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
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
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年龄特点及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会认“桅”等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桅杆、海鸥、龇牙咧嘴”等词语。
2、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3、理清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变化叙述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从“险”入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
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作为五年级学生,阅读习惯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在学习方式、质疑能力、朗读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大部分同学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敢于各抒己见,表达能力比较强。
在学习课文时,经常为阐明自己的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
已经养成课前独立预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理解词语方法多样,有效;识字、写字能力突出,大部分同学很少出现错别字。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也强调“阅读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同时,在新课程学习中,教师角色已经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结合上述新课程理念,我选用尝试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尝试,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读懂课文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较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我按以下四大环节进行:
环节1、创设情境设问导学——激发探究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
然后小结引入课文学习。
(我提出:孩子为什么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是怎样上去的?处境怎样?想知道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三段,把相关的词语、句子划下来。
)自然转入第二步。
环节2、读议结合体会险境——自主尝试探究
我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方法,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三段。
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自己动脑筋找答案。
从而对课文的内容有个整体感知。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精读重点词句,理解文中描写猴子戏弄孩子的两个句子。
通过读一读、议一议,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原因)。
再抓住描写孩子走上横木的动词以及描写水手表情变化的词语和两个复句(灯片打出)。
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以领会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情节达到高潮。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要点:孩子追猴,横木遇险
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进行学法迁移,学习课文第四段。
通过“三读”使学生知道: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并让学生归纳出第四段内容。
板书要点:跳水得救《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一书中指出:“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在本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以及板书等,综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
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粗、精、品”三读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学会读书。
(“粗读”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精读”是用“勾、圈、点”等方法画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词语,知道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的危险处境;“品读”是进行品词、品句,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体会到孩子遇险,面临生死的险境,体会到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
)
环节3、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探究创新
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因此,我在学生学习第四段时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探讨抢救孩子的妙法。
学生独立发言后,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孩子从高高的横木上跳到水里,同样有危险,船长为什么还要命令孩子跳水呢?把你想到的办法同船长的办法进行对比,说说谁的办法更好?为什么?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与评价,拓宽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多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并且
深深地懂得了课文以“跳水”为题的深刻含义及船长的沉着、机智、果断,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以感情朗读全文结尾,回归整体,进一步使学生获得深层的感悟与体验。
环节4、拓展迁移课外延伸——培养探究精神
导入:凭着冷静、机智、果断,船长在危急时刻救下了自己的儿子,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下面,老师想让大家看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1.看视屏《袁媛的故事》
有一位母亲看了袁媛的故事后,在网络留言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当危险来临时,许多孩子大声哭喊、叫救命都做不到,而你却在关键时刻毫不慌乱,看到还在泄露的煤气,你关上了阀门、捅开了窗户、拨打了电话,最终挽救了父母的生命,你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和理性,是所有孩子的榜样,你是我们大家的骄傲,你是中国骄傲。
2.谈感想。
读了《跳水》的故事,听了袁媛的故事,同学们心中肯定有很多感想,你能用一段话、一句话,或者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符号来表达你此刻的感受吗?写下来。
3、遇到危急情况时要冷静、沉着、果断,我想这是这节课带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记住这句话。
下课。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呈阶梯式,紧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故事从“起因——发展——高潮——结果”一步步发展变化的过
程。
8.跳水
横木遇险跳
孩子追猴(高潮)水
猴子逗孩(发展)得
水手戏猴(起因)救(结果)
六、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
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
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
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